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历朝历代帝王不选择武汉建都?

手机用户58853280332


武汉现在是中部的一个大城市,GDP比重占全省一半,是一个巨无霸的城市。号称东方马德里。

那为什么武汉不能成为首都呢?

从大区域讲,湖广一带并不是核心区,核心区是关中,是中原。尤其是湖广一带,连割据的地理形胜也没有。

而武汉从历史上说,做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也不久远。

以前提起湖北,多是襄阳,江陵、南郡等地更出名。为什么呢?

宋之前,中国的都城一般都在长安洛阳这一线,而长安洛阳往南第一战就是襄阳,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口,也是战争发生最多的地方。而笔直向下就是荆州。这是一条长安洛阳的南下副线,而武汉则离得有点远。

那武汉是什么时候成为湖北中心城市的呢?

直到南宋时期,岳飞驻地武昌,以此为基地北伐,这里才成为一个中心点。到了元朝的时候,才正式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湖广行省的省治。

所以,它的中心位置来得比较迟。自然宋之前,他不可能成为都城。

而后面,因为水运的原因,才渐渐成为名镇,有点大区域中心的感觉了。到了洋务运动,更是跟上海有点前后呼应的意思。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但这是经济地位。


那么,到了清朝灭亡时,它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也上来了。辛亥革命,武昌打响了第一枪。这是因为武昌这里有新军,起义的就是新军。

这时候,武汉终于成为了全国的中心点,也迎来了一次成为首都的机会。

孙中山回国之后,就一度想把武昌设为首都,孙中山提出,中国这么大,最好是一都四京,四京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分别是重庆、广州、北京、南京四个城市,而首都就定在武昌。

一这里是革命的发源地,二来,武昌位于中国之中,航运铁路都很发达。

孙中山还说过一句话: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就是如果我们中国要立稳,则定在武昌,如果要成为东亚大哥大,那就定都西安,如果要成为亚洲一哥,则可以定在伊犁。

不过,很快袁世凯出山,他的北洋军攻到了武昌附近,武昌成为了前线,自然也不可能成为首都了。

到了北伐成功,又拿下了武昌,这时候,武昌成为首都又提上了议案,像章太炎就说,孙先生当时定好了武昌了。蒋介石你快来。

这时候,蒋介石正从广州北上,准备到武汉立都的。结果走到了一半,蒋介石不走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看,武汉这个城市周边太复杂了。湖广是唐生智控制的地盘,而且这里工人运动很活跃,蒋介石感觉不安全,最后,他是掉头跑到了南京定都。这里离他的老家近,是他的江浙沪集团区,更为放心。

这一点,孙中山是不同意的,他说:金陵犹不可宅。

这样,武汉就错过了成为首都的机会。现在有没有机会呢?

这个就不好说啦。


脑洞历史观


武汉,是解放后才把武昌县,汉阳县,汉口合并为市的。比如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实在武昌城(现在还在),洋务运动时在汉阳有个汉阳造,还有在汉口开埠后有个京广铁路的汉口站和汉口码头。因为长江和汉江相隔,才在自古以来武昌,汉阳,汉口各自为一个行政区划。所以,将武汉没有定都,用自古以来的思维,就有点不太对。古代,一个长江,就能让人生畏。假如定都武昌或者汉口或者汉阳,正面来敌,你都没有任何退路,永远的背水一战,我想任何皇帝都会整夜睡不着的。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简直就是置于悬崖边。解放后,三镇合并为市,说白了就是让长江成为城市内河,消除其战略劣势,然后建立长江大桥,联通南北,这样就把武汉的交通优势彻底发挥了。其实,是科技让武汉扬长避短,把原来的天堑阻隔变成今天的内湖美景。应该说,现在定都武汉是绝佳的地方,不仅九省通衢,而是三种交通全部便利,东西有纵深,南北有承接。土地肥沃,淡水资源丰富。整个武汉,到处都是城市内湖,东湖,南湖,后湖,金银湖,菱角湖,北湖,汤逊湖,后官湖,沙湖等等,城市内湖不下20多个,现在都是绿道环绕,绿树成荫。所以武汉是现代人类的定都最佳之地。


天边2953312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也就这几个原因。

第一,武汉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武汉这座城市,起步时间太晚。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最初的繁荣之地是黄河流域,直到北宋也是如此。

