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 銀行理財收益高達9.5%!要不要買?

為分散資產配置,近期都在找合適的銀行理財投一投。

以前為了追求收益,把很高的比例配置在P2P和基金了,當行業長虹的時候,收益的確很可觀,可當熊市時,每天都是不安。忍不住想部分回到銀行理財溫暖的懷抱。

於是我打開了銀行理財的收益排行榜。是的,對於收益普遍較低,安全性普遍較高的理財產品,我向來粗暴簡單的先以“收益”為第一重點,排除掉收益5%以下的產品。為什麼?畢竟京東的富民寶活期收益都4.7%了,我放銀行犧牲了流動性,收益不超過5%怎麼下手呢。

在研究過程中,我突然被眼前的數字嚇到了。因為我看到了四款收益超7%的理財,突然發現自己5%以上的要求太小家子氣了。為幫助分析,我乾脆列了個表比較:

銀行理財收益高達9.5%!要不要買?

這四款最大的特點是收益可觀,但為保持這樣的高收益,必須在風險或流動性上做出犧牲,才是符合邏輯的理財產品。第一款東亞銀行就是典型例子,起投金額不算高收益也不錯,但必須放夠兩年,以及面臨利息損失的風險。

越往下收益越高,起投金額的門檻也越高,風險也越來越大(由保本不保息到不保本)。那滿足起投金額的人,值不值得去投這些高收益的銀行理財呢?

以最高收益9.5%那款為例,投資方向為債券等固定收益,存款、貨幣基金等貨幣市場,以及股票型證券等權益類市場等。都是比較主流的投資方向,是看不出這款產品的風險性的。重點是看不同領域的投資比例。

這款產品最多90%投向權益類,最少10%投向前兩個相較穩健一些的固收類和貨幣市場。(只是相較,近期企業債違約高發以及人民幣貶值,央行放水也會對固收和貨幣市場帶來波動,但往往權益類市場波動更大)

因為近9:1的比例,決定這個產品風險是比較高的,極有可能達不到9.5%的收益,甚至有可能出現本金虧損的風險。加上期限比較短,資產管理方几乎不可能不動用期限錯配的方法配置,於操作上又新增了一層流動性風險。所以我並不是很建議小白投資這款產品。

如何挑選到性價比比較高的銀行理財呢?

一般而言,中小銀行中長期浮動收益非保本理財收益比較高。

選擇規模偏小的股份制銀行和規模偏大的城商行,這兩類銀行的收益率比較高,平均比中農工建交等大行高0.2%以上。近期銀行理財要開始打破剛兌了,這一點是在風險性上做出犧牲。

期限而言,銀行理財分為封閉式、開放式、定開式。封閉式產品在理財期間不允許提前贖回,只能持有到期;開放式產品也成為活期理財,可以隨時買入和贖回;定開式產品約定每隔一段時間開放一次,開放日可以購買和贖回,非開放日不可以。傳統的銀行理財都是封閉式的。要想取得高收益,可以犧牲流動性選擇中長期的封閉式產品。

最後是選擇浮動收益甚至非保本。目前保本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在4%-4.2%之間,高的話也只能達到4.5%左右,要想獲得5%以上收益,可選浮動收益甚至非保本理財。

可以看到,沒有完美的理財產品,要想獲得高收益,多少要在門檻、流動性和風險上做出讓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