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兒行千里母擔憂

快下班的時候,媽媽打電話說讓回的時候捎幾個燒餅。我想到單位附近有個燒餅攤兒,就滿口答應了。於是從那裡路過的時候,我停下車,徑直去買了燒餅。付錢時,忽然想起經營這家燒餅攤兒的老兩口好像是盧氏人,恰好時間也還充裕,就與他們聊了兩句——我記得果然不錯,他們正是盧氏的,盧氏官坡人。

老兩口看上去六十多歲的樣子,老頭打燒餅,老太太賣。兩人配合默契,有條不紊。他們的燒餅與市面上的一樣,一塊錢一個,但是明顯要大很多,這更加印證了他們盧氏人的身份。原來他們的兒子在三門峽工作,就住在附近。大約五年前,兒子將老兩口從老家官坡接了過來和他住在一起。但是勤勞一生的老兩口卻並不適應城市裡的生活,總尋思著要乾點什麼,不想老閒著。

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想做盧氏最有名的官坡豆腐。但是試驗之後由於水的問題,做出來的豆腐完全不是官坡豆腐的樣子,只好放棄了。後來又開了現在的燒餅攤兒,每日勤勤懇懇,勞作不息。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每天都在那裡,我只知道每次當我要買的時候,他們都在。一年到頭,我買的次數不多,然而這也正說明了他們確實是每天都在的,否則我不會每次都能買到。

兒行千里母擔憂

老兩口做的燒餅,個大、量足、味美,裡裡外外滲透著盧氏人特有的淳樸、厚道和良善。老頭話少,總是埋頭做著手中的活計。老太太和藹可親,每有人來買,便麻利地抄起一個塑料袋,迅速地裝好燒餅遞過來。可當我說到我也是盧氏人的時候,原本少言寡語的老爺子一下子健談了起來,與老伴兒一起和我熱聊了起來,那種老鄉見老鄉的熱乎勁兒一下子瀰漫了整個燒餅攤兒。臨走的時候,老兩口異口同聲地說,下次再來坐啊,一如我們盧氏人去家裡串門兒時的感覺。

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明白了老兩口非要開這燒餅鋪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們不習慣城市的生活。而事實上,他們這樣做,無非是為了接濟一下兒子的生活罷了。作為父母,他們比誰都更能理解兒子在城市打拼的艱難和不易,所以他們不想靠兒子養活,只要自己能幹得動,就想盡量地為兒子分擔一點。最起碼,他們這個不起眼的燒餅攤兒,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兒行千里母擔憂

其實這就是中國的父母,對於子女,一息尚存,奉獻不止。不管能力的大與小,他們總想給予孩子最好的;不管自己是苦還是累,他們總想讓孩子生活得好一些。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對兒女總是不放心的,在所有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都只是個孩子。對於孩子,他們總有操不完的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擔憂的是兒女們過得好不好。所以只要能幫上的忙,他們絕對義不容辭。

兒行千里母擔憂

哦,對了。老兩口的燒餅攤兒就在大嶺路市財校旁邊,家在附近的朋友可以去嚐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