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李·論」皇帝愛藝術,誰也擋不住


新聞

專欄

「李·論」皇帝愛藝術,誰也擋不住

清代的乾嘉年間,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藝術收藏的高潮時期。究其原因,首先是皇帝的推動,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似乎對書畫有著一種天生的佔有慾。在其祖康熙時代就以罰沒方式,收繳索額圖、明珠藏品;其父雍正抄年羹堯家,得到大批珍貴書畫。乾隆通過訪求、抄家罰沒、捐獻納貢、諭旨洽購等諸多方式,大批歷代流傳書畫名跡,被悉數網羅入藏宮中。到乾隆的兒子嘉慶皇帝,亦效法其父,他最著名的戰績就是給畢沅兄弟羅織罪名,使得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等名跡入宮。乾隆對藝術品的佔有慾還體現在喜歡在作品上題跋、蓋章,作品越珍貴,他就越興奮,撲上去就題詩,拽過來就蓋章,最後很多傳世名畫都被他塗抹的密不透風。但經過四代的努力,清宮所積累的書畫名跡盛極一時,對中國藝術的收藏積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還有像《秘殿珠林石渠寶笈》這樣的文獻典籍問世。《石渠寶笈》是乾隆與其子嘉慶皇帝,歷經兩朝努力編撰而成,是繼宋徽宗以後最重要的內府收藏著錄書籍,對藝術品的源流,起到了很好的整理、保護的作用。

今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關於中國書畫的鎮館之寶,大多經過乾隆收藏的,如北京故宮“三希堂”的米芾臨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展子虔款的《遊春圖》等;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以及下真跡一等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郭熙《樹色平遠圖》、燕文貴《夏山圖》、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卷、米芾《吳江舟中詩》卷;波士頓美術館宋徽宗《五色鸚鵡圖》卷、趙令穰《湖莊清夏圖》卷等;日本京都有鄰博物館黃庭堅書李白詩《憶舊遊詩》卷、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卷等。

這種由皇帝引起的收藏熱潮,像宋代一樣是由上及下的。但乾嘉年間的收藏還有另外一股力量的推動,也就是在皇帝的愛好之外,還有民間商人階層的推動。清代長三角一帶鹽商的崛起,成為收藏熱的重要推手。其實,古今中外的大的收藏家,無外乎這幾類人:皇帝、文人、富豪,名門望族。富豪的收藏在清代就是鹽商群體的收藏。

鹽商好藝術,很多屬於附庸風雅,光有錢沒文化不行,那是土豪,要有錢有文化,一個捷徑就是收藏。但一些鉅商並非簡單的附庸風雅,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窮奢極欲的物質享受,蓄養歌妓、山珍海味,已經不是他們追求的重點,他們轉而追求豐富的文化生活。他們真的是按照文人、士大夫的面貌去塑造自己的,追求自我的提升,附庸風雅變成了一種文化追求。所以說文化層面的追求在當時已經蔚然成風。

「李·論」皇帝愛藝術,誰也擋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