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在維也納之圍中,波蘭翼騎兵是如何拯救歐洲的?

輿地鏟史官


1683年8月31日,萬眾期盼的波蘭軍隊終於在波蘭國王約翰·索別斯基的率領下抵達多瑙河沿岸。原本約翰·索別斯基希望充分動員全國兵力,但時不我待。當得知維也納危在旦夕的消息後,他無法再等待自己的立陶宛部隊了,便率領波蘭軍隊率先向南方開拔,終於在千鈞一髮之際與友軍順利會合。索別斯基帶來了2萬左右的精銳,加上神聖羅馬帝國各邦援軍,維也納城外的基督教軍隊總數已經達到了8萬餘人。

9月8日,維也納人歡慶聖母瑪利亞誕辰當天,基督教援軍正在多瑙河對岸接受各位王公、將領的檢閱。洛林公爵擔任左翼總指揮,負責神聖羅馬帝國部隊,右翼則交給波蘭國王和他的部下們。從兵種構成來看,左翼大體以步兵為主,右翼則以騎兵居多。他們計劃採用弧形隊列衝下高地,從西面進攻奧斯曼人的軍營。

9月9日拂曉,神聖羅馬帝國的大軍開始出發,朝東挺進。波蘭的騎兵則特意等到大約下午三點才開拔,以確保和緩慢的步兵大體上同時進入戰場。雖然眾人同意了洛林公爵關於穿過維也納林山攻打奧斯曼人的計劃,但他們多數對這條路線的艱難並不瞭解。從集結點到維也納有三十多公里距離,其中遍佈丘陵和森林,只有一條路況稍好的大路,剩餘的都是蜿蜒小徑。這裡長期被當做王室的狩獵場地,除了一些獵人和護林員,幾乎無人居住,詳細地形甚至未曾繪入地圖。這裡分佈的若干山丘,最西南方的是羅斯科夫山,然後是整個維也納地區海拔最高、542米的赫爾曼斯庫格山,最後是北面多瑙河畔、390米的卡倫山。要讓數萬大軍,特別是大隊騎兵翻山越嶺,穿過密林,難度可想而知。

9月10日傍晚,一支由薩伏依山地部隊和部分火槍手組成的分遣隊奉命先行探路,他們的主要任務除了在當地嚮導引領下為友軍摸索出一條登上卡倫山的路線,還要負責摸黑突襲山頂土耳其人的警戒哨,而年輕的歐根親王就在這支隊伍中。第二天黎明,這群天不怕地不怕的青年志願者英勇地衝入奧斯曼人陣地,將它一舉奪下,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天色昏暗,有幾個殘兵趁亂逃出,他們將基督教援軍到來的消息彙報給了卡拉·穆斯塔法。上午十一點左右,神聖羅馬帝國軍主力大體已經在這條山脊線上就位。洛林公爵率部駐紮在卡倫山一帶,瓦爾代克伯爵的巴伐利亞部隊在福格爾桑山,赫爾曼斯庫格山上的部隊由薩克森-勞恩堡公爵尤利烏斯·弗朗西斯帶領,而波蘭國王的部隊則分佈在距離多瑙河最遠的羅斯科夫山附近。

一開始的行軍似乎尚算順利,但當上午洛林公爵與波蘭國王共同策馬登上卡倫山頂俯瞰戰場時,他們驚異地發現,手中地圖與實際地貌居然大相徑庭,地勢遠比他們想象得更加險峻。這裡沒有地圖上標示的平緩斜坡和田野,而是遍佈岩石和坑坑窪窪的葡萄園。原本因為聯軍在數量上已不落下風,加之士氣高漲,他們希望能夠一鼓作氣,沖垮對手,為維也納解圍。然而如此崎嶇複雜的地形,顯然有利於防守方的土耳其人。土耳其輕騎兵更適合在這裡作戰,如果奧斯曼人嚴陣以待,合理設置火槍與加農炮陣地,以逸待勞,完全有可能給基督教聯軍造成滅頂之災。不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索別斯基和洛林公爵決意背水一戰,強行發動突襲。

9月11日,日落後,波蘭大軍已全部抵達南部山脊,準備就緒。此時,奧斯曼統帥卡拉·穆斯塔法剛剛率領部分軍隊來到先前他們佔據的努斯多夫。這裡有一塊高地,大維齊佈置了新軍火槍手,可以居高臨下地狙擊敵人。洛林公爵也明白努斯多夫是兵家必爭之地,下令炮手提前瞄準它。

