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商業開發與保護老建築如何碰撞出“超級IP”?

商業開發與保護老建築如何碰撞出“超級IP”?

蘇州河畔正在建設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天安陽光·千樹”,造型奇特,東西兩座建築物上種滿了樹。這個處在市級保護建築阜豐福新麵粉廠舊址的綜合體,將老建築納入商業開發,修舊如舊,讓老建築保護與商業開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此過程中,如何謹慎妥善地對老房子進行修繕改造,用好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IP(知識產權)和都市場景?

一、麵粉廠老建築以全新形式復活

由香港開發商打造的“天安陽光·千樹”大型城市綜合體,今後將有精品購物、餐飲休閒、旅遊娛樂等功能。莫干山路120號的蘇州河“叉袋角”半島區域,矗立著福新第四面粉廠、福新第八面粉廠、福新第二麵粉廠的多棟歷史建築。福新麵粉公司二、四、八廠舊址位於阜豐麵粉廠西側沿蘇州河南岸排列,東西長390米,是當時中國麵粉工業中最大的聯合工廠。

如今,隨著“天安陽光·千樹”的打樁聲,麵粉廠通過一種全新的形式復活。福新廠的這處廠房建於1898年,佔地面積227.1平方米,建築面積1045.92平方米。未來規劃引入一家高檔餐飲企業,在每個樓層打造一種風格鮮明的美食品類。

二、老地標IP被商業開發重新利用

河畔老廠房與現代新建築體結合,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又一典型案例,正符合了目前上海“中心城區以保護保留為主,拆除為例外”的總體要求。但近幾年老廠房改造的思路,似乎和以前不太一樣。用曾策劃並運營1933老廠坊等一批項目的天物空間總經理荊超的話來說,未來城市的構建將給空間賦予更多意義和生命力,特別注重三個核心原則,即共享、IP與場景。其中,共享來源於生活的碎片化,其成為不可取代的過程。而無論是未來的居住空間、商業空間,還是辦公空間,都需要一個賦有場景的、蘊含IP 的環境,把多樣業態融合在一起。

三、讓升級版老建築產生商業價值

讓老建築升級而來的新項目產生商業價值,這不僅是設計師面臨的問題,也是所有這些商業體所需要面對的。這些項目有些共同點:周邊有高檔居住區作為購買力、消費能力的支撐;建築文化得以保留與傳承,並配有現代化內部設施;把握海派文化的精髓,引入知名品牌和優秀主題店面;以中西文化的融合為賣點,開拓旅遊市場等。

對此,大型房地產項目策劃人鄒毅建議,建築是最能承載城市記憶的一種載體,老建築本身意義已經存在,所以首先要挖掘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情感共鳴、情懷記憶等,匹配商業形成一個獨特的體驗空間,讓商業邏輯更綻放魅力;其次,利用老建築形成獨有的商業主題,通過唯一性引起消費力的變化。如今倡導的是體驗性消費,不僅強調真實性功能需求,還強調在逛的過程中產生非目的性消費。

改造的商業項目,在定位、招商、運營等方面需要整體契合這個特定場地的需求。老建築改造商業並不適合所有業態,例如過於喧鬧的娛樂業態就不適合入駐。因此在招商環節控制業態,通過高端化、小眾化、藝術特色定位提高利潤率和項目整體品質。

在如今電商衝擊傳統商業與奢侈品行業的背景下,消費者對高品質、體驗性極強的商品消費需求正在快速增加,文化創意元素備受追捧。零售商品不只是為了消費和使用,更是為了體驗和紀念。在這場商業變革中其實質不是店鋪形態之戰,而是商業模式之戰,建立以消費者為核心的“體驗式服務”模式,需要構建一個滿足消費者購物體驗及社交欲求的場所。老建築獨有的體驗空間與此類模式無疑是一組完美搭配。

這樣的保護措施實施以後,將讓一些歷史老建築舊貌換新顏,融入現代都市生活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