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希特勒在打敗法國後要去攻打蘇聯,而不去攻打土耳其佔領中東?那裡不是多石油嗎?

拉闊空間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冒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的一大戰略失誤,戰術上也準備不允分,致使德國大好局面走向失敗。其實這個結論是從二戰的結果推導出來的,是“事後諸葛亮”式的思維,也過於簡單化了德國的決策過程和誇大了希特勒的作用。

二戰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誰?不是德國,也不是法國和英國,而是完成了革命,正大搞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徹底研究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在蘇俄開始的社會主義實踐,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瞠目結舌,並且讓英、法感到恐懼。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的初期,經濟上也運用了國家社會主義的一些辦法,讓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德國,地理上就是個四戰之地,但因為一戰戰敗後,遭到的英法的肢解和壓制,復仇的對象必先是英法。為避免兩線作戰,先穩住蘇聯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聯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便專心向英法尋仇。但這並沒有讓蘇、德之間真的相互信任,各自的軍事參謀部門,都偷偷制定了攻擊對方的軍事方案,兩國間貌合神離。

德國的復仇之戰進展的異常順利,順利得連希特勒都感到不可思議,20天法國投降,英國被壓縮到三島之上,只能天天挨炸彈,苟延殘喘。德國軍隊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舉國上下,士氣正旺。可是,德國的海軍羸弱,小小英吉利海峽,就阻住了百萬德軍機械化軍團,憋屈的有力無處使。

這種情況下,歐洲最大的敵人,就只剩下蘇聯了,廣闊的俄羅斯平原,給德國鐵甲軍團留出了廣闊的機動空間,巴庫油田有著機械化部隊必須的能源,更重要的是,再給蘇聯多幾年的整軍備戰,以蘇聯的領土、資源和綜合經濟基礎,戰爭動員能力,德國就算完全消化掉西歐,也未必能和蘇聯抗衡,打成個曠日持久,再現一戰時的慘烈,這決不是德國要的。

至於題主所說,中東石油大發現,己是二戰結束後50年代的事,希特勒還不知道呢!





淨月暖陽


二戰期間的蘇德戰爭,堪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消耗戰。在這場戰爭的前期,德軍一路勢如破竹,打的蘇聯紅軍一潰千里,蘇聯差一點就被打崩潰了。但在關鍵時刻,美國人拉了蘇聯人一把,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蘇聯人擋住了德國人的攻勢,蘇德雙方在各條戰線上都陷入了拉鋸戰。但由於德國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石油,導致德國在各個方面都被縛手縛腳。因此德國為獲得石油,到處瘋狂的找油,甚至不惜成本大規模人工合成石油,但仍然無法解決嚴重的油荒。

於是很多人對此就產生了疑惑:中東石油儲量豐富,又和德國近在咫尺,為何德國人不去搶奪中東的石油呢?



這是因為,蘇德戰爭並不是因為石油資源而爆發的,蘇聯有沒有石油,與德國打不打蘇聯沒有必然關係;另一方面,中東地區在二戰時期也不是石油高產區。

當時石油產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及其殖民地、蘇聯、委內瑞拉、伊朗。

第一名的美國,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接近兩億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百分之七十!可以說美國人用石油淹沒了德國和日本。

第三名的蘇聯,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將近三千萬噸,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產量也算很高,但是蘇聯的煉油能力拖後腿。

第五名的伊朗,二戰爆發前的石油產量約為一千萬噸,在當時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產油國。但是離德國太遠了,而且伊朗政府跟德國關係不錯,希特勒沒有必要打伊朗。

除了以上五國外,排名第六和第九的產油國分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和伊拉克。荷屬印尼的石油年產量約為八百萬噸,英屬伊拉克的產量約為四百萬噸。印尼的油田是日本鬼子非常想要的,所以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小日本第一時間就佔領了印尼油田。至於伊拉克的油田,雖然產量也有幾百萬,但還是那個問題。離德國太遠了,希特勒真沒有必要跑那麼遠去搶那點石油。

