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位於長安西部偏中,灃河北岸,細柳原南邊,距長安區政府所在地10公里左右。為興隆街道辦駐地。東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校區以西西太公路毗鄰;南與堰渡村隔甘河渠(古排水渠)相望;西與西甘河村連畔種地;北與官坊村、側坡村地頭搭話。6個村民小組,695戶,2500多人,耕地2100畝,一條

甘河街,三個自然村。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村始建於唐代,村東300米有唐初所建的大興國禪寺,後人習慣稱甘河寺。因寺院宏大,廣有田產,故村民多為寺院佃戶,所以有“先有興國寺,後有興隆鎮”之說。

據“三老”回憶,村處於古滈河遺址東岸,同西甘河村隔河相望。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潏、滈兩河於香積寺南改流歸洨(古稱交水)注於灃水(灃河),滈河水枯,稱為幹河、乾河,後覺稱謂不雅,改稱甘河,有甘美之意,一直沿用至今。因甘河村地理位置重要,唐時便已成鎮,明、清時規模已

相當宏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殘碑記載,甘河街一條街就有“德勝號”“清勝號”等60餘家字號,單日休市,雙日逢集。有“不出興隆鎮,樣樣都置齊”之說。

興隆鎮原地理構架為“一條街,三個角”。一條街主要經營商業貿易,鎮政府(大戲樓)所在地,醫院、藥店、旅館、當鋪、錢莊等,其中以鹼面、鍋盔最有名。三個角指的是東北角的趙家堡子,以趙、盧、李姓為主;東南角的張家堡子,以張、郭兩姓為主;西南角的陸家堡子,以陸、劉、盧姓為主。其次還有李、王、肖等姓氏。三個村都有城牆,且牆體高而厚。堡子牆周長有七八里

許,高三丈許,頂寬丈五左右,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堡子門,門有門樓,樓為兩層,下走人,上住人(守夜打更專用),明末清初築成,牆上的古柏樹有一摟多粗。牆上還挖有戰壕,為防匪患。毀之於20世紀50年代搜肥運動。村原有古蹟四處,西南角的“華廟”,正街的大戲樓和城隍廟,村東的興國寺。已蕩然無存。

興隆鎮自古以來為鄉一級基層政權所在地。現為興隆街辦所在地。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因興隆鎮交通為“佛手”狀,為子午峪、灃峪、太平峪、祥峪、天子千字峪通往西安的要塞,甘河一過,再無其他河流,所以把甘河(小河渠)稱為“通天河”,謂通往天子腳下的河,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據民間傳說,由於興隆鎮為長安西南重鎮,加之匪患不斷,故民國30年(1941)國民政府在興隆鎮設長安縣警察局興隆分駐所。據三老回憶,1946年左右,分駐所得到鄉民協助,一舉在羊原坊孫家捉住了匪首江九西,並由縣長韓兆鶚親自主持公判,於城隍廟後槍斃正法,其後又捉住了小匪首“醜女”夫婦,於興國寺廟側河灘地挖坑“活埋”。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韓兆鶚)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轄區內有全球最大電子科技廠家“三星電子科技”一處。有興隆工業園一處,私有企業有鑄造工藝廠、機床加工廠、預製廠等6個。過去土木結構瓦房基本已拆除,新蓋2—3層新式樓房,自來水、太陽能、冰箱、彩電一應俱全。

自古重視教育及文化建設,清代即設有私塾,地點在村西的華廟。民國時在原址設立“長安縣第一小學”,後在原址擴建蓋校舍,建為初中、帶帽高中,現仍為興隆街道初級中學。初中北側為鎮中心小學,教育教學設施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為興隆地區教育中心。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及文化人才。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田德年)

田德年(1896—1982),秦腔表演藝術家,省戲曲研究院創始人之一。東甘河南村人。自幼酷愛秦腔藝術,主演黑生,在《鍘美案》中扮演包拯,在西安有“響半城”美名。1951年去北京文藝匯演時,曾受到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回陝西后即著手成立“戲曲研究院”,其中名段已被錄成唱片。

盧仁山(1896—1951),東甘河趙家堡人,就讀西安中學,後改入陝西政法專門學校政治別科,趙壽山任旅長駐漢中時任趙部軍法處主任。後從政,先後任佛坪、旬邑、黃陵、耀縣等縣縣長。任旬邑縣長時曾資助徐海東部3000套軍衣。任黃陵、耀縣縣長時,因熱情接待來自延安的八路軍黨政領導,頗受延安方面好評。1944年8月調陝西省高等法院任職,在興隆鎮施捨糧錢、開設粥棚,廣濟災民,有“盧善人”美譽。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李福印(1933.9.5— ),東甘河趙家堡子人。1952年參加工作,先後在郭杜大社任教育專幹、文化站長等職。後調鳳翔縣委工作,又調回長安,在灃惠鄉政府工作。退休後應甘河村、堰渡村33村居士推首,舍其財、出其力,帶三個兒子等於1993年冬四次重建興國寺。後從事書畫研究,於2011年冬成立“長安區興隆地區書畫協會”,為倡導者、組織者。

「長安村落」——興隆街道東甘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