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歷朝歷代帝王不選擇武漢建都?

手機用戶58853280332


武漢現在是中部的一個大城市,GDP比重佔全省一半,是一個巨無霸的城市。號稱東方馬德里。

那為什麼武漢不能成為首都呢?

從大區域講,湖廣一帶並不是核心區,核心區是關中,是中原。尤其是湖廣一帶,連割據的地理形勝也沒有。

而武漢從歷史上說,做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歷史也不久遠。

以前提起湖北,多是襄陽,江陵、南郡等地更出名。為什麼呢?

宋之前,中國的都城一般都在長安洛陽這一線,而長安洛陽往南第一戰就是襄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關口,也是戰爭發生最多的地方。而筆直向下就是荊州。這是一條長安洛陽的南下副線,而武漢則離得有點遠。

那武漢是什麼時候成為湖北中心城市的呢?

直到南宋時期,岳飛駐地武昌,以此為基地北伐,這裡才成為一箇中心點。到了元朝的時候,才正式成為一個省級行政單位,湖廣行省的省治。

所以,它的中心位置來得比較遲。自然宋之前,他不可能成為都城。

而後面,因為水運的原因,才漸漸成為名鎮,有點大區域中心的感覺了。到了洋務運動,更是跟上海有點前後呼應的意思。已經成為中國的中心城市之一。但這是經濟地位。


那麼,到了清朝滅亡時,它的政治地位、軍事地位也上來了。辛亥革命,武昌打響了第一槍。這是因為武昌這裡有新軍,起義的就是新軍。

這時候,武漢終於成為了全國的中心點,也迎來了一次成為首都的機會。

孫中山回國之後,就一度想把武昌設為首都,孫中山提出,中國這麼大,最好是一都四京,四京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分別是重慶、廣州、北京、南京四個城市,而首都就定在武昌。

一這裡是革命的發源地,二來,武昌位於中國之中,航運鐵路都很發達。

孫中山還說過一句話: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犁……

就是如果我們中國要立穩,則定在武昌,如果要成為東亞大哥大,那就定都西安,如果要成為亞洲一哥,則可以定在伊犁。

不過,很快袁世凱出山,他的北洋軍攻到了武昌附近,武昌成為了前線,自然也不可能成為首都了。

到了北伐成功,又拿下了武昌,這時候,武昌成為首都又提上了議案,像章太炎就說,孫先生當時定好了武昌了。蔣介石你快來。

這時候,蔣介石正從廣州北上,準備到武漢立都的。結果走到了一半,蔣介石不走了。

為什麼呢?

因為一看,武漢這個城市周邊太複雜了。湖廣是唐生智控制的地盤,而且這裡工人運動很活躍,蔣介石感覺不安全,最後,他是掉頭跑到了南京定都。這裡離他的老家近,是他的江浙滬集團區,更為放心。

這一點,孫中山是不同意的,他說:金陵猶不可宅。

這樣,武漢就錯過了成為首都的機會。現在有沒有機會呢?

這個就不好說啦。


腦洞歷史觀


武漢,是解放後才把武昌縣,漢陽縣,漢口合併為市的。比如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實在武昌城(現在還在),洋務運動時在漢陽有個漢陽造,還有在漢口開埠後有個京廣鐵路的漢口站和漢口碼頭。因為長江和漢江相隔,才在自古以來武昌,漢陽,漢口各自為一個行政區劃。所以,將武漢沒有定都,用自古以來的思維,就有點不太對。古代,一個長江,就能讓人生畏。假如定都武昌或者漢口或者漢陽,正面來敵,你都沒有任何退路,永遠的背水一戰,我想任何皇帝都會整夜睡不著的。這樣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時代簡直就是置於懸崖邊。解放後,三鎮合併為市,說白了就是讓長江成為城市內河,消除其戰略劣勢,然後建立長江大橋,聯通南北,這樣就把武漢的交通優勢徹底發揮了。其實,是科技讓武漢揚長避短,把原來的天塹阻隔變成今天的內湖美景。應該說,現在定都武漢是絕佳的地方,不僅九省通衢,而是三種交通全部便利,東西有縱深,南北有承接。土地肥沃,淡水資源豐富。整個武漢,到處都是城市內湖,東湖,南湖,後湖,金銀湖,菱角湖,北湖,湯遜湖,後官湖,沙湖等等,城市內湖不下20多個,現在都是綠道環繞,綠樹成蔭。所以武漢是現代人類的定都最佳之地。


天邊2953312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也就這幾個原因。

第一,武漢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宋代以後的事情。

武漢這座城市,起步時間太晚。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最初的繁榮之地是黃河流域,直到北宋也是如此。