比如三国时期,武汉只有汉阳的龟山附近建了一座小城夏口城,这竟然是武汉历史上第一次建城。

但夏口并不重要,刘表只派了大草包黄祖去防御,

北宋将首都设在河南,并非发疯,而是有军事、政治、经济全方位考虑的。

而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因较为繁华,但武汉所处的长江中游地区则比较落后。

在北宋时期,武汉才第一次建市,设立武昌军节度使,但地位仍然大大不如荆州。


直到北宋灭亡,南宋被迫退守南方。为了抵抗北方异族连着河南平原长驱直入攻击,武汉的地位才相对重要起来。

遗憾的是,南宋亡国以后,北方游牧民族都建都北方,明代也大体如此。他们连江南地区的金粉之地都看不上,哪里会去还不发达的武汉地区。

第二,武汉经济不发达

古代的经济基本靠农业。

江南和河南中原大地,古代都盛产粮食,所以顺理成章成为军师经济中心。

而湖北虽然也是农业大省,但却深受水患。

武汉地区的江汉平原,曾经有10年9涝名声。直到98年大洪水,武汉也是重灾区。

那么,一旦遭受水灾,武汉地区的农民自救尚且不行,何谈提供大量粮食和物资,以作为国家首都?

第三,军事上太烂。

古代稍微上道的北方入侵者,入侵模式都是差不多的。

首先攻破长城,占领河北省。

随后,大军沿着河北平原南下,猛攻平原大地的河南。

这里最适合发挥异族骑兵的威力,而且行军速度极快,往往能够进行闪电战。

一旦在河南获得决定性胜利,异族大军立即会沿着平原南下,直逼武汉。

从河南平原和武汉之间,只有区区1个大别山。这个大别山,山的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余多为低山丘陵。整个大别山海拔只有几百米,山隘非常多,其实没有什么防御能力。

而一旦异族骑兵杀到,武汉也就危险万分。因为这里长江水流缓慢,同时转弯很多,很多地方非常容易渡江。

这种战略的最大问题是,武汉北方,尤其是大别山以北直到河北省北部长城一线,南北近1000公里,都是适合骑兵作战地形。

如果敌人用兵得法,我方又太弱,有可能出现类似于二战德军的闪电战,导致瞬间敌军就杀到武汉我军眼皮下。

这种城市,哪里能够做首都。

除了北方的敌人外,武汉其实四面受敌,无论东来西北的来敌,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攻击武汉。

比如日军溯江而上占领武汉,从东面来的。

太平军则从南而北,击破武汉,从南面来的。

蒙古军击破南宋湖北防御,从北面来的。


萨沙


建都,不是随便一个地方就可以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从风水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方面考虑。风水是不可或缺的,后面几个都是附加条件!

1.风水,这是最常见的,也是各朝各代都最注重的,一个没有王气的地方是不可能让国家长久的,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2.经济,这个在古代有一定的重要性,在当时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是一些大城市,在那里有富豪土绅,一个政权如果得到他们的支持就会有很大的财政支持,有了钱,就可以招兵买马,壮大自己,代表有李渊建都长安,朱元璋建都南京,东晋王朝最典型,完全是南方土豪支撑着的国家。

3.政治军事因素特别重要,如曹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天子养在自己家里,迁都许昌,从而在自己家里替天下说话,别人还不能不听, 如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以后迁都北京,那是他自己的地盘,当然还有遏制北方胡人的作用,国家中心北迁,对南方是一种保护,对北方胡人南下是一种遏制! 军事离不开政治,军事都是因为政治,春秋第一霸主魏国了中原争霸,迁都大梁,三国孙权为了巩固荆州地盘,迁都武昌(今鄂州),后称帝,又迁都建业,吴国迁都多次

武汉作为一个出现没有多少年的地名,在此之前都是三个城市,所谓的建都武汉说不过去可以说当时就是个偏远的小地方,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地理位置或者王气,没有秦孝公那样有魄力得明主,根本不会有人去哪里建都,没有一个好的因素,不可能建都,武汉的武昌是孙权最早开发,地处荆州,在古代,也就中原和扬州繁华些,也就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城市,改革开放又被反超的城市,建都有些牵强,


牧羊人101068203


作为武汉人,其实觉得应该较为客观的看这个问题。凡中央集权大一统朝代都在北方,当然朱元璋另类一点,但是后来明朝还是北京定都。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是农业文明,国家的根基在粮食和人口,魏晋南北朝以后,南方经济才逐渐发展起来。所以经济中心宋以后才逐步南移。北方多平原,是理想的农耕地域,附着着大量人民。其二是古代中国的军事威胁在北方,定都北方可以凝聚资源,有利于及时动员人民,调度粮草,管理军队(毕竟边军战斗力最强,管理半径太大很危险)。就从目前分析,台湾的威胁也并不大,东北亚的战略冲突还在南北朝鲜。因此,武汉不能定都,不是武汉的问题,是格局和态势的要求。从现在的情况看,北方除了北京,东三省经济已然垮掉,山西、陕西经济规模太小,山东主要是投资拉动,重化工,大宗商品在GDP占比高,内生动力不强。若不定都北京,北方将极度缺乏经济活力。所以才有千年雄安一说。


