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人為什麼要開鑿石窟?

村姑王三丫


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都是佛窟的典型代表。他們或坐落於河西走廊,以其精美的壁畫聞名於世;或位於山西大同,造像氣勢宏偉,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或位於伊水之濱,自古便被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

那麼這些佛窟最早的歷史語境又是什麼?古人究竟為何要開鑿石窟呢?是不是也是像今天一樣供大家參觀?還是專門給少數權貴所使用的參佛禮佛之地?


都不是。最早的佛窟原來是給僧人信徒們禮佛和修行使用的。


佛窟最早發源於印度,而隨著佛教東傳至我國,開窟以居禪的的風習也逐步深入中原漢地。


中國漢地出現最早的石窟形式, 是西晉以來供僧人們修禪、 居住的小型毗訶羅窟。而有的甚至並非自己開鑿,而是利用天然洞窟。


有多小?


小的不過方丈之地。就算大的,也最多供幾人居住。

高僧傳中就記載了早期入石室修行的人。訶羅竭於291年從洛陽西入婁止山石室中坐禪;

敦煌人竺曇酞,少習禪定,後於始豐赤城山石室中坐禪;

帛僧光在江浙的石城山石室, 安禪合掌五十多年。


而令人訝異的是佛窟在最開始並不僅僅是隻供佛家修行,而是僧道雜糅居。比如晉書中就曾記載,郭文、張忠等人或隱於華山,或隱於泰山,依崇巖傍幽谷鑿池為窟室。這和兩晉之時佛道混沌有關。


而今日我們所為人熟知的石窟寺,是發端於4世紀,盛於5-8世紀。它作為佛教寺院的一種形式,多依山而開鑿。窟前多建造木構建築,進而依託於寺院。換言之,石窟是寺廟的一部分。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古代地面建築多已損壞,只遺留下了洞窟遺蹟。最為典型的就是上文提到的敦煌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


那麼石窟寺和上文提到的訶羅竭窟有什麼區別呢?


綜合來講,石窟寺包含了多種類型的佛窟的綜合建築體。其中既有供僧人修行以及起居的禪窟和僧房窟,也有供人禮佛的大象窟、佛殿窟和佛壇窟等。


為大家所熟知的曇耀五窟是雲岡石窟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是北魏皇室最早開鑿的石窟,主尊形體異常高聳,給禮佛者震撼之感。五窟造型主體象徵了五世帝王,表達了皇帝即為當今如來的思想。而這既是皇權和神權結合的完美案例。

而此外,一些石窟寺中的佛窟還有安置屍體的作用,比如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等,該窟又被稱為“瘞窟”。


總的來說,最早的佛窟是供僧人修行參禪起居為主,而後就具備了供人觀仰的禮佛功能,並逐步區分開來,形成了多種不同佛窟類型,而又共同構建了佛窟寺。


參考文獻

《中國早期石窟寺的幾點思考》

《敦煌遊記》

《龍門石窟唐代造型的分期與類型》


歷史研習社


古人為什麼要開鑿石窟?

對於古人為什麼要開鑿石窟,這個最基本的需求應該是遮風避雨、躲避各種危險吧!天然形成的石窟或山洞更是如此。但大多數人一提到石窟,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會想到中國最著名的四大名窟: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的龍門石窟和甘肅的天水麥積山石窟,他們都以造型、歷史、風格、文化、宗教等品質高、影響力大而聞名世界,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遠遠不夠的。

近幾天,從百度、中國建築史、石窟發展等的片段和簡介中,對古人開鑿石窟,還真是有了一些興趣。先說下簡單的歷史吧,從北魏到隋再到唐,是中國鑿窟的鼎盛時期,中國的四大名窟都修建於這個時期,在唐代以後開始逐漸的減少,因為開鑿石窟的工程很大,人力、物力、財力都是巨大的,還有,隨著社會的進步,石窟的功能性逐漸在減弱。因此,現在的石窟,基本上都是被大家當做參觀朝拜、祈福和修禪的一個神聖地方。古人開鑿石窟,難度真的非常之大,龐大的工程,要牽涉太多的部門,要完成需要付出多少?而那些石窟,多都在崇山峻嶺、環境優美、幽僻寂靜的地方,開鑿工程可想而知。所以,中國著名的四大名窟,從品質、內涵、歷史、風格、文化等方面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不得不為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歷史點贊!

中國人民的智慧真的是源遠流長,都說西方的教堂多,中國的廟多,但還不知中國現在的橋樑建築早已是世界遙遙領先的,所以,古人創造的天塹之道,咱們中國人一直在延續、開發和研究。在古時候,古人開鑿那麼多的石窟,除了遮風避雨、躲避戰爭、瘟疫和各種不安定,還有一些是為了停放棺木、存放金銀財寶、存放經卷,或者是位自己的親人祈禱疾病痊癒、平安長壽等,以此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祝福;還有一些是那些有錢的商人或者王室貴族,為了家族的興旺或者發展,在隱蔽的是石窟裡,進行重大節日的祭拜或祈禱。所以,不惜重金請人來修建石窟,積攢功德。

總之,古人在石窟的開鑿上,能工巧匠是付出巨大的智慧和財富的,古人的宗旨就是為了保佑和祈福。當然,隨著歷史的推進,文化和歷史,賦予這些石窟更深的意義,作為後人,能夠了解或者看到燦爛瑰寶的一部分,真的是幸運的!無不為咱們中國燦爛、古老的文明翹起大拇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