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閩南語是最古的漢語,其他7大語系卻不是?

The炎黃子孫


閩南語,未必是最古的,但似乎也找不到比它更古老的漢語方言了。



閩南語之所以給人以“古老”的感覺,與其自身的結構和承載的民系關係密切:

(一)閩南語用字保留有眾多古漢語成份,如鼎(郭)、箸(筷子)、冊(書)等上古文字讀法。

(二)閩南語句子結構與上古文言文相似度極高,特別是倒裝句的部分,如去那裡說成“哪裡去”,被嘲笑說成“見笑”等。

(三)以閩南語為母語的閩南民系,保存有中國古老的風俗習慣,大有中原遺風。

(四)閩南語在音調、語法、字詞等方面幾乎可以說是現存漢語方言中最複雜的一種,從語言的發展趨勢“由繁入簡”看,閩南語的歷史極其古老。

(五)閩南語形成時間早,歷經千百年不斷遷移流傳,仍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完整性,可見其系統性。

以此五點,似乎仍不足以說明閩南語的古老,以下藉助語言學家的分類,簡單闡述閩南語及其淵源。

按世界語系、語種、語支的區分,目前中國現存漢語方言可以概括為三大語支,分別代表上古中國的三大主要勢力:中原(含西戎)、東夷和南蠻。

其中代表了中國曆朝歷代主流政權者當屬秦語支,其上承周朝與秦朝兩個發源自崤山以西的政權,也是中國人的主體來源,佔到了中國人口的50%以上,以官話為代表,更有早於官話的平話、粵語。

而與黃河文明相對應的是分佈在中國南方的南蠻勢力,他們因山、水之隔略顯片狀分佈,在商周時期曾創造了我們所不知的上古文明,如三星堆文化,以及更早的河姆渡文明,其代表方言如吳語、贛語、湘語和客家話。


與以上兩股勢力截然不同的是齊語支,本應該是山東半島的主體文化,如今竟然只剩可憐的閩語一個,雖然閩語又可下分眾多強大且人口頗具的次方言。

齊語支,發源自山東、豫東,是曾經叱詫風雲的東夷人的語言,其上古分佈的區域如今有豐富的考古遺蹟,是中國北方影響頗遠的基礎文化。

如今炙手可熱的石峁文化、陶寺文化是西戎人的文明體,他們一路南下、東向,與東夷人在中原相遇並展開了持續幾千年的鬥爭,最終來自西邊的夏人入主中原,開啟了中國朝代先例。

然而,經過融合的東西兩方人,仍然時不時互相攻伐,最後由東夷聯盟首領商湯滅掉了夏桀,建立了東夷人主導的商朝,也是在此時期,先進的東夷人帶來了中國文字,並使之風靡全國。

然而,西邊的勢力又捲土重來,西岐人趁商人東征時一舉拿下殷都,建立了周朝。


周人是聰明的,他們繼承了商人的文字和禮制,但卻放棄了商人的語言而改用周人自己的母語,並分封姜太公和周公到山東半島彈壓東夷人,齊國人採用順其自然的放養政策,而魯國人則以周禮改造東夷人,於是經過西周和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浸潤,東夷人基本上融入了中原,成為其中的一員。

而齊語支所代表的東夷語言和文化則慢慢萎縮至局部,而這些局部的文化保存在後世竟不經意地向東南沿海遷移,正是這點遺存破天荒地讓齊語悄然在福建生根發芽。

而這少的可憐的齊語支成份,竟然使閩語成為保留有上古漢語的獨苗。

故而,閩語中的最大支閩南語才顯得古老無比。


圭海四記


不僅是日本,周邊國家,比如朝鮮韓國越南,只要詞彙是從中國引進的,都保留當時中國那個時代的發音,特別是唐朝,而閩南語的文讀音形成於唐,所以,很多日本里面的中文詞彙發音和閩南語是一致的,比如宇宙,世界,空間等名詞,韓語歌江南style的江南發音就是閩南語的文讀音,文讀音在南方方言裡以及周邊國家都有存在,保留,只不過閩南語保留著百分95以上更為全面,可以說每個文字都完整保留唐朝發音,和古代韻書裡面的發音一致,用普通話大部分是對不上的。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發音傳承到唐朝時,因為朝代更迭戰亂等歷史原因,有些字的發音已經改變,所以唐朝廷在原有韻書的基礎上重新規範修正了部分發音,也就是《唐韻》,以前文字的發音是採用反切方式來記載的,現在唐韻這本書雖然保留不完整了,但依然可以在康熙字典裡面看到,康熙字典是清朝時所修,但學者們還是以正音為準,同時保留了唐韻,宋朝明朝的廣韻,集韻等,更早的是說文解字,裡面發音更古,但同樣和閩南語文讀音匹配,放下偏見吧,閩南語之所以可以得以傳承有很大的必然性,地處偏遠福建多山自然屏障保護,幾乎沒有動亂,從南北朝到唐宋明,凡是朝代更迭動亂,士族大部分都移民到閩南地區,使得閩南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在唐宋時為世界四大港口之一……說不完的歷史,有興趣以及百度,有很多關於閩南語形成的書籍……一個問題,為什麼周邊小國可以傳承唐音,自己中國人民卻沒辦法保留傳承下來?寧願相信日語朝鮮語裡面的文讀音是唐音,卻在攻擊懷疑閩南語?閩南語裡面應有盡有不用從外國學,放下偏見吧,再不保護重視就來不及了,並不是說使之成為普通話,而是閩南語所傳承的雅言如果失去實在可惜,詩詞歌賦都可以用文讀音來吟誦……文化藝術方面很有價值!

