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稻蝦綜合種養成穩糧增收好渠道

稻蝦綜合種養成穩糧增收好渠道

懷寧縣平山鎮大窪社區村民程國才從去年開始在自己承包的1000畝稻田裡進行稻蝦連作,不僅自己富了,還帶動20戶貧困戶增收。圖為程國才(右)在檢查龍蝦長勢情況。 記者 胡瑞琨 通訊員 檀志楊 攝

2016年,我市開始探索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當年便實現畝均“千斤稻、千元蝦”的目標,同時農藥化肥使用量畝均減少50%以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到14.3萬畝,實現產值近5億元——

截至今年,我市稻漁綜合種養已發展至“水稻+龍蝦、水稻+泥鰍、水稻+甲魚、水稻+草魚、水稻+鴨子”五種模式。根據市農委漁業部門統計測算,五種模式中,稻蝦綜合種養產出最高,又有利於農業面源汙染管控,成為今後全市水稻種植結構調整、穩糧增收的好渠道。

畝均純收入

比單純種水稻高1350元

“大家辛苦一下,把龍蝦分揀後搬上車。”8月11日上午,在望江縣雷池鄉雷江村的五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基地內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公司負責人王業斌指揮著十多個工人作業,按個頭大小將小龍蝦分類裝車發往上海。

截至今年,王業斌在雷池鄉發展稻蝦連作經營(一季稻一季蝦)3000餘畝。2017年他基地內平均每畝田小龍蝦產值達到5000元。“小龍蝦對於農藥的敏感度極高,因此基地內從不使用農藥,化肥使用量也只相當於單純種植水稻化肥使用量的30%,且都是生物質化肥。”王業斌說,據他測算,稻蝦連作經營,每畝田純收入比單純種植水稻高2000元以上。

市農委漁業部門統計測算,稻蝦連作經營,全市平均每畝稻田純收入比單純種植水稻高1350元。“從增收的角度講,稻蝦連作經營值得大力推廣,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市農委種植業局總農藝師陳再高表示,2015年之前,我市農民種植水稻畝均純收入約300元;2015年至2017年,受氣候、政策、市場等因素疊加影響,我市農民種植水稻畝均純收入不足100元。“這使得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甚至出現部分稻田拋荒現象。”

具有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

稻蝦綜合種養,主要分稻蝦共生、稻蝦連作兩種方式。千斤稻、千元蝦,這是市農委漁業部門提出的“雙千工程”。2016年起,我市探索在各縣(市、區)適合的田塊發展稻蝦綜合種養,各地以稻蝦連作方式為主。當年便實現畝均“千斤稻、千元蝦”目標,同時,畝均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50%以上,產出的水稻價格高出市場一般水稻價格一大截。

因為不打農藥、極少使用化肥,儘管王業斌基地內的稻子價格比市場上一般稻子的價格每斤高0.2元,但銷售情況很好。

“相比單純種植水稻,稻蝦連作經營具有三大效益。”市農委漁業部門負責人蔣澤球表示,千斤稻、千元蝦是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達到穩糧效果是社會效益。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幅度減少是生態效益。

2020年將達到50萬畝

近三年來,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髮展快速,稻蝦產業風生水起,小龍蝦供不應求,生態稻米受市場追捧,農民種養積極性越來越高……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今年新增稻蝦綜合種養面積5萬畝,實現產量14萬餘噸,實現產值近5億元。

據市農委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市適合進行稻蝦綜合種養的面積超過100萬畝,尤其以沿江沿湖圩區最為適宜。而目前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僅14.3萬畝,發展空間及潛力巨大。

“根據規劃,今年底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將達到17.7萬畝。2020年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將達到50萬畝。如果小龍蝦市場需求一直旺盛,未來全市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完全有可能超過100萬畝。”蔣澤球表示。

陳再高建議,當前稻蝦綜合種養應在開發“生態稻、綠色米”的產業鏈上做文章,大力推介“稻蝦米”的生態綠色價值,最大限度提高稻米附加值、最大限度增加農民收入、最大限度提高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穩糧增收。同時,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水源、地勢、市場等因素,做到規模發展與風險防控並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