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眼下正值“三夏”大忙時節。今年麥收一線,綠色三夏、質量三夏成為突出亮點,農業信息化、跨區機收等新技術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轉變。來聽新“麥客”說說心中的喜和盼。

新變化:

機械化全託管

“三夏”正在變“兩夏”

俗話說:麥收有五忙, 割拉碾曬藏。“以前麥收要忙半個月,現在只要花半天時間。”安徽省阜陽市寧老莊鎮申莊村63歲的老農劉朝文說,小麥快成熟時,就有熟悉的農機手打來電話,約定收割時間。“全自動收割,每畝地60塊錢。每畝地再加20塊,就把收好的小麥送到家。

農機手就是人們俗稱的“麥客”。不過,新“麥客”們的工具早已不再是鐮刀。記者見到麥客劉加林時,他兩部手機響個不停,一會兒安排作業路線、調度機器,一會兒和各地的經紀人約定時間。

45歲的劉加林是阜陽市潁泉區家林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每年三四月份,劉加林就開始給各地的經紀人打電話。哪裡收割的價格高,哪裡還有盲區,各地小麥啥時候成熟?摸清楚情況後,再擬定行進路線,並約定收割時間、大致的畝數。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以前是農民搶農機,現在是農機搶農民。”劉加林說,“前些年由於各地大型小麥收割機較少,每到麥收時節,各家各戶總為找不到收割機而犯愁,我們的收割機到村裡後,不把這個村幾千畝地的小麥收割完,農民都不會放我們走。”

農機保有量越來越高,倒逼“麥客”服務質量改善。劉加林舉例說,農民希望收割時麥茬留得低,方便種下一茬莊稼,農機手希望麥茬留得高,這樣省油。“以往活多、收割機少,屬於賣方市場,麥茬留得到膝蓋;現在收割機過剩,麥茬留得越來越低,只到腳踝。

“我的地,你來種;你收費,糧歸我。”近年來,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公司興起,不僅讓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還將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寧老莊鎮申莊村56歲的農民張金備,去年把41畝土地託管給了當地一家農社,每畝只需要繳納400元,就可享受翻田、播種、施肥、噴藥、除草、收割、烘乾等服務,從種到收都不用操心。

據農業農村部統計,今年全國參加“三夏”作業的農機服務組織預計超過5.5萬個,機手超過180萬人,截至6月19日,全國冬小麥機收水平達到

95.5%,8個小麥主產省機收、機播服務面積超過1.7億畝。全程機械化特點明顯,各地主推“一條龍”作業,在搶收小麥的同時,玉米機播隨即展開,夏收、夏種、夏管這“三夏”正在變成“兩夏”。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新賬本:

暢綠色通道、增農機補貼

競爭激烈但仍有錢賺

小麥成熟由南向北有時差,每到夏收季節,劉加林就帶隊前往湖北,然後一路向北向東,經河南、安徽進入山東,一直收至天津一帶,大約要忙碌25天。近幾年收割機多了,他的收益跟著降低不少。“以前是連軸轉,現在只能幹大半天的活。”劉加林說,“好在還有很多老主顧,算了算,今年平均每臺大型收割機賺兩萬多元。

競爭越來越激烈,但“麥客”享受的公共服務也越來越豐富。今年“三夏”開始前,農業農村部印製的30萬張農機跨區作業證免費發放到機手。開通農機綠色通道,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繼續享受免費通行政策。在農機用油集中地,相關企業建立了用油保供機制。

劉加林說:“以往每到夏收季節,農機用油緊張,有的加油站就會限量,個別加油站還會漲價,現在都敞開供應了。”在阜陽,當地中石油企業還對農機手發放“農機優惠卡”,每升油可享受3毛錢的優惠;還成立送油小分隊,對沒有加油站的邊遠鄉鎮,開展送油上門活動。

除此之外,農機補貼力度也在加大,促進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太康縣農機局局長廖生介紹,縣裡用足250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鼓勵農民購買先進農機,對秸稈還田機、秸稈打捆機、免耕施肥播種機等機械實行優先補貼、敞開補貼。

“這些年多虧了好政策,我買的30多臺大型農機中,享受到國家補貼90多萬元,大大降低了成本。”太康縣五里口鄉劉莊村的“麥客”劉雷告訴記者,“我每年開展跨區作業,從湖北到河南南陽,再到周口淮陽、河北保定,作業5站下來,過路過橋全部免費,幾年下來,光這一項就節省5萬元。”

劉雷給算了一筆收入賬:6月4日,他的一臺小麥收割機作業,從早上7點半到晚上10點,共收穫小麥160畝,每畝收費50元,毛收入達8000元,除去燃油費1280元(每畝8元),當天純收入6700多元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新期待:

加大農技農藝融合

給予精準作業補貼

跨區機收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創舉,解決了小地塊與大生產之間的矛盾。從實踐看,雖然聯合收割機總量充足,但受供需不暢、不利天氣等影響,在途時間長,調度指揮難,高峰期仍有局部地區缺機情況。

發展“互聯網+農機”,促進智慧麥收。近年來,各地通過“農機直通車”、手機APP等信息化手段,科學調度農機作業,有效促進供需對接。

河南省許昌市農業機械管理局負責人介紹,今年麥收前,市裡新裝智慧農機終端600臺,安裝終端的收割機達到2400臺,信息化覆蓋率接近40%。定位導航、呼叫聯動、測畝計產,農民通過手機下單,就可以訂購收割服務。

襄城縣萬邦農機合作社,137臺收割機安裝了智慧終端,理事長張延峰說:“這兩年,我們從南陽的淅川幹到邯鄲的魏縣,夜裡趕路多,有導航特別方便,一點兒冤枉路都不用走,哪兒有加油站還標得清清楚楚。一路麥收,再沒有人工量過地,機器測畝非常準,從沒和老百姓起過爭執。”

此外,麥收也是農業向綠向優轉變的重要一環,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對農機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看,節水、控肥、控藥是個大趨勢,這就要求農機手不僅要懂收割技術,還要懂一定的農藝、農化技術。”阜陽市農機局副局長謝金明說,這需要整合各類項目資源,加大對職業農機手的培訓教育力度,加快推進農業技術融合,真正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新型農機作業也盼望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太康縣農機推廣站站長李元偉表示,希望在農機購置補貼的基礎上,增加對土地深耕的作業補貼,以進一步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土壤板結。

放眼全國,秸稈打捆機、無人植保機、免耕播種等新型高效機械的普及應用,正在助推實現“綠色三夏”。據初步統計,河南、安徽、山東等地秸稈離田還田率超過90%。各地助推夏糧機收、秸稈處理和秋糧種肥同播“一條龍”作業,力爭“成熟一畝,收穫一畝,播種一畝”,加快收種銜接效率。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記者:任勝利、孫振,原題為:奔忙在金色的田野上(產業振興)——聽新“麥客”說說心中的喜和盼,略有刪減)

農機越來越多,小麥機收生意還好不好做?來算筆賬,一天能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