06.16 長鋏: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麼?

長鋏: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麼?

本文寫於2016年9月,首發於巴比特。

過去幾年裡,人們對區塊鏈的最大誤解可能就是對“去中心化”這個詞的理解,按字面含義,去中心化就是節點的分散,數據的分散,礦工的分散,開發者的分散……甚至有人認為,礦工的分散(人人都能用個人電腦挖礦)是中本聰的初心,中本聰支持“一CPU一票”,即每個用戶通過個人電腦、手機就能挖礦。還有人試圖通過算法的改進,阻抗ASIC芯片的研發,避免算力的中心化,當然,這些努力都是掩耳盜鈴,算法只能延緩專業化挖礦芯片的誕生,而不是阻止。

需要指出的是,“人人都能用個人電腦挖礦”恰好是中本聰所反對的“一IP一票制”,這是因為每位礦工的電腦都貢獻為一個全節點,相當於網絡節點的所有IP都擁有相等的權力。那麼,那些擁有分配大量IP地址權力的人,比如殭屍網絡就可能主宰比特幣網絡。殭屍網絡中最多可包含數十萬臺機器,如暴風木馬擁有25萬個節點,遠遠大於比特幣全網節點數(6000~8000個),暴風木馬控制的殭屍網絡可以輕而易舉地發起51%攻擊。中本聰所言“一CPU一票”實際是說一個計算單位代表著一個權力單位,擁有的計算力更高,即意味著更高的權力,這是工作量證明“計算即權力”思想的形象化表達。

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個人電腦、手機挖礦,這看起來是更公平、更去中心化的理想社會,可為什麼區塊鏈的安全性反而降低了呢?原因很簡單,去中心化並不是一個描述狀態的詞,而是一個描述過程的詞,狀態的去中心化並不意味著過程的去中心化,殭屍網絡的節點在狀態上是分散的,但在行為模式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去中心化的本意是指,每個人參與共識的自由度。他有參與的權力,他也有退出的權力。在代碼開源、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參與和決策的自由度,即意味著公平。

我們可以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理解去中心化,資產配置也同樣有著分散風險、分散資產的需求。早在數百年前,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安東尼奧說道:“我的買賣的成敗,並不完全寄託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賴著一處地方;我的全部財產,也不會因為一年的盈虧而受到影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策略。

但是,如果籃子裡的資產具有相關性,那麼,不管資產配置是多麼分散,它都不能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如果一個市場整體處於下跌通道,且市場中的絕大多數資產具有相關性,你的資產配置越分散,即意味著越穩定的資產損失。這個時候,反而不如賭徒式的孤注一擲,把所有資金配置在一個與多數資產不具相關性或具反相關性的資產之上。

如果這些資產的相關性是個未知數,那麼按最大熵原理 (注),應該假設這些資產擁有最大隨機性。對於區塊鏈來說,就應該假設這些節點都有絕對的自由決策權,而不應賦予開發者或一部分人更高的權力,授信或委託他們來記賬。正如普林斯頓比特幣公開課所指出的:“比特幣的共識算法十分依賴隨機化。它摒棄了發生共識的特定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取而代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你認為的某些區塊將被共識的幾率會越來越高,觀點分歧的幾率則會以指數級下降。這些模型中的區別正是比特幣能夠繞過傳統的對於分佈式共識算法的不可能結果的關鍵所在。”

注:最大熵原理是在1957 年由E.T.Jaynes 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在只掌握關於未知分佈的部分知識時,應該選取符合這些知識但熵值最大的概率分佈。

人人都能用個人電腦挖礦貌似更分散,但事實上,如果這些個人電腦感染了殭屍病毒,那麼它們行為表現的相關性將為1。這些節點數量不管多麼龐大,它們都將被視為同一個節點。又如Bitfinex交易所雖然使用了多重簽名,但由於Bitgo所保管的那把私鑰,對所有來自Bitfinex服務器的請求都自動簽名,兩把私鑰實際上僅相當於一把私鑰。不管是使用多少把私鑰的多重簽名,不管這些私鑰的保管是多麼分散,只要這些私鑰的行為模式具有一致性,那麼這個多重簽名方案就是不安全的。

相反,在挖礦激勵機制下,雖然造成了表面上的算力中心化局面(實質上也是分散的,只不過少數人擁有的算力遠遠大於其他人),但並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參與挖礦,研發礦機,這完全是個自由競爭的去中心化過程。這就好比選舉投票,人人擁有選票的民主制度雖然也會選出小布什,表面上看是家族“世襲”,但選舉過程是去中心化的,那麼這些選舉就是合法的。

可見,去中心化並不是什麼新詞,它其實就是亞當·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的自由競爭。在競爭機制下,算力的集中並不是什麼可怕的問題,一方面,由於高昂的計算力成本,礦池、礦工發起51%攻擊不符合理性經濟人的前提;另一方面,即使存在不可理喻的瘋子,比如擁有大量算力份額的礦池,他們的攻擊也不可持續,因為礦池的算力並不真正屬於他們自己,且隨時面臨新加入的算力、新玩家的挑戰。算力集中本身就是市場的結果,任何一個開放系統在自由競爭下,都會形成專業化分工,這就好比生物有機體的組織分化。專業化的礦工,專業化的支付錢包,專業化的區塊鏈數據服務商……這正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結果,而不是我們處心積慮要避免的後果。

长铗:区块链“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么?

(本文作者長鋏)

長鋏,巴比特創始人/CEO,知名科幻作家,區塊鏈理論研究者,區塊鏈“不可能三角”理念提出者。出版有國內第一本比特幣專著《比特幣:一個真實而虛幻的金融世界》、《區塊鏈:從數字貨幣到信用社會》以及科幻小說集《星際掠食》等,曾獲2006、2007、2008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銀河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