根據統計,中東的石油產量在當時的全球只佔百分之五,跟現在的產量遠不能比。所以德國如果為了石油打中東,是無厘頭的……



既然蘇德戰爭的爆發不是為了石油,那又是因為什麼呢?這個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和納粹德國的關係是比較搞笑的。

1936年,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按照核算,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十!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於是蘇聯在當年修改了憲法,並在憲法中聲明:蘇聯建成社會主義社會。



蘇聯人取得的這個成績,把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嚇得要死。畢竟蘇聯的工業規模是實實在在,俄國人的侵略性也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屠夫屎大林在當年基本消滅了蘇共黨內外的所有政治對手,穩坐蘇聯領導人的一把手。這對於西歐國家來說,無疑是腦袋上懸了一把達摩克里斯劍!搞不好就要掉下來刺死自己。

希特勒這時候不揣冒昧的跳出來了,他向英法等國表示:我來對付蘇聯!

於是在1936年底,希特勒搞出了一個《反共產國際協定》。日本緊隨德國加入,不久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聯盟。(也就是後來的軸心國集團)



希特勒成立這個聯盟的目的,現在的人都知道他是想打著反蘇反共的旗號,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以隱藏自己瓜分世界的野心。但在當時那個特殊的年代,希特勒還真的把英、法、美等國給忽悠住了。諸國對他急劇擴張軍事實力的行為放任不管,結果導致養虎為患。到了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德國的軍事實力在歐洲已經僅次於蘇聯了。


屎大林同志看到希特勒針對自己,而且還是他最怕的德國、日本兩面夾擊,於是他想出了兩套應對方案:

第一、服軟。儘量跟德國、日本求和,哪怕解散共產國際都無所謂!力圖爭取跟日本和德國都簽訂互不侵犯或者中立條約。之後斯大林還申請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打算跟德國穿一條褲子。簡直莫名其妙,最後被希特勒斷然拒絕……

第二、結盟。也就是拉攏第三方勢力,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在亞洲,可以跟中國結盟對付日本;在歐洲可以跟英、法合作,共同對付希特勒。

跟中國的合作,還是比較成功的,給了中國的抗戰不少的支持。但是跟英、法的合作就搞崩了。屎大林當時很有誠意,用了最高的禮儀規格邀請英、法兩國派代表去蘇聯談判,商談共同遏制德國的方案。

結果談判歷時三個多月,三方沒有就任何一個事項達成共識。而且蘇聯在談判中每次都派出的是元帥,英、法每次派出的都是一些沒有決定權的副職去談判。這些人就是去打醬油的存在,最後斯大林失望了,終結了這場無意義的談判。希特勒知道三方談判破裂後,立刻派裡賓特洛甫到莫斯科跟屎大林談,蘇德代表談了一週,就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有效期十年,共同瓜分波蘭。



這個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簽了,但是希特勒和屎大林的心裡都清楚,歐洲就這麼大,既然要擴張,蘇德之間的戰爭遲早是要打的。只不過屎大林認為,戰爭應該不會來的那麼快,因為英法對德國的威脅更大,畢竟英法和德國的老工業區是直接相鄰的。希特勒如果不徹底打垮英國,他是不敢打自己的。

而且斯大林迷之自信,他認為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軍的人數一直在穩定增加,還包括有大量的後備役部隊。蘇軍擁有兩萬四千輛坦克,並且其中的一半以上在西部軍區,是德國的四倍。蘇聯紅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希特勒腦子短路,敢打自己?

但是屎大林小看了希特勒,因為在希特勒的眼裡,英、法固然要打,但是蘇聯這個共產主義輸出地更要打!