比如三國時期,武漢只有漢陽的龜山附近建了一座小城夏口城,這竟然是武漢歷史上第一次建城。

但夏口並不重要,劉表只派了大草包黃祖去防禦,

北宋將首都設在河南,並非發瘋,而是有軍事、政治、經濟全方位考慮的。

而當時長江下游地區因較為繁華,但武漢所處的長江中游地區則比較落後。

在北宋時期,武漢才第一次建市,設立武昌軍節度使,但地位仍然大大不如荊州。


直到北宋滅亡,南宋被迫退守南方。為了抵抗北方異族連著河南平原長驅直入攻擊,武漢的地位才相對重要起來。

遺憾的是,南宋亡國以後,北方遊牧民族都建都北方,明代也大體如此。他們連江南地區的金粉之地都看不上,哪裡會去還不發達的武漢地區。

第二,武漢經濟不發達

古代的經濟基本靠農業。

江南和河南中原大地,古代都盛產糧食,所以順理成章成為軍師經濟中心。

而湖北雖然也是農業大省,但卻深受水患。

武漢地區的江漢平原,曾經有10年9澇名聲。直到98年大洪水,武漢也是重災區。

那麼,一旦遭受水災,武漢地區的農民自救尚且不行,何談提供大量糧食和物資,以作為國家首都?

第三,軍事上太爛。

古代稍微上道的北方入侵者,入侵模式都是差不多的。

首先攻破長城,佔領河北省。

隨後,大軍沿著河北平原南下,猛攻平原大地的河南。

這裡最適合發揮異族騎兵的威力,而且行軍速度極快,往往能夠進行閃電戰。

一旦在河南獲得決定性勝利,異族大軍立即會沿著平原南下,直逼武漢。

從河南平原和武漢之間,只有區區1個大別山。這個大別山,山的面積約佔全部山區15%,其餘多為低山丘陵。整個大別山海拔只有幾百米,山隘非常多,其實沒有什麼防禦能力。

而一旦異族騎兵殺到,武漢也就危險萬分。因為這裡長江水流緩慢,同時轉彎很多,很多地方非常容易渡江。

這種戰略的最大問題是,武漢北方,尤其是大別山以北直到河北省北部長城一線,南北近1000公里,都是適合騎兵作戰地形。

如果敵人用兵得法,我方又太弱,有可能出現類似於二戰德軍的閃電戰,導致瞬間敵軍就殺到武漢我軍眼皮下。

這種城市,哪裡能夠做首都。

除了北方的敵人外,武漢其實四面受敵,無論東來西北的來敵,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攻擊武漢。

比如日軍溯江而上佔領武漢,從東面來的。

太平軍則從南而北,擊破武漢,從南面來的。

蒙古軍擊破南宋湖北防禦,從北面來的。


薩沙


建都,不是隨便一個地方就可以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的,從風水和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方面考慮。風水是不可或缺的,後面幾個都是附加條件!

1.風水,這是最常見的,也是各朝各代都最注重的,一個沒有王氣的地方是不可能讓國家長久的,所以這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

2.經濟,這個在古代有一定的重要性,在當時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一些大城市,在那裡有富豪土紳,一個政權如果得到他們的支持就會有很大的財政支持,有了錢,就可以招兵買馬,壯大自己,代表有李淵建都長安,朱元璋建都南京,東晉王朝最典型,完全是南方土豪支撐著的國家。

3.政治軍事因素特別重要,如曹操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天子養在自己家裡,遷都許昌,從而在自己家裡替天下說話,別人還不能不聽, 如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以後遷都北京,那是他自己的地盤,當然還有遏制北方胡人的作用,國家中心北遷,對南方是一種保護,對北方胡人南下是一種遏制! 軍事離不開政治,軍事都是因為政治,春秋第一霸主魏國了中原爭霸,遷都大梁,三國孫權為了鞏固荊州地盤,遷都武昌(今鄂州),後稱帝,又遷都建業,吳國遷都多次

武漢作為一個出現沒有多少年的地名,在此之前都是三個城市,所謂的建都武漢說不過去可以說當時就是個偏遠的小地方,如果沒有特別好的地理位置或者王氣,沒有秦孝公那樣有魄力得明主,根本不會有人去哪裡建都,沒有一個好的因素,不可能建都,武漢的武昌是孫權最早開發,地處荊州,在古代,也就中原和揚州繁華些,也就近代才發展起來的城市,改革開放又被反超的城市,建都有些牽強,


牧羊人101068203


作為武漢人,其實覺得應該較為客觀的看這個問題。凡中央集權大一統朝代都在北方,當然朱元璋另類一點,但是後來明朝還是北京定都。原因其實也簡單,古代是農業文明,國家的根基在糧食和人口,魏晉南北朝以後,南方經濟才逐漸發展起來。所以經濟中心宋以後才逐步南移。北方多平原,是理想的農耕地域,附著著大量人民。其二是古代中國的軍事威脅在北方,定都北方可以凝聚資源,有利於及時動員人民,調度糧草,管理軍隊(畢竟邊軍戰鬥力最強,管理半徑太大很危險)。就從目前分析,臺灣的威脅也並不大,東北亞的戰略衝突還在南北朝鮮。因此,武漢不能定都,不是武漢的問題,是格局和態勢的要求。從現在的情況看,北方除了北京,東三省經濟已然垮掉,山西、陝西經濟規模太小,山東主要是投資拉動,重化工,大宗商品在GDP佔比高,內生動力不強。若不定都北京,北方將極度缺乏經濟活力。所以才有千年雄安一說。


