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成吉思汗如果在漢武帝唐太宗時代,還會如此所向披靡嗎?

87373838



不可能,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和唐太宗是歷史上最強的帝王。


漢武帝雄才大略, 漢武帝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輝煌,大漢帝國走向世界,為後人贏得尊嚴,留下漢族一詞,牢牢記住它曾經的偉大,思想上罷默百家,獨尊儒術,就是第一個以儒為國家根本,興學校,改紀元稱年號。武功方面更是了得,整個漢朝,最有亮點的就是漢武帝一朝,在位時間有四十年,為大漢向西域挺近了一大步,北方解除了由來已久的匈奴威脅,南方平廣東,福建,越南,北面降朝鮮,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榮耀,中國版圖奠基者 。那時有個預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個敏感的詞是繡在新疆發掘的一件綢緞上。


漢武帝是雄才大略,唐太宗更勝他一籌,屬於雄才偉略型,他是整個唐朝的明星,大唐最大亮點,所以我們看唐劇,就最愛看唐太宗和武則天那一部分,因為那時大唐走上坡路,高宗總章年間,疆域最大。至於玄宗時,安祿山影響了他一世英明。唐太宗可是說是偉大帝王,因為他創建了偉大的唐朝,唐朝影響後世,一個偉大不足以概括他的內涵,唐太宗文武雙全,文治上以魏徵的話,當面鏡子,虛心納諫,吸取教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出自他口。為此還著有《貞觀政要》,他創建了貞觀盛世。武功方面,他毫不遜色漢武帝,他一生,常年出征,統一了中原,結束了軍閥,另一方面解除了北部威脅,徹底消滅了東突厥,西面讓西突厥臣服,高昌收復。


在中國歷史上,漢唐是歷史鼎峰,至於宋朝之後就不行了,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先後出現了元,明除外,清。其中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它代表著少數民族實力達到頂峰,元的開創者忽必烈,極力滅宋,實乃就是證明異族人也可以坐中國的主人,也可以創建漢唐雄風,可話這樣說,但由於民族的本性,文治方面始終未能達標,武功方面確是史上最強。


開門見山,現在許多人要拿元太祖鐵木真和代表漢唐的漢武帝和唐太宗做比較,誰能分出勝負。這話題在上面逐個分析了,漢武帝和唐太宗是全面性人才,而成吉思汗確文治上不及格。漢武帝終其一生將強大的匈奴打得元氣大傷,只有等死,他們的單于被漢軍追的直往草原跑,漢軍深入外蒙,汗庭一移再移,漢武帝甚至爆出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成吉思汗若在能抵得住漢武帝進攻嗎,兩方交戰,成吉思汗除非有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和中原的後備資源,像火器,攻城器械,兵源等。成吉思汗建立疆域肯定侷限在外蒙,而大漢呢,更視他為匈奴,成吉思汗面對的是走上坡的中原王朝,而非百年已朽的金朝,連弱宋都一時都打不過,所以他是不可能取勝的。


唐太宗只會把成吉思汗看成突厥大汗,那時的大唐都是主動出擊的,成吉思汗剛出爐就和大唐決戰,那等於送死。唐太宗都能把突厥幹掉,他雖然戰法經驗,剛統一蒙古,可面對多於數倍的唐軍而言,勝敗難料,唐軍主要是步兵,而蒙古騎兵,唐軍在突厥早已找到克敵制勝的方法,他們鎧甲精良,武器上陌刀更是一把利刃,蒙古軍若面對如此強盛的唐軍不會取勝。野狐嶺之戰,蒙古只不過是新型力量而已,金軍那時早已軍紀敗壞,苟安偷竊,選的統帥貪生怕死只會逃跑,上下心不齊,最後被成吉思汗各個擊破,成吉思汗因此才走向強大的。


所以成吉思汗的崛起是抓住了好機遇,在當時,宋,金,夏早已衰敗,西方也沒有幾個新興力量。而蒙古這時兵鋒正盛,國力上盛,先弱後強,先東後西,各個擊破。如果拿漢武帝和唐太宗代表強盛的漢唐對陣,成吉思汗是很難贏的。他當初開始攻金,也是提著腦袋去打,因為他心裡沒底只是賭博而已,漢唐的出現更讓他心裡沒底。