蘇軍的規模雖然號稱歐洲第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屎大林搞大清洗運動,把蘇軍有經驗的軍官一掃而空,現任軍官全部是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年輕人,沒有一點戰鬥經驗。德軍打蘇聯紅軍,用希特勒的話說,這叫:蘇聯就是個破屋子,德軍用腳一踹就能踹倒,龐大的蘇聯紅軍只是個無頭巨人罷了。

於是蘇德戰爭就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屎大林的誤判下,意料之中的爆發了。



這場戰爭其實就是槓把子爭奪戰,德國在滅了西歐之後,在歐洲只有一個對手了,那就是蘇聯!所以他必須要打蘇聯。至於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缺油,而去攻打蘇聯的高加索地區,這是因為蘇聯正好有大油田,德軍只是順路去攻而已,反正整個蘇聯都是要拿下來的。所以這場戰爭跟蘇聯有沒有石油,沒有必然關係。就算蘇聯沒回石油,德國也會去其它地區搞。

這就好比日本侵略中國,不管中國有沒有石油和鋼鐵,日本都會侵略。因為侵略中國是日本向全世界擴張的必須階段,不可能跳過中國直接向世界侵略。

至於說中東地區,當時的石油產量倒是可以滿足德國的需要。但是當時的中東國家普遍都是親德國的,德國沒有必要去打。因為只要德軍收拾完蘇聯,回頭再把英國在中東的武裝力量再消滅了,這些國家會主動歡迎德軍,根本不需要打。所以關鍵還是德國與蘇聯的戰爭,贏了蘇聯就贏了一切!並且,如果德國集中兵力去中東跟英國死磕,反而會造成它的東線兵力空虛。蘇聯紅軍若是主動進攻,這對來說德國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Mer86


德國只是派兩個裝甲師去協助意大利抵擋來自北非的英軍進攻,說明一件事,那片土地的戰略價值不大,只是小夥伴惹了麻煩需要幫忙而已。

隆美爾也只是在撒哈拉和英國進行拉鋸戰,最大的成功就是攻克託布魯克,一個地中海,北非沿岸的最大港口補給戰略位置。

英國純粹在埃及-北非進行攻防,在被逼迫到最危急關頭,駐印司令部也在策劃逃亡,壓根沒去考慮什麼油田不油田,說明當時中東的油田壓根不重要。

德國的北非軍團最大煩惱就是缺乏石油,如果有那麼一塊石油天堂,戰略目標就不是所謂的港口,而是油田。

要知道,德國當時缺乏石油缺乏到為了石油寧肯在度過莫斯科戰役後,不對莫斯科進行反攻而是對斯大林格勒進行攻擊,目標就是為了高加索油田。

當時德國的本土之外的石油最大供給地是羅馬尼亞,不是來自中東。

還有一個很諷刺的現象,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在北非交戰,當地人往往在戰後翻檢死者的財物,他(她)們根本想不到腳底下是一片黑色的黃金海,後代子孫憑著這些過上了富奢的生活。

附註:當然也不排除英國可能勘探到油田的存在,但為了把控油價和鑑於當時的戰爭環境,故意隱匿不開發也是有可能的。


鴻哥iouyh福小鋪


二戰中德國攻擊蘇聯,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被石油資源逼的,實在沒辦法了。至於為什麼不去中東,因為當時中東大部分國家的油田還沒被發現,當時中東的石油產量並不高。

比如石油大國阿聯酋,其成員國阿布扎比的石油資源排名世界第五,而這裡的油田是在1958年才開始開採的。

再比如石油儲量排名世界第一的沙特阿拉伯,它的第一個油田是在1938年發現的,當時產量非常小,直接租給了美國人開採,一直到了二戰以後其他油田才被陸續發現,產量也開始猛增起來。

而在二戰期間,全球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其實是美國,驚人的佔了當時全球石油產量的七成,比現在的中東還霸道。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二戰期間經濟迅猛發展的原因之一,當時交戰雙方都得從美國買石油。就連日本人也是從美國買石油,然後掉過頭用來打美國,後來美國對日本禁運石油這裡不提。

當時德國是消耗石油最多的國家之一,他們的機動化部隊對石油的依賴性非常大,沒有了石油閃電戰也就搞不起來了。而德國最豐富的是煤礦,石油資源卻很少。德國的石油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羅馬尼亞,另一個就是蘇聯。當時歐洲最大的油田就在羅馬尼亞,還有就是蘇聯的高加索地區。

為什麼不從美國買呢?因為美國人要求現金交易,還不包郵,想要石油得自己派船來拉,美國人擔心自己的油輪被戰亂擊沉了。而德國人就更不行了,如果去美國拉石油,肯定會遭到盟國的攔截,根本拉不回來。

所以最初德國和蘇聯的關係還比較和諧,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還簽了互不侵犯條約。

可是後來蘇聯出兵吞併了羅馬尼亞的一部分領土,這一下德國就急了,如果羅馬尼亞落到了蘇聯手裡,自己的石油不是全得看蘇聯臉色了?

