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倉頡造了那麼多字,誰都可能唸錯

倉頡造了那麼多字,誰都可能唸錯

倉頡造了那麼多字,誰都可能唸錯

文圖/丁是丁 公號/丁是丁(dsd555555)

1

我爸當年在學員處工作。那是80年代末期,電腦還沒普及到每張辦公桌上,《“中青班”學員花名冊》是手寫的,通常會在開學前送到他手上。

有個學員複姓“主父”,我爸在花名冊上看到,以為是左右結構的生僻字,自己不認識,又不好意思問別人,就回家查《四角號碼字典》,結果沒查到,後來連《辭海》也翻了出來,當然沒有這個字。後來,才知道人家姓“主父”。

我對這件事印象深刻,是因為剛參加工作時,在車間宣傳欄裡看到過一份考勤表,有個工人名叫“主父國旗”。無知如我,以為人家寫錯了,以為人家信仰耶穌基督,“仁慈的主啊,天上的父……”不過出現的又不是場合。

後來聽同事叫他“主國旗”,才知道這是個連《百家姓》都沒有收錄的“罕見姓氏”,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

這也可以算作是我踏入社會後上的第一課——你不知道的事情、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說起姓氏,還想起一件趣事。有個前同事姓“禚”,他到公司報到時,我拿著他檔案唸了他的名字,說“你的姓很少見唉”,算是跟他打招呼。他眼睛一亮,道:“哎呀,很少有人把我的姓讀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讀書學習的過程中,不認識的生僻字實在太多了。特別是讀古文,常常會遇到聱牙戟口的文字。但我有個比較好的讀書習慣,就是但凡遇到不認識的字,一定會查字典,搞清字意,並標註上拼音。

2

一個人再有學問,大概都難免會有知識盲點,所謂“隔行如隔山”。

錢鍾書先生夠有學問吧,黃永玉先生在《比我老的老頭》裡寫過一件事:80年代,國家要送一份重禮給外國某城市,黃先生畫了一幅以“鳳凰涅槃”為寓意的大幅國畫,代表團出發時,需要寫一個簡要的“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以便到時派用場。黃先生回家查遍了《辭源》、《辭海》、《中華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甚至《人民日報》資料室、北京城各寺廟的和尚方丈、民族學院、佛教協會都請教過,沒查到。

幾天過去,抓耳撓腮之際,他忽然想到“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錢鍾書先生,就打電話向他請教。錢先生就在電話裡一五一十地把這個典故的來龍去脈講清楚了: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編出來的一首詩的題目……故事是有的,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黃永玉馬上找到了,解了燃眉之急。

錢鍾書當年考清華英文滿分,國文特優,數學只考了15分。如果拿微積分或函數的題目請錢鍾書先生做,大概也是做不出來的,所以你不能懷疑人家的學問。

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交流中寫錯字、讀錯字,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

以前有個電影演員叫“王詩槐”,我老公好幾次念成“王詩Kui”,但“槐花”的Huai,他是不會讀錯的。我在很多年裡都把“墓誌銘”誤以為是“墓銘志”,也是莫名其妙地糊塗……類似的發生在我自己和周圍人身上事例還有很多,竟然一時想不起。

3

前段時間,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上,黃渤口誤唸錯佟麗婭名字,我以為是把“佟”讀成了Dong呢。我見到這個字總是會猶豫一下,想到佟大為才能唸對。畢竟這個姓氏也不太常見,如果讀錯了音,真是太尷尬了。

寫到尷尬扯開一下話題。在我學會用五筆打字之前的手寫時代,一直以為“尷尬”的左邊是“九”,怎麼也打不出來,才——恍然大悟!真是大寫的尷尬呀!

黃渤只是把“佟麗婭”念成了“佟婭麗”。舞臺上的口誤,其實在所難免,即便是有豐富的舞臺經驗的人,也常有緊張失誤的時候。以前讀過楊瀾的文章,她提到中央電視臺通向舞臺的一個通道,每有重大活動上場前,她都會在通道口站一會兒,以緩和緊張情緒,同樣的心路歷程,倪萍也曾在文章裡寫過。

對人無意的、無心的失誤表示理解和諒解,其實是社會寬容的一種表現。

黃渤在事後向佟麗婭道歉稱:“能力有限,壓力山大,上臺前還開玩笑說別像上一次一樣再說錯了,結果還是念錯了,這事得多少頓飯才能擺平。”

而佟麗婭回覆道:“渤哥你別緊張,你只是叫出了我的曾用名,就是怕“亞麗”壓力大才改的。”

說實話,我覺得黃渤佟麗婭情商都挺高的。黃渤首先把責任歸結到自己“能力有限、壓力大”,解釋是“習慣成自然”,最後的調侃表明“我跟佟麗婭很熟啊,吃多少頓飯就可以擺平。”而佟麗婭則親切地稱“渤哥”,安慰他“別緊張”,寬慰他“你沒叫錯,那是我曾用名。”

所謂的高情商也就是善解人意吧。說實話作為路人甲,我看了很感動。這也算演藝圈裡的一樁美談吧。

4

倉頡造了那麼多字,誰都可能讀錯。

多年前在某校聽報告,有位領導“例”“列”不分,“舉個例子、案例”統統讀成“列子”、“案列”,聽著彆扭,大概從來沒有人指出或糾正過他,一直錯到退休。

還認識個企業的老總是個“麥霸”,每有卡拉OK場合必唱的的一首歌包括《北國之春》。那句“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每次都被唱成“卸嚴冬”。據說下屬曾巧妙地婉轉地提醒,但依然高歌“卸嚴冬”,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照樣拍手叫好其樂融融。

國內最頂尖的大學100+20年校慶,領導演講時讀錯了一個字,被群嘲,網上沸沸揚揚。

說實話,是挺難堪的。那麼重要的場合,至少是應該彩排需要試講的,也能夠體現出治學的嚴謹,名校的風範。

昨天我也參與了嘲諷,直到晚上看到王佩老師的一段話,立刻進行了反思。他說:

讀錯字很正常,漢字這麼多,且演變這麼多年,早已南腔北調。按照宋元時期的“中原雅音”,我們的讀音基本都錯得離譜。嘲笑別人讀錯音,是一種廉價的優越感所致。

5

我們普通人在這件已發生的事裡能學習到的是什麼呢?

除了要堅持讀書學習、努力提升文化素養,也不妨設身處地地想一下:若是自己出現如此這般的重大失誤該怎樣面對?這實在是太考驗心理素質了!如果內心不夠強大,估計直接內疚、自責、慚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看到領導發了《道歉信》,說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覺得這個“道歉信”是很有智慧的——發生這樣的事,說明我有需要學習和成長的地方。我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實,在未來,我願意改變願意學習。

在已經發生的事情上、在負面的情緒裡找到積極的、正面的價值和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寫到這裡,想起有位我很尊敬的老師說我們家的人都“不夠放鬆”。(如果足夠放鬆,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直接問別人了。)

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害怕犯錯,害怕批評和指責……在別人批評指責之前,往往就開始了自我批評和自責……其實,很多事情根本不是“我以為”的那樣;其實,很多時候用“管他媽的豁出去”的不在乎的、開放的心態更利於身心健康。

不追求完美,不苛求自己,能夠“恕己”之人,才容易對別人寬容。

這樣一梳理,我覺得自己內心又強大了許多。

仓颉造了那么多字,谁都可能念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