成吉思汗既然能取得輝煌,也是在他拿下中原後意思就是攻陷北部金國領土後的事,他最高起點也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如果沒有中原資本,他也許不會征服世界。


龍文說史




先說說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時間軸我們就不說了,當時的蒙古漠北草原一直是征戰廝殺的遊牧部落,沒有太強的政權來維護穩定,無論是大遼還是金都沒有強權統治蒙古這樣一個遊牧民族。草原上不斷的廝殺,直接也鍛鍊這樣一支民族的能征善戰的本性。



當鐵木真逐漸統一蒙古部落,建立起一直忠誠於自己的蒙古鐵騎,就開始了四處征戰,征討四方。對於蒙古帝國的成功,多數源於一下幾個方面,首先就一句話驗證兵貴神速,蒙古鐵騎向來都是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讓敵人措手不及。再者謀略運用得當,基本都各個擊破。蒙古得以統治越來越大的疆域也在於採取是滅絕的政策,所到之處,基本都是血流成河,給世界各地的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史學界對其也是強烈批判。



蒙古騎兵多數行動迅速,作戰使用弓箭,騎射能力強,對步兵作戰佔有很大的優勢,一般都能控制100米到300米的範圍內,這樣讓敵人還沒有接近就被射殺。對於龐大的後勤,是所有戰爭都要顧及的,蒙古人採取的就是掠奪的政策,還有絞殺的手段,這樣,憑藉很少的補給就能征戰各方。



再說我們中原王朝,我們中原王朝一般都是一個比較固守的王朝,最典型的就宋朝,也是與蒙古對峙的王朝。如果真的是遇到漢武帝時期,無論是衛青,還是霍去病,可能與蒙古鐵騎那就是旗鼓相當,霍去病的戰術更是擅長長途奔襲,給蒙古人也會有出其不意的打擊。



再說唐太宗時期,也是大唐剛剛建立之時,猛將雲集,一支長年征戰的軍隊,更容易磨練出有經驗智慧的將領,蒙古大軍面對大唐軍隊,開始的時候肯定能佔得部分便宜,可是對於後期的大軍,和能征善戰的對手,蒙古軍隊最後還是會一敗塗地的,蒙古大軍也只有在中原王朝孱弱的時期才能有更大的機會。只要中原王朝不內耗,那就沒有外族的可乘之機,也包括蒙古。從忽必烈滅南宋,後期建立的元朝,蒙古得政策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也很難磨滅中原文化,最後也被同化。


淡然小司


問這種問題,明顯是題主不懷好意故意製造話題。

只要漢族人數還在中國佔據主流,只要沒有幾個人能認真對待歷史,站在民族感情的角度說,吹噓一下自己的民族未嘗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雖然我也是漢族,但作為歷史迷,那我就從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說各自面臨的對手,漢朝自始至終的對手基本就是匈奴,和親六十年,漢武帝時期打了幾十年,最後匈奴是打敗了,但西漢國力也迅速衰落。

唐朝時期,說實話主要打的草原民族還是突厥,前後經歷了幾代皇帝,這些先不說。有歷史常識的都知道,唐朝的對外戰爭一直都是輸多贏少,從來都沒有徵服過西藏(那時候叫吐蕃)。

再看看蒙古的對手,先是滅金國,然後滅西夏,吐蕃,朝鮮半島,南宋,打了幾十年,對外戰爭更是橫掃歐亞大陸,西征打到歐洲所向披靡,南下征服西藏和印度。蒙古軍隊征服的,都基本上無論經濟科技還是人口比自己強的國家,翻看全盛時期的蒙古帝國版圖,你確定漢武帝和唐太宗有這個能力征服這麼大的土地?就憑漢武帝耗盡國力征服匈奴的那幾十年?就憑唐太宗屢次征服高句麗和吐蕃卻大敗而歸?漢武帝是征服了匈奴,但也耗盡了前幾代帝王積攢下來的家業,如果再給他增加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呢?如果再讓他征服世界呢?整個唐朝連吐蕃都沒有徵服,這方面還真不如漢朝。