而被欺負的羅馬尼亞也哭了,蘇聯自己是打不過,一轉眼投到了德國的陣營下,加入了軸心國。這下羅馬尼亞的大油田基本就算是落到了德國手裡。

可是後來盟軍漸漸的找到了剋制德國的方法,那就是轟炸他們的軍工廠和煉油廠。尤其是煉油廠,遭到了重點照顧。連帶著羅馬尼亞大油田也沒忘了,隔三差五的轟炸一遍,根本就沒辦法開採。

這下德國的石油就不夠用了,汽車坦克都開不起了。

最後元首被逼的沒辦法,終於決定對蘇聯下手。趁著還有點石油存貨,放手最後一搏,贏了單車變摩托。爭取兩個月內拿下蘇聯,到時候盟軍自動就會土崩瓦解了。元首經過閃擊波蘭、法國後,對自己的閃電戰非常的盲目自信。

不過從進攻蘇聯這一點上,元首和當年的拿破崙想到一塊了,都試圖拿下老毛子來威懾最難啃的英國,藉此來稱霸整個歐洲。

不過戰鬥民族並不是好欺負的,在自己的主場上面還真沒輸過,拿破崙大帝止步於此,元首也同樣如此。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


漂浮菌


二戰中的德國,在軍力上是十分強大的,而他的強大靠的是他的機械化,靠的是他的閃電戰,德軍賴以生存的就是他們的坦克和飛機。而坦克飛機就是燒油的,沒了油,坦克飛機,都是廢鐵。

德國進攻蘇聯,目的之一就是佔據高加索地區的油田,有了這一片油田,那麼就沒有什麼能抵擋住德軍的坦克飛機了。很多人問,為什麼不去打中東,中東不是油多麼?

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中東是什麼時候才被人知道石油多的?

中東現在都是石油大亨,土豪遍地都是,而二戰時期,中東石油產量並沒有現在這樣誇張。二戰期間,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產在美國、蘇聯、委內瑞拉、羅馬尼亞這些地方。中東當時的石油產量很低,中東成為世界石油主產區是二戰結束後的事情。

當時中東的石油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兩個國家,而這兩個國家是英美的勢力範圍。英美在這兩個地方駐紮了大量兵力,並且消滅了維希法國在中東的力量,從此,中東幾乎和德國徹底分離了。

阿拉曼戰役結束後,德軍在北非失去了控制力,德軍就算想打中東,也沒有力量了。即便中東有大量油田,德國拿下了,也沒辦法將油田運回德國。

如果從中東鋪設管道到德國,根本不現實,離蘇聯太近,根本沒辦法。德國即便不對蘇聯開戰,但蘇聯德國之間都是相互掣肘,誰也信不著誰。而海上運輸的話,風險更大,德國海上力量根本沒法抗衡英國的。

中東對於納粹德國來說,意義不大。而蘇聯不同,蘇聯的石油開採已經非常成熟了,而蘇聯還有基輔這個糧倉。進攻蘇聯,也不全是為了石油。蘇德戰爭是避免不了的,蘇聯擁有廣袤的土地,還有各種戰爭需要的資源。對於德國來說,蘇聯就是一塊肥肉。


軍武文齋



適情雅趣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而不從土耳其向中東進軍,是由希特勒面對的內外環境決定的。“靜夜史”認為希特勒主要有以下考慮:

1、蘇德必有一戰,所以希特勒必須進攻蘇聯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將上臺後實施的戰略闡述得很明白,即消滅蘇聯,向斯拉夫人要土地。

