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傳說中的盤古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其後,梁任昉撰的《述異記》稱盤古身體化為天地各物。《五運歷年紀》及《古小說鉤沉》輯的《玄中記》也有類似記載。根據這些古老的記載,天地原本混沌得像一個雞蛋,開天闢地的神——盤古生在其中,過了18000歲之後,陽清者(意指蛋清部分)形成了天,陰濁者(意指蛋黃部分)形成了地。隨著天的增高,地的增厚,盤古也一天天增加身體長度。他的頭和四肢變成五嶽,血液和眼淚變成了江河,眼睛變成日月,毛髮變成草木。他睜眼是白天,閉目是晚上;他噓氣變成風雨,聲音變為雷霆,目光變為閃電;高興為晴天,生氣為陰天,開口為春夏,閉口為冬秋,等等。《述異記》指出,有關盤古的傳說,或出於古說,或產生於秦漢或盛行於吳越之地,或為先儒之說;而古人為了紀念他,在南海建有盤古墓,在桂林建有盤古廟。《三五曆紀》說盤古之後才出現“三皇”。

傳說中的盤古

來自@網絡

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中指出,盤古、槃瓠(hu)音近,槃瓠為南蠻奉為開天闢地之祖,而後華夏人誤以為已族。始認為中原盤古神話來自蠻族,但《後漢書·•南蠻傳》所記,只說高辛氏有畜狗名槃瓠,因咬東辛氏敵人之功,得高辛氏女為妻,負入深山生六男六女,繁衍成為武陵蠻,並無開天闢地故事,可知槃瓠原與中原的盤古神話無關,倒是記載中原神話故事的《山海經》中,有類似的身體各部分化為大地各物的神話,如《海外北經》有神為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身長千里”。《大荒北經》說:“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類似盤古神話的原型,不過其名為燭陰或燭龍。而在《天河》中,燭龍是能照射太陽照射不到的地方的神。可能在故事傳說形成過程中,受了南方槃瓠的神話影響,燭陰或燭尤之名才變為盤古。

傳說中的盤古

來自@網絡

以上選自文章《中國古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