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證券市場的最終目的是讓廣大投資者投資獲得收益,還是為了滿足企業融資呢?

爵爺——慎獨


站在歐美股市來看,證券市場的本質就是服務實體,收益股民,形成融資和投資的功能,表現出互利的局面,讓股市形成長期健康並且穩定的市場,不進行過多人為干預,只注重場內違法違規事項監督。

站在國內的證券市場來看,初衷是解決國企問題,到後期以企業融資為首,加上近年的服務貧困地區企業上市為己任,卻忽視了股市有融資也有投資的功能,讓企業融資的同時也要考慮股民生存才行。

而眼下的股市已然是變成重融資輕投資的局面,成了實實在在的滿足了企業的融資卻損害了股民利益,才導致股市出現了三日漲停停牌核查,板塊連續上漲窗口指導的事件,卻放鬆了企業無度的減持行為,忽視了上市公司造假和新股業績大變臉的後果,導致了全球股票齊漲,A股獨跌的行情,釀成了多年來的熊市趨勢。

在這種局面下,無論是投資還是投機都不現實,並且出現了九成股民虧損的情景,完全成了以企業利益為主,把股民的利益無視的情況,就違背了市場雙贏的原則,股市也就成了活生生的只融資不投資的市場,股民就成了一批批韭菜。而A股市場是股民佔比達到八成的股市,若一味的不回報股民,一味的讓企業受益股民損失,必然會導致股市後期人人談股色變,失去信心,久而久之也大大降低了融資效應,也會遭到股民的唾棄。


多謝點贊,有問題多留言,可關注後閱讀更多財經資訊。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到底股市是為融資者融資服務,還是為了投資者獲得分享經濟增長服務?本來,這兩者關係是互為依存的關係,即有優質的融資需求者,創造經濟增長利益分享機會,但是,我國的股市歷史一再證明了融資功能大於投資功能,這是無數次歷史反覆證明和血淚教訓後依舊堅定不變的事實。

從下圖可以看到,融資的歷年曆史記錄,與之相對應的是,股市指數十年依舊徘徊在2500點為核心的區間波動,期間有過幾次的牛市,不論是真實的牛市還是熊市的一個波瀾,再或者是人造牛市,最終都以相同或者更快的速度跌回原形。股市總市值從最高點65萬億,到目前估計50萬億不到。期間,15年以來股市新上市公司達到一千家以上。總體市值卻是縮水15萬億。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數量在15年股災後增長30%市值總數卻萎縮了30%。這是驚人的反差!!!

那麼,問題就很明顯了,究竟是融資者獲利大還是投資者獲利大?這就可以解釋題主的問題,究竟是為了融資者服務還是投資者服務了。

從世界上發達的美國香港股市的發展現實以及歷史來看,的確,新股發行能帶來巨大的海量實體公司給市場帶來更大的流動性以及更多的投資者,並且帶來更多的投資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的現實機會。美國和香港股市的這個良性循環,是有些完善和配套的市場規則和法制規則,以及交易自由,全面做空機制以及監管機制和近乎苛刻的嚴厲信息披露管理機制。

反觀我國股市,因為大小非減持,財報美化造假以及信息披露違法,內幕交易氾濫,疊加交易機制是獨立於全球的自由交易機制,不論是退市機制,還是t+1和不允許做空,以及漲跌停製度,新股發行定價制度和新股上市交易機制,都存在大量急需繼續和堅定完善的需要,我認為,新股如果在完善的市場機制下,未必是成為牛市或者熊市的必然負面因素,但是在機制不完善的市場條件下,則必然是熊市和股災乃至於供求長期失衡和市場生態惡化的必然負面因素。

如果,在完善了市場機制之後,相信市場的投機以及操縱股價,違法行為和上市公司自我約束,以及大量的違法公司不斷被市場淘汰出清,那麼,新股不會成為如今廣被詬病的問題,相反,在市場機制沒有完善或者不有效完善的前提之下,有效發行和融資,對市場的傷害就造成了股災頻發和熊市不斷地根源了!



屠龍刀fei0598


國內的證券市場,主要是為了國企改革吧,為了讓企業好融資呢。

至於讓廣大投資者受益,根本不是設立證券市場和企業上市的根本目的。一般而言,上市了,高管團隊的待遇都能提高很多,美其名曰當然是規範管理,股票解禁後,創始團隊,股東們都可以兌現大把大把的錢,所以這些人的利益滿足是第一位。

後面買入股票的,所謂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就是第二第三波的韭菜而已,能不能獲益不是企業和設計者們所要考慮的,不斷有人交易有人接盤,流動性有了,上市企業就處於動態平衡了,也就成功“靠岸”了。

其實,廣大投資者都虧錢呢,他們也沒太多怪怨,是自己主動買股票,是自己主動做買賣交易的,他們也知道絕大多數人虧錢,只有一小部分人賺錢。他們唯一期望的就是:公開透明。對違法者要嚴查嚴懲,對上市公司的各種監督要及時,高管團隊不能有什麼貓膩。最大的不滿是在信息不對稱,是內部交易。

上市融資,就是給更多人參與錢生錢遊戲的機會而已,本質上是為了讓企業在不同階段能得到資金的支持,從而繼續發展。

之前企業融資,要不斷求爺爺告奶奶,這些求到的VC資金只有到公司上市時,才能得到增值兌現。成功上市後的公司,再需要融錢,就直接增發了,反正有現時的股價作為清晰的衡量標準呢。

也不知道哪些人做夢說:可以和企業不斷成長,從而賺到不少錢。

2008年一個大熊市,2018年一個大熊市,有誰敢說自己炒股賺大錢的了?