9月12日星期天,早上五點左右,決定維也納命運的時刻終於來臨了。北部的左路軍統帥洛林公爵查理五世已經一夜未眠,滴水未進,雖然他安排了炮火準備,但隱藏在高地樹叢和籬笆後的土耳其新軍狙擊手裝備了重型火繩槍,威力和射程都超過了聯軍的同類武器。他們的射術也很精湛,給正在列陣的神聖羅馬帝國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一度使之出現了混亂。但洛林公爵很快控制住了局面,他指揮兩營步兵一前一後有序地向高地推進,他們互為犄角,終於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將土耳其人趕出陣地。或許是受他們的鼓舞,大批基督教士兵,主要是來自薩克森的戰士,開始自發跟從他們,向土耳其人的後方陣地進發,而這完全不在洛林公爵的計劃當中,因為如果這批部隊孤軍深入,就有被奧斯曼人側翼包抄的危險。早上八點,洛林公爵不得不將手下的龍騎兵和最後一個薩克森步兵團投入戰場,他們衝下卡倫山,去掩護友軍的側面,同時對努斯多夫高地發起猛攻。另一方面,洛林公爵也派出多名傳令官,去通知前方的步兵們適當減慢速度,以便和援軍匯合。大約在早上十點左右,由於前方傳來激烈槍炮聲,洛林公爵將自己手上最後的預備隊——巴伐利亞軍團投入進攻。

卡拉·穆斯塔法專注於同所謂基督教聯軍主力的“決戰”,以致無暇他顧。他完全不知道,洛林公爵已經及時將北線的戰局通報了南方的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後者已經摩拳擦掌,準備發起自己的致命衝鋒,而在西南方向守備的,只有部分韃靼人和易卜拉欣的那支偏師。

終於,下午一點鐘左右,羅斯科夫山附近漸漸飄起一股煙塵。那意味著索別斯基國王麾下近兩萬騎兵已經猛虎下山了。波蘭騎兵大致分為了三部,右路由經驗豐富的老將斯坦尼斯瓦夫·楊·雅布翁諾夫斯基率領,中路由國王索別斯基親自帶隊,左路指揮官則是米科瓦伊·希耶羅寧·謝尼亞奧夫斯基。在騎兵的前方,排列著少量波蘭步兵與日耳曼火槍手,此外還有28門火炮。所有將士歷經千辛萬苦,翻山越嶺,終於成功來到了開闊地,並擺出了進攻的陣勢。

下午六點,索別斯基親自率領約3000精銳翼騎兵和6000龍騎兵、哥薩克呼嘯而來,兩側則由火槍手壓陣。

此時,波蘭騎兵已經以連為單位發起了衝鋒。他們彼此間隔約一把劍的距離,用密集的陣型向奧斯曼營地襲來。大部分土耳其士兵都是一觸即潰,還有的直接選擇了丟下武器,棄營逃跑。極少數負隅頑抗的精銳士兵,如卡皮庫魯部隊也被波蘭騎兵驚人的衝擊力碾得粉碎。這場波蘭人的勝仗可謂勢如破竹,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計劃中的第二波攻擊部隊甚至還來不及登臺亮相,戰鬥便已經結束。整個軍營裡都是奧斯曼人的屍體和潰兵,還有來回穿梭、砍瓜切菜般追殺他們的“死亡天使”。

對於這場戲劇性的大勝,平心而論,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神聖羅馬帝國統帥洛林公爵以及維也納守軍司令施塔海姆貝格,連同他們麾下的將士,都做出了傑出貢獻,功勞應該各佔三分之一。


冷兵器研究所


提起波蘭歷史,很多人都會將二戰之中衝向德國坦克的波蘭騎兵當做是典型的弱國象徵,從而作為調侃這個多次被人瓜分國家的談資。殊不知,同樣是一支波蘭騎兵,曾經在歐洲的危機關頭拯救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立下了舉世矚目的功勳。波蘭翼騎兵,正是波蘭武力頂峰的象徵。



光榮出身

波蘭王國崛起於公元14世紀,這個斯拉夫人的國度在文化上傾向於西方,但由於處在普魯士、瑞典、俄國與奧斯曼的包夾之下,且缺乏地理屏障,始終處於危險的地緣戰略之下。在這樣的環境下,波蘭的廣袤平原孕育出了優秀的騎兵。


