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潘秀榮:光榮院裡情繫功臣愛灑夕陽

潘秀榮:光榮院裡情繫功臣愛灑夕陽

潘秀榮,女,1961年4月出生,唐山灤南人,現為灤南縣光榮院聘任院長。潘秀榮17歲就到了灤南縣光榮院工作,一干就是40年,被孤老的革命功臣和烈屬稱呼為“好閨女”。40年來,潘秀榮用愛心撫慰由戰爭給革命老人留下的心理陰影和傷體病痛,讓昔日從槍林彈雨中衝殺過來的“最可愛的人”成了今朝生活“最幸福的人”。潘秀榮先後獲得“全國擁軍優屬先進工作者”“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河北省愛國擁軍十大傑出人物”等多項榮譽。

為了讓革命老人感受到家的幸福,潘秀榮效仿家庭養老模式,用愛和親情實現與老人心與心的交融。今年91歲的復原軍人趙景綿,因在朝鮮戰場上爬冰臥雪,膝蓋畏寒,潘秀榮每年都在冬季來臨前,提前給老人穿上膝蓋上面加厚的絨褲;殘疾軍人谷紹明在解放戰爭中頭部受傷,留下全身怕冷後遺症,潘秀榮一方面提前一個季節給老人更換衣服,另一方面每日關注氣象預報,時刻注意在氣溫變化前給老人保暖;殘疾軍人熊克強老人曾臥床9年,潘秀榮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時間陪老人吃飯,陪老人談古論今;殘疾軍人陳振昌夫妻倆特別喜歡小孩,老倆口臥床6年中,潘秀榮經常把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們請進來為老人表演節目,與老人做遊戲……除了正常的工作日外,潘秀榮平均每個月值20個“孝心夜班”,她用“愛”打開了老人的心門,讓老人們時時感受到家的溫馨。

為了讓革命老人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潘秀榮帶領光榮院大力開展“以副補院”,改善生活質量,綜合運用營養、烹飪、食品衛生、中醫滋補養生等理論知識,建立了營養配餐制度,實行周定食譜和“點菜制”相結合,因人因需進食。同時,為了增強老人們的生活情趣,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服務,設置了門球場、娛樂室、卡拉OK廳、閱覽室、書畫室、檯球室、醫務室、健身房等服務設施,充分利用老人特長資源,把在文娛活動上有一技之長的老人組織起來,讓他們自編自演各種文藝節目。如今,革命老人們的閒暇時間,不再是過去蹲牆根、曬太陽、聊大天,而是象棋、麻將、檯球、門球、卡拉OK等文體用品隨心所選,玩膩了,看煩了,院內有果樹和花木,可以鋤草、澆水、剪枝,另有一番情趣。目前,光榮院老人平均年齡89歲,被譽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為了讓革命老人提升幸福感,潘秀榮在光榮院大力推行“孝道”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把老人們的生日寫在牌匾上,每次老人生日都是全院聯歡、共同祝賀,在節日裡,按照傳統習俗安排飲食和娛樂,尤其是春節,從農曆大年二十九到正月初五,每天都為老人包餃子,大年初一,帶著工作人員挨個給老人們拜年。潘秀榮是老人們的“小紅娘”,讓孤寡老人不再感覺孤獨,她用心尋找,先後有6對老人喜結連理。潘秀榮是50多位去世老人的“親閨女”,老人臨終時,她為老人整容、守夜。老人白順安去世時,生前沒有任何親眷,她手捧骨灰盒,送老人回故鄉安葬,感動得老人村裡上百人加入到送葬隊伍中。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革命功臣沒有白當!

潘秀榮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光榮院裡,用在光榮院的老人身上,她1995年被光榮院聘為院長,之後每年的休息時間不超1個月,最短的一年僅有4天。她近20年沒有回家過年。

而今潘秀榮已近花甲,但老人們總是對她說:“你不能退休,等我們死了你再走!”

如今的光榮院居住條件實現了公寓化,頤養環境實現了公園化,休閒娛樂實現了多樣化,院內有花園、有果園,當地百姓羨慕地說:光榮院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