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做学生16年,你知道怎么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吗?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跟着老师学习教科书里的知识,相对顺利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小考、大考,以及后来的中考与高考,直到大学毕业。

十六年的学习生涯,表面上看,似乎获得了很多知识,比如语文课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历史课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浑厚的历史,但是仔细想想,除了数学课的基础算术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以外,其他的,我们不知道把这些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也就是说,从小到大,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会带来更好的成绩,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之后,怎么使用的步骤。

做学生16年,你知道怎么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吗?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一书中,用自身创业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把书中读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创业当中。这本书很薄,加上封面后记之类的,总共不会超过170页,阅读快的话,不会超过2个小时。非常适合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或者读了很多书,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

和很多人一样,销售出身的大岩俊之也不是一个擅长阅读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阅读理解力基本为零。当他准备创业的时候,“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这句话促使他在一年内读完300本书,却发现什么收获都没有。后来参加各种读书会,研究实践知识的方法。2010年,大岩俊之成为一个分享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自由讲师,最终成功创业。

《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分享了他如何用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用记忆方法牢记书中知识、用笔记方法掌握书中的精华内容和通过设定行动目标达标的四种方法,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其中艾宾浩斯曲线、思维导图和二八定律是非常实用的读书法则,有利于快速掌握书中的知识点,重点是使用起来很方便。

一、三种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率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只有掌握了做事情的正确方法或者思路,做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轻松很多。读书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知道如何正确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时,就可以快速提高读书效率。

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的第一章,就重点介绍了读书的方法,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1、要有时间意识,集中读书的注意力

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看这本书的序言、目录和后记,方便在阅读全书前,提前掌握整本书的概要;然后规划阅读的时间与次数,确定什么时候能读完。这样一来,不论是对书的理解,还是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都有所加强。简单来说,就是给读书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完成这个目标即可。

2、学会断舍离,用二八定律找有用的知识

二八定律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发现的,内容是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类比到读书上就是,一本书最重要的仅占全书的20%,剩下的80%全是不重要的。所以当我们阅读的时候,用笔标记出重要内容,反复记忆标记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就是全书的精华,也是最有用的知识。

3、输出倒逼输入,加深对书的记忆与理解

一般来说,输出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写下来,比如书评、读书笔记;另一层是说出来,比如在读书会上分享学到的知识。当以输出为目标进行阅读时,不仅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加深对书的印象。因为在输出的过程中,意识到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知识比较模糊,这样进行一次查漏补缺后,基本也就吃透了这本书。

二、制作思维导图,掌握书中的精华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读完一本书之后,很快就把书里的内容忘记了,就好像没有读过一样。大岩俊之说,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构造本来就是善于忘记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清晰地展现了遗忘的过程。我们可以来看下面这张曲线图。

做学生16年,你知道怎么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吗?

如果不主动记忆,1小时能忘记一半的内容,1天之后能忘记绝大部分的内容。因此看完书的我们会忘记其实属于正常现象。

不过既然已经在读书了,多少掌握一点书里的知识,这样才不浪费读书的时间。做读书笔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除了之前奥野宣之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采用摘抄加评论的方式之外,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里介绍了另一种方法——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博赞,它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思考工具,能把在我们头脑中的内容,用放射性的图形表达出来,相当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我们可以在一个平面上看到所有思考的内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效又快速。

用到的工具也很简单,一种是通过APP制作思维导图,比如XMIDE,手机和电脑都可以下载;另一种是手绘,准备纸、笔和书三样东西就可以了。

做学生16年,你知道怎么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吗?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现在我们就来制作《实用性阅读指南》的思维导图吧。我用的方法是大岩俊之介绍的按顺序总结一本书的章节、标题和小标题,就是上面这张图,做的比较粗糙,很多重复的内容没有完全整理好。但这本书最主要的精华内容已经提炼好了,那就是高效读书、读书笔记、牢记内容和付诸行动,最后把重复的内容再整理一遍,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就好了。

做学生16年,你知道怎么把书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吗?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大岩俊之还介绍了另外一种方法,按顺序整理书中自己感觉重要的部分,大家可以看上面这张图。读书方法、思维导图以及目标行动法,就是我根据书中重要的内容整理的结果。很明显,与第一次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但只要能掌握精华内容,哪种方法就可以。

一般来说,读完一本书,我会按照大岩俊之的方法制作两张思维导图,既让我理解书的逻辑思维,快速掌握书的精华内容,又能锻炼我找到其他线索来写书评。一举两得。

三、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开始行动

大岩俊之说,人是一种害怕失败,容易止步不前的生物。他从准备创业到真正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用了5年时间。这5年里,他阅读了大量关于创业的书籍,甚至在某一年里读完了300本,还是站在原地。后来他通过设立目标的方法,一步步把目标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熟练应用书里的知识,这才成为研讨会的讲师。

1、按照SAMRT法则,设定可实现的行动目标

SAMRT法则,由英文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和Time—bound的首字母组成,意为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可通过具体行动达到的目标。这里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尽量不要与现实差距太大。如果出现一个过高,一个过低的现象,既不容易达到目标,还可能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所以,目标一定是切合实际,可以实现的

2、思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确定好目标之后,理性分析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比如我给自己定的2018年下半年目标是,以输出为目的,看基础阅读、基础写作和基础文案这三个主题的书,打好写书评的基础。现状是目前才刚刚开始学习如何写书评,基础阅读才看了3本,进程有点慢。这是我的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

3、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行动的优先顺序

有目标,更知道差距在哪里后,我们就可以用5W1H提问法把目标进一步细分。问问自己,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在哪里做,和谁做,什么时候开始做,再确定哪个步骤先来,哪个步骤延后做。比如我的目标是写书评,具体的行动是每个主题要读5本书,每个月输出3-4篇书评,首先要做的便是读与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

4、开始行动,让小伙伴监督

最后一步,就是开始行动了。想太多,说太多,都不如做个行动派来得更加实际。再把行动的目标告诉小伙伴,让他们帮忙监督,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加入进来,几个人为了自己的目标,每天定时打卡,或者完成某个既定目标后,买些小礼物奖励自己,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长期地坚持。坚持下去,就算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过后回头看,也是跨出了很大一步。

老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便是《实用性阅读指南》这个理。从书中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浅薄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实际行动,结合自身的情况反复尝试,真正明白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属于自己的能力。

我已经在实践大岩俊之的思维导图和目标设立法了,你开始行动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