公元1576年,波蘭國王巴託雷對波蘭騎兵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廢除了原來的巴爾幹大盾牌,改用輕便的半身板甲進行防護,同時採用了東方風格的馬鞍與馬鐙,逐漸成為了一支重裝化的騎兵。在當時各個西歐國家逐漸取消中世紀鎧甲的潮流中,波蘭逆流而上,奏響了歐洲重騎兵的最後輝煌。



一戰成名

波蘭翼騎兵的輝煌最早開始於1577年的但澤戰役,居住在當地的騎士團德國居民用傳統的日耳曼步兵反抗波蘭統治。在這場戰鬥中,波蘭國王巴託雷以兩千騎兵橫掃對方一萬步兵,在全殲敵軍的輝煌戰果下只付出了不到二百人的代價,從而開啟了波蘭翼騎兵的霸道戰史。1610年,以波蘭翼騎兵為主的波蘭軍隊在大敗沙俄軍隊後開入莫斯科,將波蘭國王之子立為俄羅斯沙皇,塑造了古代西部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戰鬥的最佳戰績。


翼騎兵真正的封神之戰出現在1682年。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爆發了匈牙利人起義,奧斯曼帝國的維齊爾(宰相)穆斯塔法·帕夏率領奧斯曼大軍再次兵臨維也納城下,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齊城而逃,只剩下馮思特伯爵守衛維也納,形勢極度危機。


9月12日,城內的奧地利與薩克森軍隊出城與奧斯曼軍隊進行最後的決戰,當奧斯曼軍隊的精銳騎兵與火槍近衛兵全部集中在圍攻日耳曼人之時,波蘭翼騎兵在國王索別斯基的率領下從山坡上突然衝出,翼騎兵的迅猛一擊連破奧斯曼人的多條戰線,最終讓首尾不能兼顧的奧斯曼人全面崩潰。此戰之後,波蘭國王索別斯基被譽為包圍基督教文明的英雄而永垂史冊。



圖/維也納之戰


維也納保衛戰是波蘭翼騎兵的迴光返照。此後的一百年裡,波蘭不斷遭受到普魯士、奧地利與沙皇俄國的侵略與壓迫,翼騎兵也因為火器的進步而逐漸喪失了作戰優勢。第一次瓜分波蘭事件後,波蘭議會撤銷了翼騎兵,這個神奇的兵種就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圖/講述翼騎兵歷史的西方電影


參考文獻:1. 指文烽火工作室編,帝國強軍 歐洲八大古戰精銳,中國長安出版社


歷史研習社


特蘭西瓦尼亞,這塊引起匈牙利、羅馬利亞血拼的土地,17世紀導致奧斯曼帝國進攻維也納。

1682年,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親王掀起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起義,起義軍尋求奧斯曼帝國支持,許諾附屬蘇丹。

奧斯曼大軍出動支援匈牙利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始終避免正面衝突,以至於奧斯曼人打進奧地利。

眼看奧地利軍隊打不過奧斯曼人,皇帝乾脆帶著朝廷逃出維也納,只留下恩斯特·馮·施塔亨貝格伯爵帶著少數部隊守城。

當年的波蘭,那可是歐洲強國,獨霸東歐地盤。根據同盟協議,波蘭國王索別斯基帶著部隊,去給維也納解圍,不過路途遙遠。

波蘭人還沒到,1683年的維也納,城內居民可苦啦!他們不僅得不到補給,還缺糧缺水,更要時刻面對城外的火炮攻擊、地道的攻擊……

當年9月初,奧斯曼人把維也納的城牆炸出10來米長的缺口,奧地利人拼死搶修才得以保全,然而城內快撐不住了。

就在這緊要關頭,波蘭人來了,而且神聖羅馬各邦國的援軍也陸續開到……

波蘭部隊中有一支獨特的騎兵——翼騎兵,這是一支相當拉風的兵種,當時人稱“如果天塌下來,翼騎兵用長矛就可以支起來。”

