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速覽《人民民主新境界》

如果說,堅持黨的領導,讓中國這艘巨輪在駛向復興彼岸之時有了堅定而正確的掌舵人,那麼人民當家作主,就是巨輪航行的力量之源。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人民民主新境界》關注全面深化改革對於政治體制改革提出的目標、作出的部署、展開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等內容。 展開了一幅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生動畫卷。

中國方案 堅定而自信

二十八年前,一篇名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關注。文章中,美國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寫到:自由民主制已經成為“人類政府的最後形式”,歷史將終結在這裡。

人們的目光投向中國。這個走了一條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道路的國家,會是下一個被終結者嗎?

立足於悠久文明根基之上,立足於現實基本國情之上,立足於幾十年風雨艱辛探索之上,來自中國的回答,堅定而自信。

2016年7月1日 北京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

習近平總書記: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現實是最好的土壤。全面深化改革,帶著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從腳下的大地再出發,沿著中國道路,去講述一個偉大、生動的中國故事。

辦好中國的事情 關鍵在黨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面對複雜紛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不斷強調這個被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的重大判斷。

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提出到中國夢的引領,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國的未來繪就了發展之路。

堅持黨的領導從根本上保證深化政治領域改革的正確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黨的領導,特別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從根本上保證了深化政治領域改革的正確方向。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相繼成立,加強黨中央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重要工作的直接領導力度和統籌協調能力,提高了決策和執行機制的權威性和效能。

從2015年起,每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工作彙報,聽取中央書記處工作報告。這已成為實現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安排。

此後,中央相繼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等,規範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職責權限、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和職能等,為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這一當代中國最廣泛、最深刻社會變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

如果說,堅持黨的領導,讓中國這艘巨輪在駛向復興彼岸之時有了堅定而正確的掌舵人,那麼人民當家作主,就是巨輪航行的力量之源。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提出的總目標。

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

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與時俱進,就是時代給出的一個新命題,也是黨對於群眾現實需求的回應。

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

從2013年起,歷時兩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辦事機構的7個調研組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情況展開全面調研。

調研中發現,代表選舉工作不規範、人大會議質量不高、代表聯繫群眾的形式和渠道不便利、代表身份失真等,在基層時有發生。

2015年6月,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轉發了《關於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若干意見》。

在這份文件中,就提出了“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探索建立代表履職激勵機制”等具體措施。這為各地積極開展縣鄉人大建設指明瞭方向。

在江蘇睢寧縣,每個人大代表手裡,都有這樣一本“民情日記”。人大代表周蓮萍的日記本里,就記滿了她走訪選區選民瞭解到的民情民意。現在,“民情日記”已經成為人大代表履職常態化的一個重要載體。

如今,全國的縣鄉人大建設正呈現出嶄新局面,人大代表為人民代言的作用不斷強化。

專題詢問是重要監督渠道

對“一府兩院”依法實施監督,是憲法賦予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也是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專題詢問就是一個重要的監督渠道。改革,讓這個監督渠道得到有力加強。

一年多場次的專題詢問,圍繞百姓生活、經濟社會熱點,提問尖銳,直指關鍵。會後,針對詢問的問題,應詢的國務院部門必須形成落實整改意見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

2014年,黨中央審議通過了《關於改進完善專題詢問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每年安排國務院領導同志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專項工作報告,到會聽取審議意見、回答詢問。專題詢問更加規範化、機制化和常態化。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專題詢問已經成為人大盤活監督作用的一個重要途徑,問出了人大擔當,答明瞭政府責任。

在創新與實踐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與時俱進。人民當家作主的內涵,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