並且在上臺後,與1936年和日本、意大利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矛頭直指蘇聯。

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雖然深受整個西方世界的敵視,但是因為法西斯的強烈擴張,逐漸引起了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的不安,蘇聯遂看到了和英法等國結盟的希望。

但是從1939年4月談到8月,由於英法等國矢志不移地推行“綏靖政策”,擺明了將蘇聯往蘇德戰爭的火坑裡推,談判終告破裂。

沒有安全感的蘇聯最終和德國在1939年8月23日締結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這份協定被後世稱為蘇聯和德國骯髒的分贓協議,但是對於蘇德雙方而言,保證了雙方的和平。德國可以避開兩線作戰的窘迫,從容地在西線收拾英法,而蘇聯則可以暫時避免遭到德國的閃擊,可以抽出時間整軍備戰。

但是,笑容的背後是冰冷的刀槍,協定的侵犯並不代表蘇德雙方的沆瀣一氣,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根深蒂固的敵視決定了蘇德必有一戰,這一趨勢在希特勒推平西歐後更加強烈起來。

而斯大林也不會坐視自己的身邊出現一個法西斯龐然大物,況且蘇聯一直渴望將革命向歐洲輸出,所以即使德國不動手,蘇聯也會對德國發起攻擊。

所以,蘇德在跟時間賽跑,最終因為蘇聯深受大清洗等運動的影響,備戰速度遠遠落後於德國,希特勒最終奪得了先手。

此時對於希特勒而言,進攻蘇聯有以下優勢:

首先蘇德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兩國交界處基本是平原,便於德國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快速推進。這一點,在巴爾幹半島和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都無法辦到;

其次蘇聯境內除了有高加索油田,還有德國夢寐以求的烏克蘭黑土地。要知道,德國發動戰爭不僅僅需要石油,還需要更多的糧食,蘇聯完美滿足了這一點。而土耳其及中東地區基本都是熱帶沙漠氣候的不毛之地,除了石油,這裡沒有價值。而且最關鍵的是,此時的全球石油產地,並不是在波斯灣沿岸,而是在高加索和伊朗的裡海沿岸,而這些地方佔據蘇聯之後都可以得到!

最後,進攻蘇聯和英法的目標達成了一致,英國干涉的可能性更小。而如果德國進攻土耳其,首先英國就不答應,因為敘利亞等地是英國的託管地,英國不會答應。所以進攻蘇聯可以說是“順應了歷史潮流”。

最重要的是,進攻蘇聯消滅了蘇聯先動手的可能性,德國的先發制人能夠取得更大戰果!

2、中東還不是產油重地,且不確定因素太多

前面講過,此時的中東雖然開始了石油的開發,但是此時的石油產區格局是:石油產地主要位於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地區,這是裡海沿岸地區,和今天的波斯灣沿岸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希特勒知道從哪裡能到裡海,那就是佔據蘇聯!

即使希特勒孤注一擲,本著未來波斯灣石油一定爆發的想法想要進攻土耳其進而是中東。那麼德國的行動更容易失敗。

前面說過,想要從土耳其進攻中東需要穿過巴爾幹半島,這個半島上分佈著品都斯山脈、羅多彼山脈等,根本就不利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推進。

從巴爾幹半島進攻土耳其需要穿過土耳其海峽,這又是一個難題,因為德國最強大的軍種是陸軍,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由於海岸線較短且被英國等封鎖,德國的海軍一直不強,

即使幸運地越過了土耳其海峽,在小亞細亞半島,分佈著安納托利亞高原,這也是非常不利於機械化部隊推進的。

所以如果不是希特勒腦子進水了,他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道路的。

最關鍵的是,因為海軍的缺乏,德國在中東的行動會隨時受到英國和蘇聯的夾擊。

因為蘇聯的黑海艦隊,就是遊弋在黑海海面,對於土耳其海峽,蘇聯紅軍知道意味著什麼。

而在地中海和愛琴海,傳統意義上一直是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在北非,埃及雖然已經獨立,但是英國依然在敘利亞等中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存在,特別是英國控制者蘇伊士運河,他的安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戰的走向,所以這裡絕對不能被德國染指。而一旦德國從土耳其進攻,那麼英國勢必不能坐視不管。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會和蘇聯對土耳其境內的德軍形成夾擊。而由於德國的海軍實力不夠強大,所以被動挨打是肯定的。

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拿下中東了,能走到中東都費勁!

