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這種病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大“頑疾”,5年死亡率竟高達50%!

這種病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大“頑疾”,5年死亡率竟高達50%!

這種病是老齡化社會的一大“頑疾”,5年死亡率竟高達50%!

文丨中國勞動保障報記者 王偉

老齡化社會給醫療行業帶來了諸多難題,心力衰竭(以下簡稱心衰)便是其中之一。因過去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心衰被稱為“心血管領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壘”。

該病不但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因其住院率高、醫療費用高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因此,提高對心衰疾病負擔的重視和心衰治療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病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顽疾”,5年死亡率竟高达50%!

心衰有哪些症狀?

心力衰竭

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身體其他系統疾病發展到嚴重狀態或終末期,所導致的心臟泵出血液不能滿足身體器官代謝需求,而造成的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的臨床綜合症。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張健說,它最重要的臨床表現是病人早期會出現活動後的呼吸困難,隨著疾病程度的加重,病人可能輕微活動或是坐著不動就會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

與此同時,這類病人還會出現非常嚴重的下肢水腫或者出現胸水、腹水,這些患者會因病反覆住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

可以說,心力衰竭是目前社會上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心力衰竭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患者人群大、疾病嚴重程度高,疾病負擔重。

風險高、費用高

張健說,目前我國約有1100萬心衰患者,其中老年人是心衰的高發人群,心衰的發病率與年齡增長成正比。據統計,在歐美國家裡,75歲以上人群心衰的發病率為10%-20%左右。

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數據,但趨勢是一樣的。2016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數量達到1.5億人,佔總人口的10.8%,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意味著心衰患者的人數會逐年遞增。

作為各類心臟疾病的嚴重和終末階段,心力衰竭的死亡風險較高,是當前心血管疾病中導致患者死亡事件和喪失勞動力比例最高的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心衰患者5年內的死亡率超過50%,這一數據甚至高於部分惡性腫瘤。

上世紀末,國際心血管領域的一個著名臨床專家曾說過,在未來的21世紀裡,心血管類疾病面臨著兩大難題:房顫和心衰。在2013年,專家表示房顫已經有了有效的治療辦法,但心衰仍沒有一個好的治療方案,發病率上升速度仍然很快、致死致殘事件發生較多、臨床花費較高。

《心力衰竭》雜誌曾這樣評價: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急性冠脈綜合症、高血壓、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病死率顯著降低,只有心衰領域是個例外,過去人們始終對心衰沒有太好的治療手段,許多患者覺得一旦患上心衰就無法醫治了,心力衰竭預後較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心衰高昂的治療費用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心衰治療費用高,主要是由於心衰患者在生存期內的反覆住院。一項針對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調研結果顯示,心衰患者次均住院費用為39064元。

在中國,心衰患者1年的全因再住院率高達69%,心衰患者在生存期內的反覆住院,也是心衰治療費用高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心衰治療醫療費用高是當前全世界醫療界面臨的共同難題。

这种病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顽疾”,5年死亡率竟高达50%!

過去心衰的傳統治療就是強心、利尿、擴血管“三板斧”,傳統療法雖然緩解了患者的症狀,但患者在壽命上仍得不到太好的延續。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末期後,心衰治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β受體阻滯劑等在臨床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預後,然而心衰患者一年死亡率仍高達29%,新的能夠延緩死亡的治療方案亟待研發。

2015年,創新藥物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出現,針對該類藥的一項針對全球8000多人、隨訪週期三年的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顯示,該類藥物與當前標準治療藥物相比,能進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心衰住院風險,降低全因死亡率,並且能夠改善心衰患者症狀和提高其生活質量。

2016年,該類藥物在美國上市僅一年,即獲得了美國和歐洲心衰診斷治療指南的推薦。2017年,該藥也在我國獲批上市。相信創新藥物的問世,會改變心衰治療的格局,為患者帶來了新的選擇。

这种病是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顽疾”,5年死亡率竟高达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