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為啥一代英主漢宣帝容易被後世遺忘?

為啥一代英主漢宣帝容易被後世遺忘?

為啥一代英主漢宣帝容易被後世遺忘?

西漢王朝在漢宣帝統治時期,達到了輝煌的頂點。可是,這樣一位開創盛世的明君,卻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在西漢的皇帝裡,最著名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而漢文帝和漢景帝也因開創“文景之治”為人們所知;甚至連因為“昭君出塞”而著名的漢元帝和因寵幸趙飛燕姊妹而聞名的漢成帝在民間的名氣,也比漢宣帝的名氣大。為何一代英主漢宣帝會被遺忘呢?

漢武帝末年,爆發了震驚京師的“巫蠱事件”,使得當時的太子劉據一家被殺,剛出世不久的劉病已,因流落到朝廷的監獄裡,得到丙吉的力保,才得以倖免。

漢武帝去世後,漢昭帝繼位,昭帝年紀雖很小,但非常聰明,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政治才能,具有明君的潛質,然而,昭帝沒多久就病逝了。此後,霍光等大臣擁立的昌邑王十分荒唐,沒多久就被廢掉了。這時候,霍光等大臣遇到了難題,西漢王朝面臨著找不到合適繼承人的危機,漢昭帝沒有兒子,而漢武帝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大適合做天子。

由於有了昌邑王的例子,大臣們對於擁立皇帝十分謹慎,在得知武帝流落在民間的曾孫劉病已好學多才,操行節儉,慈仁愛人之後,決定擁立這位在民間成長的皇曾孫為天子。這是中國曆代帝王登基中最為戲劇性的一幕,也使得劉病已的人生髮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那個喜歡遊俠,鬥雞走馬的平民少年,一夜間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一年,漢宣帝十八歲。

由於長期的民間生活以及在牢獄裡住過,劉病已深知百姓疾苦,登基後,除了繼續奉行武帝末年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外,還採取了很多有利於百姓的政策,特別重視照顧鰥寡孤獨之民,他擔心地方官員有所隱瞞,便派遣使者到各郡國瞭解基層百姓的情況。如果某地遇到天災,就主動免除那裡當年的賦稅,並派遣使者到當地督促官員開倉賑災,並貸糧種給貧民做來年的生產。

漢宣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稱農業為"興德之本"。宣帝初年,流民基本都回到故土,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米價跌直西漢開國以來最低值,人民生活富足,社會安定繁榮。

在全國範圍內,漢宣帝繼續推行武帝選拔人才的舉孝廉制度,使這一選拔人才制度繼續完善。並大力推行德化與賞罰引導並舉,教化百姓,尤其注重對百姓孝道觀念的培養。

"霸王道雜之"是漢宣帝的治國思想的簡要概括,反映了漢宣帝敢於突破陳規,博採群長,勵精圖治尋找治國道路的精神。宣帝統治期間,四海安平,政治清明,百姓守禮,國富民強之昇平景象超過當年的“文景之治”。

在對外關係上,漢宣帝時候更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西域,漢宣帝派往西域的鄭吉率兵大破車師,並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諸國。漢宣帝於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機構--西域都護府,派鄭吉為首任都尉,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納入版圖,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北邊,受遠嫁烏孫的公主求救,漢宣帝發兵十五萬北擊匈奴,匈奴單于不敢迎戰,各部均北遷,漢軍收穫不大,但是常惠率領的西域聯軍東出天山,斬首匈奴三萬九千,加上不久的大雪,匈奴人死傷無數,又被周邊別的部落攻擊,日益衰落,不久後內亂不止,五個單于並立,經過混戰廝殺後,剩下兩個單于,呼韓邪單于決定向漢稱臣,永做漢朝的外藩。當漢宣帝登臨渭橋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韓邪單于的時候,漢匈雙方的臣民都高呼萬歲。漢武帝終其一生未能實現的願望,終於在這位散落民間的曾孫治下變成了現實。而在其他邊境地區,漢宣帝的開明統治穩定了武帝時候征服的那些郡縣,漢朝的疆域在漢宣帝的時候達到最大。

可就是這樣開創了西漢盛世的一代英主,怎麼會被人們忽略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說漢宣帝的赫赫武功是給後世留下一大片遼闊江山,熙熙文治是恩被漢朝百姓,那富有創造力的政治措施,則是澤被後世。

劉詢死後,諡號為“宣”,有聖善周聞、浚達有德、力施四方、重光麗日的意思,廟號漢中宗,他也是西漢擁有廟號的四個皇帝之一。

劉向評價說:“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

這就是漢宣帝劉詢。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歷史不該雨打風吹就忘記。漢宣帝之功,垂惠直至今日。讓我們記起他,知道他。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