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封閉保護起來的黃桷樹。 朱芸鋒攝
在重慶市榮昌區老城區中心,有14棵古黃桷樹。這些樹枝繁葉茂,莖幹粗壯,樹形奇特,蜿蜒交錯。“誰也不知這些黃桷樹是何時種下的。我爺爺說,他小時候,這些樹就已經這麼大了。”市民張華清說,這14棵樹,是老榮昌人都有的難忘記憶。
“遇到老街坊,都會說你曉得那幾棵黃桷樹不,我住在樹西邊或者樹東邊,有多遠多遠。這樣一說,關係自然就近了。”張華清說,黃桷樹是榮昌人談論家鄉時的鄉愁座標。
黃桷樹是重慶市市樹,別名黃葛樹、大葉榕樹、馬尾榕、雀樹,桑科榕屬,屬於半落葉高大喬木。黃桷樹產於我國西南地區,常作為行道樹。在炎熱的夏季,茂密的樹冠為居民遮擋驕陽,樹下成為大片的乘涼遮陰地。黃桷樹生命力很強,甚至能在巖壁上存活下來,是一個長壽的樹種。
3年前,榮昌區委區政府搬遷。留下的這塊地和地上的14棵古樹,該何去何從,成為榮昌人關注的焦點。
有人提出:“打造一個現代化的商業綜合體,榮昌人也該有一個超高的地標建築了。”
有人認為:“搞什麼地標?黃桷樹怎麼辦?最好是留下古樹,給大家建個大廣場。”
兩種意見,從政府到民間,從網絡到街邊,榮昌人爭論不休,兩邊都有自己的道理,一時誰也難以說服誰。
作為榮昌區規劃局局長,楊大志算了一筆經濟賬。“這一帶可以規劃近10萬平方米的商業區,扣除拆遷和安置成本,政府能從中收益4.5億元。”楊大志說,有了這筆錢,政府能辦很多實事,惠及很多居民。
論證會開了10多次,形成方案不下20個。建地標商業綜合體的方案,也曾多次納入政府研究議題,但由於大家意見不統一,市民對“留下古樹”的呼聲高,方案一再被擱置。
“不考慮收益,還綠於民建廣場!”在調研並徵求市民意見後,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提出,政府搬走以後,要把院牆打開,建成廣場,把14棵黃桷樹還給榮昌人。很快,區裡審議通過黃桷樹廣場改造方案,並對古樹進行重點保護。
榮昌對這14棵黃桷樹進行的調查顯示,有7棵樹樹齡超過400年,5棵樹樹齡超過300年,2棵樹樹齡超過100年。“為保護黃桷樹,我們通過對樹的長勢的分析,針對性提出景觀保護與提升措施。同時協調好古黃桷樹與廣場建設、景觀營造的關係。如果有衝突,把古黃桷樹保護放在第一位。”當地工作人員介紹。
如今,區委區政府已搬,院門已拆。在一片雜亂的工地裡,古樹周邊搭建起全封閉保護圍牆。在廣場改造過程中,當地嚴格落實古樹保護紅線、施工期古樹保護方案、古樹景觀提升方案。
“聽說在春節之前,黃桷樹廣場就能修好了。”張華清說,“現在,街坊鄰居都很關心這件事,大家都等著廣場修好了,帶著家人去樹下轉一轉、坐一坐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1日 09 版)
閱讀更多 人民網湖北頻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