河馬啊道


很簡單,宋以前長江以南仍屬開發程度不高的區域,中國的首都自然要建在北方。武漢的地位上升首先是在南宋,這裡成為南宋江淮防線的戰略要地。元代建湖廣行省武漢成為首府,但元代起源於蒙古高原,其中心自然是上都和大都,不可能南移。明代,朱元璋以南京為中心,採納朱升的“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的策略,最終奪取政權,南京成為其不二的選擇。後朱棣稱帝,不願建都其根基不深的南京,改為北京。這裡既有政治基礎深厚的原因,也有有明一朝主要危險來自北方的原因。

武漢地位的進一步提升在明代,漢水改道,漢口成為四大名鎮,商業發達,國家經濟中心完成了江南移動的進程,長江以南區域的開發程度大為提升。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末年湖南進士人數已完全可以和湖北相抗衡了。這實際上提高了武漢的地位,九省通衢的地位已隱然成形。

清初,南方初定,反清活動仍此起彼伏,首都自然不可建在南方。

實際上武漢並非沒有成為封建帝國的都城。元朝末年“大漢”政權的締造者——大漢皇帝陳友諒於元至正十九年(1360年),在江州(今九江市)稱帝,建國號為“漢”,年號大義,第二年遷都武昌,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與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失敗後在九江被流矢擊中而亡,歸葬武昌蛇山。

民國時期,武漢兩次成為民國政府的臨時首都。

總結一下,歷朝歷代建都一定是選用政治基礎好的城市,否則穩定就是大問題。


Victor19901028


武漢真正的建城史是在近代,清末張之洞籌建漢陽鐵廠才是武漢作為中國近現代重要城市的起點,隨著武漢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到民國時期到達了一個頂點,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大城市,所以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就決定了武漢無法成為歷代王朝的建都之地的時間和空間條件。然後武漢作為長江中下游城市,歷來多洪水,城區河網密佈,湖泊眾多,適合發展經濟,如果最為建都之地這些就成了軟肋了;地處平原地區,無險可守,戰略上的重大缺失;最關鍵的是歷史上江南江漢地區均是魚米之鄉,相對富足,建都南方的朝代歷來偏安一隅,難有作為。中國未來也不會遷都武漢,中國首都即使會遷移,更大的可能性是選擇一箇中小型城市,或者完全重新建一座城市,而不會選擇已經很成熟的大都市,這樣還不如不遷。


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心事


在冷兵器時代,地理位置和地形是選址定都得重要因素,武漢三鎮形成只有近百年曆史,而且三鎮歸不同縣府挾制,畢竟沒有橋樑,長江漢水都是很大交通阻礙,所以舊有三鎮之名,從其名可想規模不大。漢口地底沒有防洪設施前,長江漢水府河洪汛期常年光顧,那時漢口並不適合安家,達官貴人都在武昌縣置業安家,長江在武漢南高北低,沒有防洪和排水設施,看海是常態,因此窮人、到城市謀生的棚戶區就在這裡孕育了漢口雛形。清朝末期漢口被列強被迫開放,老外獨選漢口原因是,區域開闊棚戶區改造方便,天然江灘民船靠泊只用觸坡,火輪軍艦用躉船即可,不需建碼頭,漢口得益於此成為湖廣之地最大大米、木材市場。漢口開埠之後,鐵路聯通,長江天然航道,讓外商和民企快速進入,漢口商業很快與廣州、上海齊名。民國兩次北伐南北政治軍事交鋒,漢口成為重要的城市據點,商業政治人才教育奠定了今日武漢。但區區100年改朝換代定都只有民國一次機會,南京因毗鄰上海,當時要員多在滬置業安家,滬寧鐵路讓他們可週末回家,享受十里洋場的繁華,定都南京自是極好,孫中山其實也鍾愛南京,否則不會囑託常眠鐘山。武漢作為商業城市可以,定都還是需要歷史、文化、人文。寧飲建鄴水,不食武昌魚,就是吳國定都的民眾之選。定都與否其實對此城百姓是不幸,首都精英雲集,機關門道林林種種。南京定都後,老南京人多在城南一隅,大量官員、家眷、服務人員湧入,當地方言都改變了,當地人反而生活在低層。


人生醬油客


強國定都條件:水源、水陸交通、經濟!

隋以前,長江由於江水急,不能行船……直到唐朝才有大船!可那時候又有了更便利的運河了!

武漢一直和這些條件不沾邊!

清末民國時代,最重要的是海運,所以武漢也別指望了!

現代還把首都龜縮在內陸?


新晴辛靜


武漢是個湖,那時上游水一下來就淹了,所以不能建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