所以,希特勒是斷然不會選擇這條線路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分四個方面回答你這個問題吧

蘇聯軍力強大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兩軍的戰鬥配備及軍隊數量:蘇聯在1938年起開始大規模擴軍,到1941年已經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裝甲部隊和空軍,全軍約230個師,500萬人,包括50個坦克師,和25個機械化師,總共2.4萬坦克,至少一萬架以上的飛機。

反觀德國:巴巴羅薩計劃開始時集結了包括僕從軍在內一共550萬人,190個師,3700輛坦克,193艘艦艇。由此可見蘇聯軍隊在軍備上遠勝於德國軍隊。

這是德軍

這是蘇軍

蘇聯與德國分贓不均造成衝突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入侵波蘭後,蘇聯發表聲明,稱波蘭已不復存在和要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佔領波蘭東部。通過蘇芬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獲得漢科半島租借權。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加入蘇聯。同年6月,蘇聯照會羅馬尼亞政府,要求把比薩拉比亞"歸還"蘇聯,把北布科維納移交蘇聯。羅馬尼亞政府被迫接受蘇聯要求,蘇軍佔領上述地區。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

根據德國與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協定由於盧布林省和華沙省的一部分被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見今天簽署的蘇德友好和邊界條約所附的地圖),所以立陶宛國家的領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一旦蘇聯政府在立陶宛領土上採取保護其利益的特殊措施,那麼為了簡單自然地劃分邊界,目前的德國—立陶宛邊界應做如下凋整,即地圖土所標界線之西南的立際宛領土劃歸德國。 其次,茲確認,目前仍然有效的德國和立陶宛的經濟協定不應因蘇聯採取上述措施而遭到破壞。

可是由圖可見蘇聯並沒有完全按照協定分立陶宛一部分給德國,引發了德國的不滿,為蘇德關係埋下了隱患,希特勒才有了推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想法。

德軍擔心蘇聯會在吞併英國的關鍵時刻偷襲

德軍當時已經吞併了歐洲大多數國家,剩下西邊的英國負隅頑抗,東邊還有強大的蘇聯虎視眈眈,當時希特勒並不相信英國有能力反攻回來,也擔心蘇聯會在德國全力攻打英國的時候趁機偷襲,那德國就功虧一簣了,到那時候德軍就是勞師遠征,旅途乏困,而蘇軍以逸待勞,攻其不備,所以德軍索性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偷襲蘇聯,一舉拿下蘇聯,平了隱患,何樂而不為!

蘇聯工業發達

我們看看蘇聯的工業就知道希特勒為什麼選擇入侵蘇聯而不是土耳其了:

1940年,蘇聯的生鐵已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億6千萬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則為270萬噸

反觀土耳其中東國家工業並不發達,除了少部分石油什麼都沒有,而且環境惡劣,你說你是希特勒會攻打哪裡呢?


黃昏之殤23


法西斯德國佔領法國後,沒有進攻土耳其,而匪夷所思突襲蘇聯,表面看似不符合常理,其實是基於大格局清醒判斷後的無奈之舉。唯此一搏,才能實現,並保持住歐洲大一統理念。

希特勒統一歐洲的最大障礙,真正威脅,不是英國,不是美國,而是身邊那頭碩大無比的北極熊——蘇聯。蘇德1939年莫斯科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心知肚明,是出於當時各自利益,目的,掩耳盜鈴彼此開具的臨時護身符。

法西斯橫掃歐洲,包括北非,看似輝煌,如不解決蘇聯問題,一切其實浮雲,曇花。假以時日,蘇聯橫推歐洲,兩種結局:1,希特勒為它人做嫁衣。2。平分歐洲。而蘇聯,僅僅需要的是10月革命推翻沙皇后的過渡和備戰時間,寶貴的時間!這和希特勒初衷背道而馳。從而構成戰略大框架:解決歐洲問題,其它是表象,蘇聯是核心。