翼騎兵最顯眼的是背上的2個翼飾,他們的護具只有半身,頭上是可移動的面罩,胸部為整塊胸甲,腹部由數塊鋼片拼接並規定起來,既有防禦又靈活。

而他們的主要武器是長矛,可以達到4-6米,甚至更長。翼騎兵衝鋒的時候,長矛會對敵人陣地產生巨大沖擊,但長矛用一次就折斷作廢。

翼騎兵還裝備1把1.5米長的馬刀,以及1柄重劍、1-2把燧發槍。其他的裝備有火繩槍、戰斧等等。

翼騎兵的進攻方式,相關的電影裡有展示,他們先是隊伍鬆散、速度較慢,隨著和敵人的接近,隊伍越來越緊密、速度越來越快,像一把利劍刺入敵陣。

回到維也納戰場,1683年9月12日凌晨4點,歐洲聯軍與奧斯曼帝國打響決戰。戰鬥人數對比,聯軍約為七八萬(波蘭軍隊二三萬),奧斯曼總兵力在13-15萬。

首先,由洛林公爵的奧地利軍隊、薩克森選侯軍隊組成左翼發動進攻。由於,歐洲人作戰勇敢,奧斯曼的近衛軍火槍手、精銳騎兵部隊被派來作戰。聯軍的中路由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國的軍隊組成,他們很快也被扯入戰鬥……

儘管如此,奧斯曼人依舊投入眾多兵力攻城,而不是單單與城外援軍野戰,他們甚至已經把炸彈埋入坑道,只可惜最後一刻被守軍發現,導致爆破失敗。

從凌晨一直打到下午,城外的戰鬥始終陷入膠著,人數佔有的奧斯曼人沒有取得優勢。這時候,休息已久的翼騎兵出動,他們如潮水般從山上衝下,對奧斯曼大軍發起衝鋒……

索別斯基領頭衝向敵軍,翼騎兵連續突破奧斯曼人的多條防線,一直衝向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的大帳。戰場形勢頓時大變,精疲力盡的奧斯曼人終於崩潰了,卡拉·穆斯塔法不得不下令全軍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此戰,奧斯曼損失1萬人以上,丟掉所有火炮,而聯軍則損失4000人。更重要的是,戰敗讓奧斯曼人停止擴張的腳步,從此走向衰敗……


子屠龍


波蘭翼騎兵是活躍在十六世紀早期至十八世紀中期的波蘭騎士兵,因戰勝過多次戰役而獲得勇猛騎兵的稱號。那個時代,他們就真同上帝派來的英雄,一次次擊退侵佔家園的敵人,高踞於戰馬至上,身披羽翼盔甲,手持長槍、馬刀和盾牌。有種毫不謙虛的話:俄羅斯人因驍勇善戰而被稱為戰鬥名族,但在波蘭翼騎兵的那個時代,即便是俄羅斯人也無法阻擋他們!


據史料記載,波蘭騎兵的盔甲後背一套羽翼,這套羽翼最開始的用途便是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軍隊裡,有一種投擲套索殺敵軍騎兵的戰法,所以波蘭翼騎兵在後背插兩根阻攔物,防止被套索拉下馬,至於選用羽翼我想就是一種氣勢的營造了。除了光鮮的羽翼,值得說為波蘭騎兵象徵的便是其所用的契斯卡格盔,主體採用鉚釘打造,兩側與後部都有護頸,還有奧斯曼頭盔中少有的寬大前帽簷和類似印度式頭盔上的寬大的護鼻。


在1683年8月31號的維也納之圍中,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率領波蘭翼騎兵抵達維也納戰場一舉擊敗土耳其人,將戰鬥的局面扭轉,這次戰役不僅僅是擊退土耳其人挽救了維也納的淪陷,更重要的是遏制了土耳其人的進一步擴張,拯救了歐洲。這一戰是歐洲歷史和奧斯曼土耳其國運的轉折點,從此穆斯林再也無力北進威脅攻佔歐洲,而奧斯曼土耳其也在歐洲列強的撕咬下日漸衰落。


在我瀏覽資料的時候發現,波蘭翼騎兵有個別號:馬背上的死亡天使。這個從明面上是很易理解的,但是更深一步的講,我們便能想到即便是騎兵也總有躲不過槍支炮彈的襲擊,從馬上跌落或是在馬背上一擊喪命這都是不是不可能。是戰爭就有輸贏,就會有流血犧牲,無論戰後多麼光鮮亮麗,總也得經過浴血奮戰誓死搏殺。


奧國那些事兒


1.這個問題過於專業,超出了本人的知識範圍。

2.無法給你想要的答案。

3.有空我要加強學習,適當給予關注。

不好意思啊。

建議:保持聯繫、常來常往!


張文鈞




鄧茹芳



貴桂永恆



薯烤條


這個問題我沒有了解過不好意思了


自由飛翔滄海一聲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