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自從當媽後:

原來那個溫柔可親、脾氣超好的自己不見了,變成了分分鐘炸毛,一言不合就開吼的母獅子;

原來弱不禁風、楊柳細腰的自己也不見了,變成了身能扛、臂能抱的金剛芭比女漢子……

要問這個女人是怎麼變成這樣的,一句話:

拜娃所賜啊!

簡直是分分鐘被逼瘋的節奏!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但今天要告訴媽媽一個好消息:寶寶那些快把你“逼瘋”的行為,正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如果你家娃有下面這8種行為,反而對他很有好處


“充電”5分鐘,“待機”2小時

精力超級旺盛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句形容手機超強續航能力的廣告語,被搬到了形容一刻不停的好動孩子身上,不過,卻真真的毫無違和感呢~我兒子就是如此,號稱能自己給自己充電。

我通常不問他“累不累”,而是問他“電量消耗到哪了”,然後他會煞有其事的感受一下,告訴我“電量比樓房還高呢”說“我邊動,就能邊給自己充電”……好吧,老孃一口鮮血差點暈倒在路邊

什麼?你說女孩子就能安靜的待上一會兒?這……真的分人!

我同事的閨女就是個精力超級旺盛的女孩子。有一次她們兩口子帶孩子從歐洲遊玩回來,只因在飛機上多睡了幾分鐘,這下不得了啊,可能也加上時差的原因,都夜裡3點了還毫無睏意,逼著全家人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這還不算完。玩餓了,凌晨4點非要出去吃包子。兩口子強支著眼皮,走遍大街小巷,就為找到一家還在營業的包子鋪。結果生生等到了5點早點鋪子開門賣包子……

但好消息是:

好動的孩子

好奇心強、思維敏捷

身體更健康

其實,好動是孩子的天性。6歲前的孩子,活潑好動是成長的正常表現,用於滿足孩子的探索和好奇。好動的孩子好奇心很強,對什麼事都感興趣,思維敏捷,頭腦靈活。

2005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越是那些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體重數據就會越理想,身體會更加健康,而那些從小就“坐得住”的孩子,長大後超重的會比較多。

好吧,看在好動說明娃聰明伶俐、好奇心強,對將來有好處的份上,為娘也只好忍啦,實在不行家裡人輪番陪著,換著休息,就耗娃一個人的“電”。趕緊洗洗睡吧親們,明天依舊是“戰鬥”的一天!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口頭禪“不要”“不行”

什麼都要對著幹

很多1歲後的孩子都有這“毛病”這個階段恐怕是所有爸媽的噩夢,曾經乖巧、聽話的小孩兒不見了。迎來了一個事事都跟自己擰巴著、對著幹的小惡魔。

你說該吃飯了,寶寶偏偏非要這會兒出去玩;你說該睡覺了,寶寶非不睡,必須再講個故事。總之,你指東他走西,就是非跟你不一樣才滿足。有一次在樂園中看到一個搭積木的小孩,不小心積木塌了,哭得那叫一個慘。媽媽說幫他重新搭好,他說“不要”。媽媽說那你自己搭好,他說“不行”。最後自己跟自己著急、較勁了很久才罷休。

但好消息是:

總和家長對著幹的孩子

自我意識發展的好、有主見

長大後更獨立

其實,那個口頭禪“不要”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認同感”,說白了就是:我是我,我和你不一樣,我有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和發展非常好,很有主見,並且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將來長大會更獨立,不會事事依賴家長拿主意,心智更成熟、更有擔當!

面對什麼都“不要”“不行”的孩子,媽媽只要做到:

別總跟孩子對著幹。並不是說讓家長事事遷就寶寶,而是儘可能無關原則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尊重他的成長和堅持己見,並學會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

等待這個小叛逆的階段過去。通常這樣的執拗、叛逆階段,會在寶寶2歲半後慢慢好轉,曾經的小天使還會回來的。

別動不動就跟孩子發脾氣

。雖然這段時間可能你真的會被激怒,但請努力剋制,畢竟咱是大人,多少也比孩子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話,會幫孩子順利度過這個執拗時期,並且發展出不錯的自我意識,可比將來逆來順受、過分乖巧的孩子,在社會中佔優勢得多!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話嘮,不停的問“為什麼”

簡直要把大人逼成百科全書

我朋友家的寶寶,小的還不到1歲,會說的詞兒沒幾個,但就是咿咿呀呀的可以聊好長時間。她們家老大更愛說話,從早到晚說不停,不是跟爸媽問這問那,就是自言自語一人分飾兩角色,聊的不亦樂乎。朋友逗趣的說,真是生了倆話嘮。

但好消息是:

“話嘮”的孩子

更善於表達、語言能力強

自言自語、愛嘮叨,寶寶不是話嘮,那叫擅於表達,這是寶寶在建立自己的語言系統,並且努力嘗試用語言表達情緒情感的過程,說明寶寶,更具備駕馭自己語言發展的優勢。而且,善於問問題的孩子求知慾都很強。

若是天天被孩子逼著不停的追問“為什麼”,用不了多久,爸媽自己就成了百科全書了呢~

愛問“為什麼”的孩子

求知慾強

樂於探索、更聰明

總是不停的問“為什麼”,是孩子樂於探索、研究,說明寶寶正在變聰明,這對大腦和智商的發育大有好處。

對待愛說話、愛問“為什麼”的孩子,媽媽只要做到:

不打斷、不制止、耐心聽。別嫌寶寶自言自語煩,更別覺得這是不好的事,寶寶自言自語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寶寶對話,也可以耐心傾聽。

被問到自己不知道的問題時,也沒什麼可尷尬丟臉的。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或和孩子一起翻翻書、最不濟“百度”一下也行,共同尋找答案。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永遠把自己搞得髒兮兮

家裡恨不得買8臺洗衣機

寶寶一歲半多,吃飯的時候她總是喜歡玩飯菜,把手放進湯碗裡洗手,或是把湯倒進餐盤裡,用手玩。每次自己吃飯都要把飯菜和湯玩的到處都是。

不僅僅是吃飯時總能把自己、把周圍都弄髒,玩的時候也是如此。

看過小豬佩奇嗎?對,一模一樣!

整個夏天,只要下雨,必去踩水坑,濺得自己一身泥點。不下雨的時候也好不到哪去,水泥地上、花草從中,上天入地、摸爬滾打,用不了幾分鐘就把自己弄成個泥猴子回來……

剛巧趕上娃姥姥是個有潔癖的人,怎麼辦?洗唄!家裡時時刻刻掛著一堆晾曬的衣服,常常是一身未乾、一身又髒了,我真恨不得買8太洗衣機放家裡,連軸轉。

但好消息是:

凡事自己做的孩子

將來學習能力更強

但其實,不管是寶寶吃得滿身、滿桌、滿地都是,還是把自己玩成了泥猴,這都是孩子的學習過程。孩子正在學著吃飯、學著讓自己的身體動作更協調、學著探索世間萬物……

下次再看到熊孩子剛才還乾淨白嫩人模人樣的,一轉身的功夫,就搞的褲子上都是泥巴,前襟上都是湯水,臉上糊著醬汁,頭髮上沾著酸奶的時候,

壓壓火氣,默唸三遍“孩子這是在學習”,是不是就好過多了呢?大不了弄髒了再洗唄!總好過阻礙了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強得多!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寶寶太“黏”人

就連上廁所都不得消停

之前我們寫過一篇文章《生娃後,我上的不是廁所!是自由!》:

孩子小就比較慘了,每天24小時待命,想踏實上個廁所,不可能!只能抱著TA一起去,單手脫褲、單手清潔、單手提褲,單手技能直線UP~ 大一點了,就讓TA坐在寶寶椅上,放在廁所門口與我對望,就算TA還小啥也不懂,可是總有個人盯著你,怎麼可能上痛快了。

看過的媽媽,都覺得這簡直寫的就是自己啊!為啥如此有共鳴?還不是隻有躲進廁所,才能稍微消停幾分鐘,不被娃“黏”著!

但好消息是:

總黏著媽媽的孩子

安全感基礎更好

將來更勇敢

其實,孩子在3歲前,與媽媽的依戀最為強烈,也就是需要時刻看到媽媽,才會感到安全。

比如一個孩子和媽媽一起去到一個陌生環境,只需偶爾回頭確認一下媽媽還在,就可以無憂無慮的繼續在客廳玩耍,去探索他感興趣的事物了。

況且,被孩子黏著的時間本來就沒多久,孩子越長大,需要父母的時間越少,將來就算你想黏著孩子,都會被孩子嫌棄呢!珍惜並好好享受現在吧。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動不動就哭,亂髮脾氣

分分鐘挑戰你的極限

孩子總有一段時期會進入“動不動就哭”“亂髮脾氣”的階段,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何地,一言不合就哭鬧開,還是超級難哄的那種。如果剛巧趕上在大庭廣眾之下,當媽的真相找個地縫鑽進去……

朋友的寶寶一歲多,她媽突然跟她說:你兒子可沒有小時候好帶了。動不動就哭,一不如意就鬧,跟小朋友一起玩也哭,就沒有一天不哭,能好好過下來的。不僅哭,還坐地上鬧,拉都拉不起來。

隨著大腦的發育,孩子開始有想法、情緒、脾氣……被忽視會哭、被否定會哭、心裡有想法,語言能力跟不上,嘴巴說不出來也能哭到崩潰。

但好消息是:

愛哭、愛發脾氣的孩子

將來更懂得控制情緒、表達情緒

而且將來更聰明

有研究發現:嬰兒的性情與其智商有關。將孩子按“性情壞的”、“性情好的”和“性情不好不壞的”分成3組,分別測試其4-5歲時的智商。結果,“性情壞的”一組智商得分居首。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脾氣壞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從而潛移默化地開啟了孩子的智力。而那些“脾氣好的”孩子往往因為乖反而容易被父母忽視,經常一人獨處,因“無人理睬”而智力落後。

雖然這個研究的結果有待商榷,但“哭”是孩子跟父母交流的另一種方式,目的是引起關注,表達情緒。而且,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也可能是因為他正在學習處理困難的情緒,孩子需要機會去感受從“難受”到“平靜”的這個過程,才能慢慢學會要如何應對情緒。

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簡單粗暴的用恐嚇方式的讓孩子立馬閉嘴,比如對孩子說“在哭就不要你了”甚至越哭越打孩子,不僅無法跟孩子溝通,反而堵住了孩子的情緒出口,孩子更難學會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也不是說完全不管,是不要只會對孩子說“別哭了”“不許哭”,堵住寶寶的情緒。而是:

❶ 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感到委屈”諸如此類理解孩子的話語,也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發洩情緒。

❷ 等孩子的情緒稍微平復後,媽媽可以問問孩子:“你遇到什麼困難了嗎?”諸如此類有利於深入瞭解孩子的話。

❸ 2歲內乾脆就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化解孩子的哭鬧情緒。

更多解決辦法,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寫過的:《只有不懂哭鬧的家長,沒有無理取鬧的寶寶》這篇文。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破壞力超強

拆家本領不輸二哈

朋友家的雙胞胎寶寶,一個總是愛撕紙,一不注意就能把衛生紙撕的碎碎的,有時候繪本看著看著就被撕的四分五裂。 另一個特別喜歡扔東西,拿到什麼都扔,玩具,水壺、吃的東西。很頭疼,耐心和他說也沒用!經常是兩口子回家後,發現滿屋狼藉,不知道的還以為她家養了只哈士奇。

但好消息是:

愛搞“破壞”的孩子

精細動作發育更好

將來更愛探索和思考

其實,寶寶撕紙是精細動作能力發展的表現,撕紙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孩子小肌肉、以及精細動作的發展。而孩子喜歡扔東西並不是他存心搗蛋,更不是件壞事,而是這時期寶寶對於外部世界的正常探索行為。

可以給寶寶準備不同材質的、可以撕的紙(皺紋紙、餐巾紙、硬紙殼等),讓寶寶有更豐富的觸覺體驗。

告訴孩子什麼可以扔,把不能扔的(貴重的、易碎的等)都收起來。找適合扔的東西,和寶寶玩扔東西遊戲,比如接拋球、把球扔進籃子裡,或把石頭扔進池塘裡。在遊戲中宣洩掉寶寶扔東西的慾望。

和寶寶一起收拾殘局。不管是被撕碎的紙,還是扔得滿地都是的玩具,都要帶著寶寶一起把房間收拾乾淨,培養寶寶承擔後果的責任感。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愛翻抽屜、愛翻包

不管是不是自己家的

隨時隨地翻個底朝天

閨蜜家的寶寶快2歲了,最大愛好就是翻東西。每次我到她家去,包裡的口紅、紙巾、手機、充電寶、鑰匙……絕對都會被抖摟出來。閨蜜平時我都不敢輕易請別人來做客,更不敢帶他去別人家玩,常因此顏面大失。

但好消息是:

愛翻抽屜、愛翻包的孩子

空間感知力更好

邏輯思維更強

其實,寶寶這不是誠心搗亂,更不是沒禮貌,而是處在“空間敏感期”,痴迷於對抽屜、書包等空間的探索。這對寶寶的的空間認知,大小認知、以及是什麼、會怎樣等邏輯思維的建立有好處

。媽媽要做的是:

2歲內的寶寶,別限制TA翻。家裡,可以把寶寶能夠到的抽屜、櫃子,儘量放可以讓寶寶翻的東西。家外,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避免寶寶亂翻別人東西。

2歲以上的寶寶,適當立規矩,告訴寶貝,什麼能翻,什麼不能翻。家裡有一些固定的抽屜或櫃子,可以讓寶貝翻個夠。但除此之外的抽屜、櫃子、書包,不能隨便翻,否則會怎樣(比如就不再帶TA去做客了)。

動不動就哭鼻子、耍脾氣的小孩,居然更聰明?

總之,為人母真的是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消耗的不僅是體力,更是無窮無盡的耐心,極其磨性子。雖然那個小小“破壞王”總是分分鐘把你“逼瘋”,但,熬過去,你會收穫一個健康聰明陽光的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