再說回軍隊的武器,很多人有個誤區,以為蒙古是草原民族,所以武器落後,這就是真不愛看歷史或者半吊子歷史水平的見解了。

也許剛開始蒙古崛起武器確實落後,但是成吉思汗在征服的過程中,往往會留下大量的技術工匠,蒙古軍隊裝備了大量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火炮。根據中外歷史學家考證,有大量的數據表明中國的火藥技術就是在蒙古西征的過程中傳入西方,你還覺得蒙古軍隊落後嗎?

可以這麼說,除了一些自以為是的大漢族主義者,世界上所有人都認為成吉思汗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征服者,無論中國外國,只要有點歷史常識,歐洲美洲的白人都知道成吉思汗。歐洲,俄羅斯,美國都有影視劇拍成吉思汗或者當時強大的蒙古帝國,漢武帝和唐太宗有這種世界影響力?

所以說,看待問題要客觀,不要覺得漢族就一定牛,誰都能吊打成吉思汗,你真以為巔峰蒙古帝國的版圖都是送的?對待歷史要客觀,否則我們真的跟喜歡意淫的韓國人沒啥區別。


韓半仙啊


當然是不能了,成吉思汗能夠成功除了彪悍騎兵之外,攻打金國時取得中原的武器生產技術也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比如,火炮炸藥。但是在漢唐時期則沒這玩意兒,只要據城而守,蒙古軍也沒招,不過呢,仍然是蒙古騎兵佔有優勢,漢唐軍隊只能說守住陣地,想要出擊到草原去消滅蒙古軍隊那也是辦不到的!

蒙古騎兵天下無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漢唐時代的中原騎兵距離他們仍然也有一段很大的差別。以唐朝為例,唐軍在李治時期,每每出兵二十萬,實際上作戰兵力只有四萬騎兵左右,屬於一比四的作戰勤務比。但是成吉思汗的部隊十萬人就只需兩萬勤務兵,這使得他們對後勤的壓力非常小。這使得沒有人可以在物產匱乏的草原上擊敗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

但是蒙古軍同樣有弱點!蒙古軍的弱點就是攻城能力差,這是所有騎兵部隊遭遇的問題。在攻破金國取得火炮以前,成吉思汗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漢唐軍的優勢所在了,假如蒙古軍來攻,完全可以據城而守,利用城池優勢,抵消騎兵作戰優勢。這也是後來南宋所採取的戰術戰法。但是由於失去了北方領土,使得南宋的防禦會被動得多。假如可以據山海關而守,那麼勝算就會大很多。


優己


首先要假設,蒙古人的武器裝備還有組織文化和當時北方族群一個級別的,而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不然沒法打,有代溝。然後分開來說。

劉漢沒多大希望,他們對北方世界瞭解有限,關係更有限,是個陌生的外來者。本身武力水平也不算多強,幾次征伐損失極大。等到劉漢注意到鐵木真時候,很可能鐵木真已經成了氣候,這時候再想靠武力去強行擊敗,只怕凶多吉少。

李唐比較有希望遏制鐵木真。楊隋和李唐都來自於北魏鮮卑,他們本身就可以看做北方勢力在漢地的擴展。所以,隋會把北方事務看的極其重要,這和北魏一定要和柔然爭勝負的原因一樣,拓拔魏到李唐這一系列鮮卑人勢力,就沒把自己當做北方族群的外人。

正是李唐這種內亞屬性,所以他們對北方的事務駕輕就熟。鐵木真想在李唐強盛時期悄悄的在蒙古高原崛起,很難。想崛起,必須戰爭,然而戰爭就難免和李唐的盟友發生衝突。李唐強盛時期,不會對這種事坐視不管,不管是組織盟軍還是親自上陣,鐵木真都難免低頭認錯。


