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國投資本董事長葉柏壽

公司資產超千億,管理金融資產規模過萬億,國投資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投資本,600061.SH)正在印證母集團的戰略願景——以靈活的雙手、通過產業與金融的緊密結合,服從服務於國家戰略。

2017年12月,國投安信正式更名為國投資本,標誌著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投集團)在金融服務業轉型邁出又一重要一步。國投集團董事長王會生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各業務板塊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服務業轉型最快,目前金融板塊的資產、利潤已經佔到集團約三分之一。

發展金融是國投集團 “二次創業”以來的關鍵佈局。2003年,國投集團黨組通過《關於二次創業、振興國投的決議》,其中首次明確了金融業務作為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合力的產業格局。自此,國投集團金融板塊每年在牌照類金融業務上都有新的突破,目前,幾乎涵蓋所有金融牌照業務,包括2013年的成功控股行業名列前茅的安信證券;2015年安信證券間接上市等關鍵動作。直至2017年,國投金融板塊的整體上市,被市場認為是國投金融板塊發展的里程碑事件。

國投資本董事長葉柏壽在接受《英才》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發展金融業,可以說是國投在服務國家戰略過程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一個成功案例。

縱觀過去十餘年中國大企業的成長曆程,“產業+金融”、“實體+服務”似乎是所有大型企業決策者共同的選擇,而國投集團做金融的邏輯卻並非僅僅是“為做金融而做金融”,作為央企中唯一的投資控股公司,在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階段中,國投集團的金融更具有戰略意義和使命感,“產融聯動”和“融融聯動”無疑將為國投集團服務國家戰略提供更多的手段和更大的靈活性。

“央企做金融一定要圍繞主業,依託、支持主業,不能偏廢。”葉柏壽說道,面對佔集團三分之一的收入,國投金融板塊未來“在堅守的基礎上做強、做優,這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產業樞紐

根據國投資本2017年財報,公司去年營業總收入為103.34億元,實現淨利潤30.28億元。儘管同比2016年略有下調,但實際上,2017年國投資本完成了階段性的突破:上市公司國投安信(更名前)完成了收購國投資本控股公司100%股權,正式成為能夠提供證券、信託、期貨、基金、資管、 保險等多項金融業務的央企上市金融投資控股公司(見圖);同時,公司完成 80 億元定向增發,募集資金全部用於增加全資子公司安信證券的資本金,增強了旗下子公司的資本實力。

從營業收入結構來看,安信證券仍為國投資本營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安信證券營業收入佔國投資本營業收入的84%,淨利潤佔比為85%。因此,外界有聲音認為,國投資本實際上是一傢俱有券商基因的金融控股平臺。

而實際上,《英才》記者通過對國投集團各板塊的採訪瞭解到,國投資本的金控平臺更具備戰略產業和集團的烙印。

王會生曾在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企業的發展就像是跳高比賽,“以前跳兩米三,現在想要跳兩米五怎麼辦?撐杆跳。”而這個“杆”,就是國投的金融板塊,藉助金融 “工具”將集團的資產更高效地配置,在市場化過程中獲得最大收益的同時服務集團和國家戰略,是國投金融板塊創立的主要初衷。

“投資公司做金融有更深的含義,就是為完善我們作為資本運作的手段和功能,這是國投做金融的最重要的初衷。”葉柏壽表示。

這一邏輯並不難理解。國投集團設立金融板塊伊始,是一家涉足電力、港口、能源等多項基礎產業的產業投資集團;自2012年至今,國投集團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逐漸剝離煤炭、港口等產業,轉身佈局高端裝備製造、環境、大健康戰略新興產業,想要讓這一動作連貫、雙手靈活,金融板塊特有的高效投融資能力、全面的產業研究能力以及資本運作能力便起了關鍵作用。

“投資公司在發揮產業導向、結構調整功能的過程中,必須有強大的資本運作能力。”葉柏壽判斷道,“作為核心能力,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監管趨嚴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金融市場瀰漫著一股凝重之氣,在金融去槓桿背景下,各大金融機構均在調整自身表外業務。不久前,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傳統金融機構通道業務基本已被管控,對於信託等過去依賴於通道業務的細分行業來看,面臨轉型壓力。

而在這之前,則是行業監管者對於風控的高度重視。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針對券商、公募基金、壽險等各細分行業的風控文件接連出臺,回頭看來,似乎正是在給企業“打預防針”,使金融機構在適應行業監管的基礎上,為金融在宏觀上“去槓桿”、“防風險”做好準備。