希特勒拿下法國後,如果進攻土耳其,以土國國土面積,相對實力,消耗的時間不是閃電戰所能拿下,時間上得不償失。地理位置上,土耳其西靠最大內海—黑海,直接面對烏克蘭威脅,德國組建海軍基本得另起爐灶。東面在格魯吉亞境內被高加索山脈阻擋,戰略上被蘇聯居高臨下控制。即使拿下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印度,喜馬拉雅山下,這條通道依然噶然而止。重要的是,仍然繞不過他的苦主—蘇聯。佔領後的土耳其,將成為其累贅!

最簡單,有效,直接,粗暴的方法:佔領蘇聯,打通西伯利亞通道,與小日本會師日本海,挺進堪察加,環太平洋沿岸,與美國東西半球對峙,進而一勞永逸,保全歐洲。繼續蠶食非洲,對英倫實行全面包圍,著手解決英吉利問題,英倫半島為基點,大西洋沿岸,西面全面對峙!

天道倫理,四海皆准。法西斯德國,發動了一場開始就註定失敗的戰爭!人類,貪慾製造者!人類,戰爭最終受害者!

戰爭,是為了消滅戰爭,沒有戰爭。

人類,世界和平,世界大同!!


騎著巴馬遛安培


希特勒在完成西歐戰役後,與英國人隔著英吉利海峽打了3個月的空戰,希望逼迫英國放棄對德敵對政策。然而主戰派丘吉爾在1940年6月4日下院做了《我們將戰鬥到底》的演講:“…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洋上戰鬥,我們將充滿信心在空中戰鬥!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在田野和街頭作戰!在山區作戰!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會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敵人佔領,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們有英國艦隊武裝和保護的海外帝國也將繼續戰鬥。”

(贏了戰爭輸了帝國的丘吉爾)

按照希特勒的設計,當戰爭打到1940年9月,法國已經投降,北歐戰役也已經結束英國已經被孤立在歐洲角落做困獸之鬥,此時應該到了英國求和的時候,而德國將會慷慨地給予英國和平的承諾。

期待中的求和沒有到來,丘吉爾振奮人心的演說和英倫三島上空不斷損失的德國空軍力量,讓希特勒認識到德國面臨著嚴重的地緣危機。雖然與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對將條約當成廢紙已成習慣的希特勒來看,他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斯大林也是這麼看待問題的。

德國的戰爭資源不多,所有的戰爭計劃和武器裝備都是按照速勝理論來設計的。通過《我們將戰鬥到底》的戰鬥演說,希特勒意識到英國人將和德國人打相持戰。速勝對德國有利,相持對英國有利。

更為致命的問題是,美國國內已經取締了同期法西斯的組織,並且通過了租借法案,盎格魯-薩克遜人主導著美國的政局。美國作為英國的盟友出現在德國的敵人名單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那麼德國獨霸歐洲大陸勢必會將英美海洋勢力擠出歐洲。缺少大陸上的支點,這對海洋霸權國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德意志第三帝國與大英帝國以及未來的美國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不可調和的,戰爭遲早都要爆發。

(躊躇滿志的希特勒)

在未來要發生的大陸強權與海洋霸權的對決中,希特勒要想取得勝利,只能佔據亞歐大陸,以亞歐大陸上的資源與英美國家對峙,對美國和英國實施反封鎖。

既然德國的海軍只能在大西洋上阻擊英國的運輸船隊,還不足以擊敗英國海軍,那麼德國經略亞歐大陸的努力只能由陸軍去實施。

德國陸軍的輝煌戰績,使得德國總參謀部也對德軍的戰鬥力充分信任。在進攻蘇聯之前,德國確實還可以通過土耳其進攻中東地區,進而前出伊朗,佔領印度,在經濟上斷絕英國的戰爭潛力。彼時的中東地區,對德國抱有好感的國家不少,伊拉克、伊朗都有傾向德國的政治團體,土耳其雖號稱中立,但是頻頻與德國暗送秋波。維希法國治下的敘利亞,也可以被視作德國的勢力範圍。