”中國”這兩個字的文讀音和閩南語口語發音是一致的,也就是從南北朝到唐宋一直沒變過,可以保證就是正音,閩南語裡面同一個文字如果有不同發音,代表著不同時代保留下來的發音,比如“天”口語是ti,可以說這是最早的官方文讀音,到唐朝是已經變成tian了,天字文讀音和普通話是一致的,普通話有個特點的,幾個聲母或韻母因為發音不出來所以才改的,比如喜歡的喜,正音是hi,但普通話成xi,許,熙,都是同樣,再比如牛,汼字,原聲是ngui,到普通話就是niu,韻母方面,比如南字正音是lam的,到普通話就轉為nan ,韻母am有點鼻音了,但發音不來,卻在聲母上成鼻音了,都有規律可循的,再比如,閩南語有個韻母就是傳說中的y音,現在只有泉州部分地區發音得準了,泉州其他地方則讀成i了,但漳州或臺灣部分地區直接讀成u的音,也就是和普通話的u一樣了,比如:書,思,煮,自,紫,等等這些韻母其實全是y音,所以很多發音因為讀不出來了所以慢慢改變了,而這個情況在北方就非常嚴重,所以導致了現在的普通話和古代韻書相比較大多數不一致,再一個是閩南語聲調方面,有8.9個聲調,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到保留很完整,普通話則只有四種聲調,沒有入音了,”國”字正好是陰入


NINETREND


是就是,不是又何仿。

語言文字只是一種交流工具,在漢語逐步全球化的今天,窩裡哄,搞內鬥,毫無價值,是在自損,並且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皮質純才會有毛在,(皮質不純,毛將焉復)也就是中國國內應統一標準,強迫使用普通話(因為推廣普通話己經多年,效果可見,無需推廣,只能政策約束)即取消方言,各級政府正式場合,會議必須統一使用普通話。(漢語在世界的推廣,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文華的博大精深,同時也為中國人進行國際交往,參與國際事務降低了難度,帶來了方便,省了不少的精習外語的時間。從這點上看,國內方言無數,少數地方民族語言多多,保守(認為方言有文化的豐富性,這是看錯了方向,就如同中國的詩詞歌賦,高深豐富,有趣,但做為文學是必要的,交流則變得複雜了。還有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啟不是想倒退,想用所謂的傳承,弘揚傳統作藉口,迎合自己玩弄高深得名獲利的目的。但做為交流工具是得不賞識的,(越簡單,越易學,越有市場,越容易推廣,得到認可和接受)所以,要使漢語早日在世界上得到普及,推廣,使用,採納,先做好國內的統一則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加速推廣的必然!


實言守真


每一種方言中,都有著古代漢語的影子。那麼先搞清楚古漢語是什麼這十分關鍵,閩南語是不是最古的漢語呢(周恩來總理稱之是最難懂的漢語)?個人表示聽不懂(簡直比英語更讓人不解,聽不懂的請表示一下)。又會有誰知道呢?請聽懂的解釋一下(屬於哪類方言呢)。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a04b90d8e9cf39d703edfe1dcc69105\

嚁月


有幾個問題問一下:

1. 古代漢語是否存在方言?

2. 古代方言是否不斷的發展變化?

3. 古代方言是否比現在更為複雜,種類更多?

4. 現在的閩南語是否和古代的閩南語區別不大?

5. 現在的閩南語是否互相能聽得懂?最正宗的閩南語在那個區域?

的確,在閉塞地區生活,沒有受到外來文明干擾的區域一定會比較原始,如果這樣分析,應該找中國那些沒有被滿人、蒙古人長期統治的地方,才最為古來,我認為日本語才是最古老的漢語。自徐福在日本稱王傳播漢文化以後,到二戰以前,兩千年來沒有外族入侵。

(以上皆是笑談,討論這些東西意義不大)


陝西話速成


閩南語是河洛話,又稱:大唐正音


sl87143


閩南語源起吳語,沒吳語早


東莞死得有佢


請把你們題目和答案中的閩南語改成“閩語系”,很像外省外行人的思維,總以為福建全省講的方言是一回事,福建方言就是叫閩南語。福州話鍋邊糊古稱鼎邊糊。鍋福州話現在還在說鼎。研究這個話題的人不懂福州話實在是不應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