加密貨幣百曉生


成吉思汗征戰時,東西方文明都處於衰弱期,讓他和他的後人撿了個便宜,只有花刺子模強點。北方遊牧民族中突厥的實力最強,如果成吉思汗在漢唐時期那他佔不到一點便宜,能安心放馬就不錯了,只要成吉思汗有能威脅漢唐的能力就會馬上被消滅


用戶13122961227


他會被衛青霍去病李廣名將打出翔的,同樣也會被李靖程咬金蘇定方裴行儉他們打出屎。

先說生活環境,蒙古崛起在宋後期,當時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遊牧民族遼金西夏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宋身上,並且在宋身上消耗掉了大量力量,藉助其他強權勢力無暇北顧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並通過這幾十年積蓄了強大的力量,再加上宋朝軍事上有巨大的短板(沒有決定性的騎兵部隊)和國內勢力鬥爭,多重原因才導致宋敗於元。

漢武帝和唐太宗時期,國內政局穩定,國力強盛,有著大量的戰爭資源,有人口、有裝備、有糧食,而且漢朝和唐朝都有專門養戰馬的地方,而宋朝在最初失去了奪取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之後,就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壓制,這在漢和唐是不可能的。在漢唐歷次的對北方作戰中可以看出,就算強大如匈奴突厥,面對統一的中原王朝時只有被吊打的命。

舉個例子,唐與阿拉伯帝國在中亞恆羅斯干過一架,那架輸了,但為什麼阿拉伯帝國沒有揮師東進?因為在中亞爭奪戰中唐朝只輸了那一兩次(不知道為啥現在很多人揪住那次失敗不放),更重要的是那場戰役中唐朝只有兩三萬軍隊,就算加上附庸國的軍隊也不過五六萬,而阿拉伯帝國則有接近二十萬軍隊,雙方在恆羅斯展開大戰,最後由於叛徒在後面發動突然襲擊與阿拉伯兩面夾擊,唐軍惜敗,但就算這樣也讓阿拉伯付出了很大代價,傷亡幾乎達到唐軍的十倍。而且第二年唐軍就又打回來了。

所以鐵木真在劉徹和李世民時期只能是匈奴和突厥的命,要麼被滅,要麼歸降,要麼遷移,後來匈奴在西邊禍害古羅馬就不能怨我們了。


Q0Y0K


唐宗漢武的時候,鐵木真算個毛啊。

冒頓比他差?圍了劉邦七天還不是乖乖撤圍了。

頡利比他差?趁著唐朝內亂跑到了渭水,最後還不是到長安跳“民族團結舞”了。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鐵木真生在好時候,正好世界主要文明都處在衰弱期,撿漏專家。


上真道君


首先應該說明一下成吉思汗壯大的時期,剛好是遼及宋朝開始走下坡路的時期,更何況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文識輕武功的朝代,僅次於滿清,其次成吉思汗一生多重武力,少謀略,而漢武帝是一位軍事家,謀略家,加上手下有不世名將衛青,霍去病,一個叢穩,一個出奇,從各領導的能力看,漢武帝高成吉思汗一點,從將領能力看,衛青可以和元將可以打平手,但霍去病要高出元將一點,最後是國家實力,漢武帝時期國家空前強大團結,成吉思汗也很團結強大,但要次於漢朝,所以,漢武帝戰勝蒙古應該於戰勝匈奴差不多


摘星的晚上3


不可能,隋唐時期突厥還可以和隋和唐有一拼其他遊牧民族嚴重落後,人口極少生產力極差無法形成向心力。以党項人為例是當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也不足萬人一直依附唐朝發展直到200多年後才有了和中原王朝對抗的資本,契丹人情況和党項人相似也是依附唐朝穩定發展200多年。契丹人人口比党項人人口少但是發展比党項人穩定,同時積極大量引進漢人移民,到五代時沒有戰亂建立國家已初具規模並建立一國兩制既北院和南院生產力人口經濟和技術空前發展到宋時契丹國力足以對抗,且宋失去長城契丹想南下就南下。蒙古各部北宋是人口極少且分散行不成凝聚力,南宋蒙古經過近200年發展和融和其他民族部落,人口增加已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了,所以說成吉思汗在隋唐時不可能有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