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观点:什么情况下你的工作将被AI取代

人工智能

6月29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在 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发表了演讲,他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在“确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静态的、单任务和有限领域”这5个条件下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而满足了这5个条件的工作,则会被计算机取代。微信公众号环球科学整理了张钹的发言。

张钹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过了人类的5件事,前两件是深蓝打败人类国际象棋冠军,IBM在电视知识竞赛中打败了美国的前两个冠军,它们是同一类型。后面三件事属于另外一个类型,微软研究团队使用的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识别挑战大赛中获胜,它的误识率略低于人类;百度和讯飞宣布在单句的中文语音识别上,计算机的误识率也略低于人类;还有就是 AlphaGo 打败了李世石。

对于这几件事,人们常常会从大数据、计算能力提高、人工智能算法这三个因素进行讨论。张钹认为,大家忽略了另一个因素,就是以上所有的成果必须建立在一个合适的应用场景下,必须满足“确定性信息、完全信息、静态的、单任务和有限领域”这 5 个条件。

张钹以下象棋为例,做了解释。下象棋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它的信息完全且确定,而且会遵循完全确定的游戏规则做演化,张钹把这种情况称为静态。从上面5件事都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做单个任务时会超过人类的表现。张钹说,IBM的沃森(Watson)机器人也是这样,它会选择知识竞赛,是因为知识竞赛提出的问题都是明确的,答案总是唯一的,这样的问答对机器人来讲是非常容易的。围棋也完全符合上面 5 个条件。

对于“什么样的工作会被机器所替代”,张钹认为,满足以上 5 个条件的工作,即那些照章办事,不需要任何灵活性的工作,总有一天会被计算机取代,比如说出纳员、收银员等等,但老师、企业家等的工作不可能被计算机完全代替。

为什么人工智能技术会有这5个限制条件?张钹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是没有理解的人工智能。像沃森机器人这样的人工智能对话系统里有知识库和推理机制,但推理能力很差,“ 智能体现在推理能力上。我们现在的对话系统离真正的智能还很远”。

机器为什么不能理解人类提出的问题?张钹提出,这是因为它的系统里没有常识,也没有常识推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人机对话系统中加上常识库和常识推理,比如想办法告诉计算机,什么叫吃饭,什么叫睡觉,什么叫做睡不着觉,什么叫做梦。不过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美国在1984年就开始了类似的工程,直到做到现在还没完全做出来。建立常识库也是张钹现在正在做的事,他们的基本做法是建立一个常识图谱,用这个图谱帮助机器理解人类提出的问题,同时利用常识图谱帮助机器产生合适的答案。

以上,就是张钹院士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