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

这是一种教派的二分法,天下道教不是全真就归正一,尚有其他分法。

道教,是神秘而又与人们息息相关,尤其是姜太公、刘伯温、诸葛亮、张良等道教的高人出现,使得道教变得神秘而又平常。道教的法术、风水、医术、占卜、预测等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丝毫离不开了。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风水、周易占卜、八字分析、放生行善等,使人们须臾离不开。

道教徒常被称为“道士”。为什么称为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

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一、关于全真派

全真派讲究内、外丹的修炼。内丹即人身的精、气、神的修炼,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炼方术;外丹即用铅汞和药物配制烧炼一种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规定皆为出家道士,有四点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结婚;第二,不食荤;第三,平时也必须着道装;第四,束发面须。他们都住在宫观里。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教弟子一般不离开道观,也就是常驻道观的为全真派。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为其代表。

王重阳仙游后,由他的七位弟子轮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录、丹药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但是到了李志常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而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两次释道辩论失利,更造成了全真道的一度低落。直到元成宗时,才重新正常发展。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传播。至今全真道仍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派之一。中国道教协会所设在的位于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辅极帝君王重阳。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创建者王嚞,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武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相传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真教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释、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励婚娶。

全真教除了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箓、丹药、斋醮科仪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该教教义受时代思潮影响,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识心见性,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

二、关于正一派

正一派,道士则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的符箓活动为主。该派道士按传统皆为不出家道士,他们可以结婚生儿育女,过家庭生活;可以食荤;除上殿诵经、作经忏法事之外,平时可以穿俗装,不留胡须,发式随俗。俗称"火居道士"。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派弟子,可以在家,结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懂道术的民间居士,多属于正一派,龙虎山、茅山法术为其代表。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道教经历晋、唐、宋各代,在各地还形成了净明派、神霄派、龙虎派、武当派、清微派等派别,这些道教的派别共存于世,相互借鉴,到了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代皇帝正式封张道陵第38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并统领全国道教。从这一年起,南北天师道、上清、灵宝等各道教派别都被通称为“正一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替人招神降妖为主要宗教活动,允许宗教人员娶妻生子,不需常住宫观,宗教戒律不甚严格。因此,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以龙虎山为首领的各符录派道教派别的总称。在正一道中,有的道教派别至今仍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和仪式上的特征,但有的派别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特征,完全融入了其他道教派别。

道教两大宗派:全真和正一区别何在?

三、两派的融合互补

全真派与正一派在教法与科仪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经忏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炼内丹。但在科仪、作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仍有一些差异; 另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需经过传度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冠巾 授戒、 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道教的两大宗派构成了中国道教的整体。人们的生活与道教息息相关。

其他划分方法: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1.道教世传有五大道派 : 积善派、经录派、丹鼎派、占验派、符箓派。

2.以丹鼎道派而言,其最著者为南、北二宗,其后又有东派、西派、中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伍柳派等.

3.丹鼎道派北宗全真道 . 由王重阳启教,以道为宗,融和儒、释,传法于七真,门庭鼎盛,其中最能大倡宗风,而绵延迄今不绝者,为长春真人丘处机开启之龙门一脉,全真道之有龙门,犹如禅宗之有临济,所谓“龙门子孙满天下”.指的就是丹鼎派北宗全真教.

4. 实际上现在的丹鼎派与符箓派已多所融合,丹鼎派也重“斋醮祷禳,富国利民”,符箓派也重“内炼金丹,外用符箓”,不应再以此分派别,也不应存门户之见。正如当代道教学者、全真龙门十九代居士圆纯子《道教与养生》所言:“清净炼养〈指丹鼎派〉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皆道教修养方法,不能以此分道教派别。修炼自己的性命,以至得道成仙,乃是各派的最终目的”。)

5.东汉末年出现之道教,主要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名天师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于蜀鹤鸣山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而造作道书.

6.太平道之名源于《太平清领书》.太平道是张角所创.后来演变成历史上有名的"黄巾之乱"事件.据《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玡人宫崇尝赴洛阳,献其师于吉撰太平清领书与朝廷,张角得其书,于灵帝时创立太平道,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徒众迅速增至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衮豫等八州。

7.魏晋时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录派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