如果敢說,那一定是熊市還沒完,還不夠熊呢。


財經作家邱恆明


中國股市是重融資輕投資回報的市場,答案已經很明顯A股肯定是為了滿足企業融資。

首先來看A股IPO新股發行融資情況。從A股近十一年來分析,截止2007年12月A股上市公司總共有1550家上市公司;11年後截止目前2018年9月A股有3600家上市公司,11年時間裡A股新增了2050家上市公司,新增數量高達132%,按照每家上市公司融資50億計算,2050家上市公司總共融資10.25萬億的抽血,截止目前A股總市值大約為48萬億,你想一想IPO融資抽了10.25萬億資金出去,對於股市衝擊有多大?

特別是近三年從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IPO加速發行,IPO常態化發行2年零9個月發行近1000家,而從2007年12至2015年12月A股8年時間總共發行1050家上市公司。近2年零9個月就發行的A股數量趕上8年的發行數量。近三年A股都是由於無法承接高速發行的IPO抽血導致股市跌跌不休。


再來看A股的投資回報率;同樣從A股2007年開始統計,上證指數在2007年10月16日創出A股歷史高點6128點,截止目前2018年9月13日收盤上證指數2686點,11年時間A股指數倒跌了3442點,跌幅高達56%,11年時間A股指數還腰斬,離A股歷史高位6128點還遙遙無期啊!

A股上證指數11年時間跌幅高達56%,而11年時間看看個股情況跌幅超過90%的個股有6家(退市的股票除外),跌幅超過80%的個股有48家股票,跌幅超過50%的有448家,跌幅超過30%的有812家股票,不同程度下跌的個股高達1370家股票;扣除這11年時間發行的新股2050家,真正只有180家老股民在11年之間是實現正收益的個股,也就是11年時間89%的個股都是實現負增長,89%的個股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可想而知11年時間即使放銀行做定期也有20%多資產增值,放股市沒有資產增值還負數,這就是A股重融資輕回報的結果。

從A股近11年時間通過對企業上市融資情況和股市投資回報做出了詳細的分析,結果已經非常明顯了,新股發行數量同比大幅增長132%上市公司登入A股融資,而投資回報A股11年倒跌56%,只有11%的個股出現正收益,89%的個股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所以答案已經很明顯,中國A股就是一個為了滿足企業融資而存在的;


老金財經


我國證券市場在建立時存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初衷、目的,為實體經濟所服務,為實體經濟企業融資。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從初衷、目的逐漸擴大至為廣大投資者投資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主要市場。個人觀點:

一、我國市場經濟開始以來,股市的作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很多股民會認為股市是“癌股”“崩盤股”“阿斗”,但是從客觀的角度來說,股市對於實體經濟有著極大的貢獻。現在兩市三板3500餘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中融得的資金可以說都流入到的市場中去,不管現在市場如何,這幾十年我國企業的發展可謂是“騰飛”式發展。這難道與背後的股市支持沒有關係嗎?肯定是有著至關重要的關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股市滿足了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好的發展市場經濟,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七虧二平一盈利”雖然是股市中常有的盈平虧比例,雖然虧損的投資者更多,但也有盈利的投資者。對於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沉澱投資者過剩資金有著重要作用。很難想象我國現在一座五六線的城市能夠擁有幾十家銀行,這在前幾十年中是無法想象的。足以證明現在金融行業的繁榮程度。股市也是金融業,對於金融人員的就業有著很大的積極作用。

而再說回到收益。可能很多投資者認為股市就應該關門。其實這也是一個誤區,股市的漲跌並不是誰說了算的,而是整個市場的意向走勢,市場中賣的人多了,那麼就會下跌,買得人多了,就會上漲。並且我國1.5億戶股民中,95%的為中小投資者,佔比總市值的70%,也就是說走勢的呈現完全是中小投資者的集中意願所達成的。這一點並不能全是股市的責任。

當然了,在股市中投資要想盈利,還是需要正視自己的投資方法,堅持價值投資以及建立策略交易並且執行,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享受股市所帶來的收益。


厚金說


證券市場是為了營造一個健康的投融資環境,上市公司在裡面發行股票融資,投資者用錢來買股份。理想的狀態是雙贏。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A股市場歷史。在證券市場成立之初,主要是為了幫助企業脫困。大家都知道,以前融資渠道少,公司要想發展不容易,股市就成為了一個融資的平臺。