在葉柏壽看來,嚴監管的趨勢,行業短期內都會受到影響,但從長期角度來看,對合規程度更高的央企旗下金融機構,無疑是利好。

“監管趨嚴以後,金融企業不會再越線,對合規經營的企業來說,大家都站在一條起跑線上。”葉柏壽說道,在過去,如果大家對於某些稀缺牌照都爭得很厲害,就會有人不擇手段、哄抬物價。“而對國投來說,我們一直很理性,基於合規業務場景進行合理估值,國家限制的事我們堅決不去做,這是底線。”

一位行業權威人士這樣向《英才》記者舉例:“央企在競購牌照方面有資金上限,經常會遭遇10萬塊錢的難題。牌照你出3億,對方就比你出價高10萬,你怎麼辦?不可能回來再決策一遍。”

從以往的經歷來看,國投始終堅持優選標的、理性投資,寧願不做,也不能留下隱患,每收購一個金融牌照都是慎之又慎、反覆論證,安信證券的收購過程一波三折,以及信託的淨殼收購,正體現出其謹慎的決策風格。

而在金融機構運營方面,有些金融機構的股東違規操作、把金融機構當作提款機,違法謀利、擾亂市場,破壞了整個金融行業的信用水平,甚至掏空金融機構,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患。對此,葉柏壽指出,國投作為負責任的央企,旗下的每一個金融機構都嚴格按照監管規則辦事,不碰紅線、不破底線,國投作為股東從未謀取過不當利益,國投金融企業也從未因此受到過任何行政處罰。事實上,自國投金融各項業務成立以來,合規經營一直是其堅守的底線,也是最令國投資本管理層驕傲的一條。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新增長點

據初步統計,國投發展金融業務累計投入177億元,通過分紅和轉讓退出累計回收資金148億元,目前持有股權價值還有超過400億元。

葉柏壽表示,開展金融業務的中央企業有幾十家,國投的金融業務無論是資產規模、利潤水平、盈利能力可以說都排在前列。

而從國投資本的業務“基因”來看,安信證券憑藉其在行業中的較強競爭力,短期仍將作為國投資本的最主要收入來源,這的確是公司的發展路徑決定的。但對於長期的發展目標,葉柏壽希望能將安信證券的營收佔比降下來,“在國投的金融板塊中佔比不高於50%。”

國投資本總經理段文務也認為,雖然證券業務為國投資本的主要收入,但各業務比重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未來其它牌照類業務的進一步增強,各牌照的經營業務收入不斷增長,一定會出現新的增長點。據悉,國投集團已經在申請壽險公司的牌照,以協同發展集團大健康產業板塊。

“2017年已經是谷底了,今年無論是證券還是信託,我們力爭有一個比較好的增長。”葉柏壽表示。

的確,根據國投資本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約為24.3億元,同比增長12.8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扣非淨利潤約為4.97億元,同比增長5.21%。兩項指標均已實現增長,面對未來,葉柏壽指出了發展的四個關鍵點:

一是業務經營發展要有鮮明的央企政治站位和使命擔當。全面落實金融迴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引導督促金融企業走正道、不走偏門,以央企的使命擔當做修復行業生態的推動者、參與者、貢獻者,強化行業發展正能量;

二是立足集團產業與優勢,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新業務的開發,增強金融與集團產業發展協同水平。近期將重點研究探索佈局壽險業務的相關工作,與國投發展健康養老產業形成協同,支持國投新動能的持續轉化。

三是持續強化風險管控。一方面要根據金融監管形勢和政策變化,進一步健全完善合規風控體系,牢牢守住底線,堅決不觸碰紅線,盡最大努力避免發生重大風險損失等不良事件;另一方面狠抓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探索防範金融廉政風險新方法,維護國投良好的市場形象。

四是大力推進現有金融企業的機制優化和業務轉型升級,不斷激發金融企業活力。提升現有證券、信託、期貨、基金等金融業務能力,打造精品企業(規模適當、業績優良、風險可控、發展健康),提升行業排名,提高市場競爭力,提升效益,力爭為集團穩增長、創一流多做貢獻,不斷為股東、為社會、為員工創造更多價值。

從板塊收入看,信託業務為僅次於安信證券的第二大收入來源。“通道業務佔比將從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目前轉型的步伐非常穩固,指標也非常好。” 倘若國投資本三年再打造一個和安信證券同級別的業務板塊,目前看信託無疑最具可能性,結合正在申請的壽險牌照,國投資本為打造均衡的金控平臺,正在加速。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英才專訪|國投資本 撬動大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