河马啊道


很简单,宋以前长江以南仍属开发程度不高的区域,中国的首都自然要建在北方。武汉的地位上升首先是在南宋,这里成为南宋江淮防线的战略要地。元代建湖广行省武汉成为首府,但元代起源于蒙古高原,其中心自然是上都和大都,不可能南移。明代,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采纳朱升的“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的策略,最终夺取政权,南京成为其不二的选择。后朱棣称帝,不愿建都其根基不深的南京,改为北京。这里既有政治基础深厚的原因,也有有明一朝主要危险来自北方的原因。

武汉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在明代,汉水改道,汉口成为四大名镇,商业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完成了江南移动的进程,长江以南区域的开发程度大为提升。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末年湖南进士人数已完全可以和湖北相抗衡了。这实际上提高了武汉的地位,九省通衢的地位已隐然成形。

清初,南方初定,反清活动仍此起彼伏,首都自然不可建在南方。

实际上武汉并非没有成为封建帝国的都城。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缔造者——大汉皇帝陈友谅于元至正十九年(1360年),在江州(今九江市)称帝,建国号为“汉”,年号大义,第二年迁都武昌,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失败后在九江被流矢击中而亡,归葬武昌蛇山。

民国时期,武汉两次成为民国政府的临时首都。

总结一下,历朝历代建都一定是选用政治基础好的城市,否则稳定就是大问题。


Victor19901028


武汉真正的建城史是在近代,清末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才是武汉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城市的起点,随着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到民国时期到达了一个顶点,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大城市,所以这一历史发展进程就决定了武汉无法成为历代王朝的建都之地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然后武汉作为长江中下游城市,历来多洪水,城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适合发展经济,如果最为建都之地这些就成了软肋了;地处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战略上的重大缺失;最关键的是历史上江南江汉地区均是鱼米之乡,相对富足,建都南方的朝代历来偏安一隅,难有作为。中国未来也不会迁都武汉,中国首都即使会迁移,更大的可能性是选择一个中小型城市,或者完全重新建一座城市,而不会选择已经很成熟的大都市,这样还不如不迁。


山有木兮木有枝的心事


在冷兵器时代,地理位置和地形是选址定都得重要因素,武汉三镇形成只有近百年历史,而且三镇归不同县府挟制,毕竟没有桥梁,长江汉水都是很大交通阻碍,所以旧有三镇之名,从其名可想规模不大。汉口地底没有防洪设施前,长江汉水府河洪汛期常年光顾,那时汉口并不适合安家,达官贵人都在武昌县置业安家,长江在武汉南高北低,没有防洪和排水设施,看海是常态,因此穷人、到城市谋生的棚户区就在这里孕育了汉口雏形。清朝末期汉口被列强被迫开放,老外独选汉口原因是,区域开阔棚户区改造方便,天然江滩民船靠泊只用触坡,火轮军舰用趸船即可,不需建码头,汉口得益于此成为湖广之地最大大米、木材市场。汉口开埠之后,铁路联通,长江天然航道,让外商和民企快速进入,汉口商业很快与广州、上海齐名。民国两次北伐南北政治军事交锋,汉口成为重要的城市据点,商业政治人才教育奠定了今日武汉。但区区100年改朝换代定都只有民国一次机会,南京因毗邻上海,当时要员多在沪置业安家,沪宁铁路让他们可周末回家,享受十里洋场的繁华,定都南京自是极好,孙中山其实也钟爱南京,否则不会嘱托常眠钟山。武汉作为商业城市可以,定都还是需要历史、文化、人文。宁饮建邺水,不食武昌鱼,就是吴国定都的民众之选。定都与否其实对此城百姓是不幸,首都精英云集,机关门道林林种种。南京定都后,老南京人多在城南一隅,大量官员、家眷、服务人员涌入,当地方言都改变了,当地人反而生活在低层。


人生酱油客


强国定都条件:水源、水陆交通、经济!

隋以前,长江由于江水急,不能行船……直到唐朝才有大船!可那时候又有了更便利的运河了!

武汉一直和这些条件不沾边!

清末民国时代,最重要的是海运,所以武汉也别指望了!

现代还把首都龟缩在内陆?


新晴辛静


武汉是个湖,那时上游水一下来就淹了,所以不能建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