看似在進攻印度的通道上,德國在開戰之前,就已經有了同盟軍。然而德國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失誤:沒有在第一時間以空降兵佔領馬耳他島。英國為了維護地中海霸權這個事關大英帝國生死的利益線,對不服從命令的法國艦隊開戰,對待在塔蘭託的意大利艦隊開戰,對敘利亞的維希法國軍隊開戰,將德國勢力清除出了地中海周圍。英國軍隊如此緊張,原因就在於擔心德國封鎖了蘇伊士運河——德國甚至都不必前往印度,卡住蘇伊士運河就能夠逼迫英國投降。

(馬耳他位置圖)

馬耳他島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卻是英國在地中海霸權的支撐之一,且距離陸地不遠,德國航空兵可以就近支援,意大利海軍勢力也可以依託該島打出來一條海上安全通道,為在北非戰場上的德意軍隊提供支持——英國的勢力就會被逐出地中海。在德國軍隊前出到中東後,伊拉克的基爾庫克和伊朗地區的石油,德國可以通過土耳其通道(盟國),安全運抵巴爾幹半島,在羅馬尼亞煉化用以供應軍隊。

可是地中海霸權在英國人手裡,從中東地區千里饋油,運輸成本高不說,運輸安全始終是個揮之不去的難題,德國人根本沒有那麼防衛兵力來守衛這樣一條漫長的補給線。

希特勒也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斯大林對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態度。德國的間諜也會跟希特勒絮叨蘇聯正在密謀進攻德國云云。即使傳說中的“大雷雨”計劃不存在——蘇聯將多達300多萬部隊配置在一線,而沒有考慮防禦縱深,這本身就是進攻部署——德國前出中東、伊朗後,也會與蘇聯在中亞地區接壤。這樣,德國的戰線長度會成倍增加,運輸補給難度更高。蘇聯可以在其中任何一點,尤其是土耳其這個世仇處發起突擊,這樣德國進入到中東地區的軍隊就被攔腰切成兩段,首尾不能相顧。德國創建亞歐大陸基地的設想,就將付之流水,第三帝國也會隨之覆滅。

在英國沒有被擊敗,蘇聯在旁邊虎視眈眈時,德國能夠出的牌其實沒有多少,只能兵行險著,綜合各種利弊,以德國最強大的陸軍進攻蘇聯。其實希特勒的胃口也沒有多大,他和他的參謀們明白德國的國力,不足以吞併整個蘇聯,他的目標只是佔領烏拉爾山以東的東歐平原和高加索地區。在這片地區,有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糧食,有頓巴斯的煤礦,有巴庫的油田,這些戰爭物資對德國與英國將要開展的封鎖與反封鎖戰爭至關重要。

(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德國的戰爭機器不可能停下來,不管是英國、還是蘇聯都不會坐視歐洲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對於希特勒來說,征服法國只是開端,打垮蘇聯也只是第二步,與英國、美國爭奪世界主導權,才是最終的戰略目標。

德國獨自挑戰法國、英國、蘇聯、美國,確實力不從心,這也怪他選擇的盟友質量太次,本來東非、北非、中東的戰役,應該由意大利來完成,在亞洲內陸會師將由德國、日本共同完成。結果,意大利沒有打出歐洲,在希臘就差點被反推;日本沒有進攻亞洲內陸,反而去太平洋襲擊了珍珠港。德國在歐洲孤注一擲,冒險進攻蘇聯,又讓英美國家與蘇聯盡釋前嫌,組成了反德同盟。所謂命途多舛,其如是也。

所以,蘇聯未滅,德國不會選擇進攻中東。如果德國大兵在中東地區陷入與英美軍隊的纏鬥,那麼鐮刀紅旗會在1943年就會飄揚在國會大廈樓頂——至於石油,在德國速勝理論下,原本就沒有那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