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道教兩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區別何在?

這是一種教派的二分法,天下道教不是全真就歸正一,尚有其他分法。

道教,是神秘而又與人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姜太公、劉伯溫、諸葛亮、張良等道教的高人出現,使得道教變得神秘而又平常。道教的法術、風水、醫術、占卜、預測等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絲毫離不開了。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風水、周易占卜、八字分析、放生行善等,使人們須臾離不開。

道教徒常被稱為“道士”。為什麼稱為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

道教兩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區別何在?

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藥部等)。

一、關於全真派

全真派講究內、外丹的修煉。內丹即人身的精、氣、神的修煉,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煉方術;外丹即用鉛汞和藥物配製燒煉一種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有四點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著道裝;第四,束髮面須。他們都住在宮觀裡。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煉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

全真教弟子一般不離開道觀,也就是常駐道觀的為全真派。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為其代表。

王重陽仙遊後,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處機更因隨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壯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嚴重打擊。而關於《老子化胡經》的兩次釋道辯論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時,才重新正常發展。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傳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國道教協會所設在的位於北京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創建者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武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相傳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其中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昆嵛山西遊35000裡,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將符籙、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信徒必讀經典。修行方術以內丹為主,兼修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邱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

道教兩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區別何在?

二、關於正一派

正一派,道士則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鬍鬚,髮式隨俗。俗稱"火居道士"。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稱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後為上清派,靈寶派和天師道等的總稱。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張天師張與材“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正一道形成的標誌。明初,官方承認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師派以外的符籙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淨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視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派弟子,可以在家,結婚,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懂道術的民間居士,多屬於正一派,龍虎山、茅山法術為其代表。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唸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道教經歷晉、唐、宋各代,在各地還形成了淨明派、神霄派、龍虎派、武當派、清微派等派別,這些道教的派別共存於世,相互借鑑,到了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代皇帝正式封張道陵第38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並統領全國道教。從這一年起,南北天師道、上清、靈寶等各道教派別都被通稱為“正一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錄齋醮、替人招神降妖為主要宗教活動,允許宗教人員娶妻生子,不需常住宮觀,宗教戒律不甚嚴格。因此,正一道是中國道教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以龍虎山為首領的各符錄派道教派別的總稱。在正一道中,有的道教派別至今仍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和儀式上的特徵,但有的派別逐漸失去了自己獨特的特徵,完全融入了其他道教派別。

道教兩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區別何在?

三、兩派的融合互補

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懺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內丹。但在科儀、作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仍有一些差異; 另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需經過傳度授籙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冠巾 授戒、 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教的兩大宗派構成了中國道教的整體。人們的生活與道教息息相關。

其他劃分方法: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示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

按地區分有龍門派、嶗山派、隨山派、遇山派、華山派、嵛山派、老華山派、鶴山派、霍山派、武當派等。

按人劃分則有少陽派(王玄甫)、正陽派(鍾離漢)、純陽派(呂洞賓)、海蟾派(劉操)、三豐派(張三丰)、薩祖派(薩守堅)、紫陽派(張伯端)、伍柳派(伍沖虛、柳華陽)、重陽派(王中孚)、尹喜派(關尹)、金山派(孫玄清)、閻祖派(閻希言)等。

按道門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無派(譚處瑞)、清靜派(孫不二)、金輝派(齊本守)、正乙派(張虛靜)、清微派(馬丹陽)、天仙派(呂純陽)、玄武派(真武大帝)、淨明派(許旌陽)、雲陽派(張果老)、虛無派(李鐵柺)、雲鶴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國舅)、玉線派(樵陽真人)、靈寶派(周祖)、太一教(蕭抱珍)、全真教(王重陽)、正一教(張宗演)、真空派(鼓祖)、鐵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張三丰)、先天派、廣慧派等。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張道陵)、南宗(呂純陽)、北宗(王重陽)、真大宗(張清志)、太一宗(黃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而今許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嶗山教、武當教、閭山教及香港、臺灣的民間道教派別。

1.道教世傳有五大道派 : 積善派、經錄派、丹鼎派、占驗派、符籙派。

2.以丹鼎道派而言,其最著者為南、北二宗,其後又有東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豐派、伍柳派等.

3.丹鼎道派北宗全真道 . 由王重陽啟教,以道為宗,融和儒、釋,傳法於七真,門庭鼎盛,其中最能大倡宗風,而綿延迄今不絕者,為長春真人丘處機開啟之龍門一脈,全真道之有龍門,猶如禪宗之有臨濟,所謂“龍門子孫滿天下”.指的就是丹鼎派北宗全真教.

4. 實際上現在的丹鼎派與符籙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齋醮禱禳,富國利民”,符籙派也重“內鍊金丹,外用符籙”,不應再以此分派別,也不應存門戶之見。正如當代道教學者、全真龍門十九代居士圓純子《道教與養生》所言:“清淨煉養〈指丹鼎派〉與符籙科教〈指符籙派〉皆道教修養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別。修煉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終目的”。)

5.東漢末年出現之道教,主要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名天師道,為東漢順帝時張陵於蜀鶴鳴山創立,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口授而造作道書.

6.太平道之名源於《太平清領書》.太平道是張角所創.後來演變成歷史上有名的"黃巾之亂"事件.據《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琅玡人宮崇嘗赴洛陽,獻其師于吉撰太平清領書與朝廷,張角得其書,於靈帝時創立太平道,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徒眾迅速增至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袞豫等八州。

7.魏晉時代出現的三皇派(傳三皇經)、靈寶派(傳靈寶組經典)、上清派,皆為經錄派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