現在,中小企業融資也不容易,從銀行貸款比較難而且利息不低。為此,我們也構建了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自股市系統性風險解決後,新股也常態化發行。就上市公司數量跟融資金額,我們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在為企業融資的時候,也要保護好投資者利益。投資者從股市獲利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分紅,一個是股票上漲的差價。作為A股股民來說,主要是差價。

可是,股票有漲有跌,不一定會漲,反而可能跌。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監管層只能查處公司財務造假,處理惡意操縱股價,但沒法保證股民盈利。事實上,這麼多年虧損的股民還是佔了大多數。

如果行情不好投資者虧損了,企業融資勢必也會受到影響。無論新股發行會不會暫停,現在可轉債申購的人數大幅減少就是一個明顯結果。

新股常態化發行已經很難改變,可中籤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資者要想掙錢,不能總想中新股,控制好倉位不見兔子不撒鷹。企業融資是證券市場的一項基本功能,股票買賣只是增強了市場的流動性。


小兵一枚


為企業提供融資渠道是證券市場的一個本質性功能,也可以說是證券市場存在的一個基礎。因為企業只有通過上市融資,才能夠更多的獲得企業發展的資金,從而做大做強企業,再通過股息紅利的形式反饋持股股東,從而實現價值的循環。這是一種健康的投資理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證券市場就是為了給上市企業提供融資平臺,這一點毋庸置疑。雖然有的上市公司上市融資之後,並沒有利用獲得的資金去改善生產,甚至很多上市公司上市之後,公司的所有者也就是大股東持續減持,套利離場,讓別人成了接盤者。但這就是證券市場的現狀,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更不會過多的考慮廣大投資者的得失。



至於廣大的投資者通過股票交易獲得價差,這既可以是看作是一種投資行為,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投機交易,既然你想獲得價差,那麼有的時候就會獲得正價差,有的時候就會獲得負價差。股市交易是零和交易,有人賠錢,就有人賺錢,正負為零。

作為證券市場不會去保證所有的投資者都賺錢,只能是提供平臺與規則,至於誰賺錢,誰賠錢,那都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能夠把屬於別人的錢,放進自己的腰包,這是世界上比較難的事情。如果能做到,你就是這個投資市場的強者。證券市場並不會劫富濟貧或者是平均分配,寄希望於雨露均霑式的投資回報,在證券市場是不存在的。

最近市場行情不好,評論點贊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動動小手,您的評論與點贊就是最大的理解與支持。


小散李大鵬


這樣說吧,在成熟的證券市場,其存在最終目的是讓廣大投資者投資獲得收益的同時滿足企業融資的需求,而在像A股這種不成熟的證券市場,其最終存在目的是為滿足企業融資,君不見這些年屢有上方”加大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扶持“言論表態?背後其實就是催促讓更多的企業IPO融資和已上市企業再融資發展。

然後才是在滿足企業融資的同時儘量推動股票市場上漲讓廣大投資者獲得投資收益。要說這一幕正常嗎?肯定不正常,也有點耍流氓,但是這事猶如周瑜打王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A股定位如此,國內主流投資渠道就那麼幾個,房子不能炒了,很多人也炒不起,買股票投資博一個資產大漲的希望還可以。

更何況A股也不是一個真的投資者不能靠長期投資公司取得收益的市場,只是因為A股的定位是先為企業融資導致市場的投資收益功能受阻,市場上長線上漲的股票比較少,更考驗投資者精選個股的能力罷了,比如這些年的貴州茅臺、格力電器、恆瑞醫藥等就成了長線大牛股,這些年漲了數倍乃至10倍+。如果沒有這些長線大牛股的示範性財富增長效應,給了投資者心理的期待,恐怕A股早就沒人玩了。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風生焱起


首先,A股市場的定位是以融資作為主導,而以過去十年為例,A股市場上市公司達到2000家,退市的還包括主動退市的,卻僅有42家,股市優勝劣汰功能大大降低。

再者,A股市場在不同時期內往往會有著不一樣的需求,如早期是為國企脫貧服務,後來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之後為新經濟企業融資服務,同時還為股市扶貧服務,而不同時期賦予不同的任務,卻重在強化股市融資功能。

此外,多年來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利益、創造回報的,還是部分上市公司,多數上市公司注重於圈錢融資,甚少制定出有效的回報策略,更有甚者還是通過不斷定增再融資攤薄中小股東實際權益,但企業的市值規模在不斷膨脹。

這,恐怕也是A股市場所面臨的問題,但如何改變這一局面,讓投資者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這或許需要從源頭上改變股市的功能定位。


郭施亮


市場是供需雙方都有利可圖的地方。證券市場中,投資者需要獲得更高些的回報,融資者需要獲得更低成本的資金,市場組織者獲得交易利得。如果沒有了這個初衷證券市場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各方參與者一定要在規則下游戲,太“作”了就會崩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