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鄉村振興咋發展專家為你支招

中國鄉趣網訊 9月18日,青海省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青海高原第三屆農產品展交觀摩會,鄉村發展產業論壇在海東市樂都區舉行。鄉村振興如何實施,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徑?農業產業如何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廣大農民群眾靠什麼實現致富增收?生態、綠色、文化、產業、旅遊、鄉村振興……三位專家學者針對鄉村旅遊的發展趨勢、路徑及扶貧帶動作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乡村振兴咋发展专家为你支招

林峰:跳出三農看三農

林峰,經濟學博士、北京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北京綠維文旅城鎮規劃設計院院長。林峰博士指出,鄉村居民不等於農民;鄉村不等於農村;鄉村產業不等於農業。這三個不等於的背後,恰恰是如何運用現代化理念,來推動現代農村的改革與發展。鄉村振興應該是站在三農之外,解決三農問題,而不是就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鄉村已經成為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區域。面向小城鎮和鄉村發展,必然成為政府扶持的目標,必須探索通過政策改革,導入市場化動力,社會企業的參與、集體經濟結構模式、鄉村結構起著重要的作用。鄉村振興的本質就是鄉村現代化,要把握“三個不等於”,即鄉村產業不等於農業、鄉村不等於農村、鄉村居民不等於農民,要把握“兩個融合”,即一二三產融合及產居融合。基於以上路徑,綠維形成了“稻田+”模式田園綜合體和開江縣全域鄉村振興規劃。

林峰說,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鄉村已經成為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區域。我國經濟一直是不平衡的發展模式,從沿海到內地、從城市到鄉村。特別是由工業化帶動的大型城市發展,實際上造成了我們對鄉村最大的欠缺,形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結構。一二三產融合下的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未來發展重要的支撐。

因此,人們追求逆城鎮化下的田園、綠色生活方式,是中國農村未來發展的最大希望。田園居住、田園宜居,恰恰與產業發展極度關聯。如果沒有產業,城市人跑到鄉村,農村的住房成為城市人的別墅,是完全違背鄉村發展規律的。居住(旅居、養老居住、休閒居住、體驗式居住)、農創文創一體化形成的農場化居住,這些產業和居住融合模式下的發展結構恰恰是鄉村振興中最需要的。

乡村振兴咋发展专家为你支招

王徵徵:以生態農業為核心

王徵徵,綠維鄉村振興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開江鄉村振興規劃組組長。王徵徵說,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局之年,國家給出明確時間節點和任務,到2035年基本上實現,2050年全面實現。深度是戰略規劃和總體戰略規劃綱要的深度,突破戰略規劃深度,是為了更好落實鄉村振興如何一步步走。鄉村振興總體戰略就是以生態農業為核心,以“稻田+”“果林+”“旅遊+”為主要路徑,來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及產居融合。通過改革創新基於市場要素可持續的良性發展和流動,推動適度規模化的產業聚集和居住聚集,從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配套,培育就地城鎮化和鄉村城鎮化進程,實現鄉村振興的初步目標。

王徵徵說,以“稻田+”的內部種養殖循環結構和“果林+”內部種養殖循環結構形成規模種養殖,處理一些秸稈、廢物從而形成閉環型有機生態農業。要形成生態農業形成閉環,到科技農業形成閉環,再到科技農業形成閉環,這是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提升的路徑。還可以引導創業創客、鄉村居民實現真正創意,做現代農業,我們不是隻做農業就好了,我們要做三產融合,首先是對一產種養殖導入傳統溯源系統,對畜禽糞汙治理分工;二產做加工集中區;三產我們要做以消費為主導的旅遊導入進來,從而一產、二產實現農副產品銷售客源地,三產實現旅遊客源地,農副產品銷售客源地和旅遊客源地結合。未來將形成整個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結構,從結構到產品到銷售再到銷售渠道的建立,到銷售客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真正能夠從盈利方面來實現三產融合架構。

乡村振兴咋发展专家为你支招

蔣崇軍:遵循產業發展邏輯

綠維農旅(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扶貧工程中心上市公司產業扶貧聯盟秘書長蔣崇軍說,以生態規劃、產業規劃、建設規劃、發展規劃為內容,遵循產業發展邏輯,用改革與創新理念打造宜居生態鄉村社區,實現田園鄉居生活新夢想,這是我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理解。

蔣崇軍用一個在國家級貧困縣所做的實踐來闡述他的觀點。他說,村級分佈式循環農業是指基於雲平臺管控和智慧農業農機支撐下的網格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的村級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統籌實施村級人居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特色產業扶貧等項目。

蔣崇軍說,農業廢棄物主要問題比如秸稈焚燒、秸稈直接粉碎導致病蟲害增加。農業廢棄物採用傳統粗肥還田和生肥還田,對環境、土壤和後作產量、質量均造成巨大的影響。尤其是秸稈過度還田和生糞直接還田問題更大,具體表現有:碳氮比失調,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結果秸稈分解緩慢,農作物前期因缺氮而黃化、苗弱、生長不良,而後期又會貪青倒伏,從而影響後作產量和品質。影響機耕質量,目前大量使用的設備使秸稈粉碎不符合要求,粉碎後的秸稈長度大於10釐米,不利於耕翻,影響機耕質量,造成播種或栽種質量差。過度還田土壤消化不良,秸稈架空土壤,土壤大小孔隙比例不合理,秸稈還田後,土壤變得過鬆、大孔隙過多,導致跑風失墒,影響種子發芽生長,使後作苗紮根不牢,甚至出現吊根。病蟲害爛根,生糞和未處理秸稈帶病帶蟲,還田後導致病蟲害嚴重,影響作物生長髮育,導致減產,甚至絕收。

他說,通過種養結合,把廢棄物變成精品有機廢還田解決上述問題,七天就能夠實現完全滅害,肥效很高的生物有機肥出臺。這個有機肥質量怎麼樣?高於國家標準,大概是百分之三四十的比例,那麼用這個廢料所做的圖案改良能夠讓耕地成為四到五級以上的優質耕地。這個已經超過了國家有機廢替代化肥的指標要求。同一個農機設備第二個生產秸稈生物飼料,這個生物飼料就是就地就近資源利用,比如說在北方,在寧夏就是用林調,在南方用玉米秸稈,水稻秸稈等等。七大優點:第一改善飼料適口性;第二提高飼料利用率;第三提高養殖畜禽的免疫力;第四除臭減少環境汙染;第五能夠生產綠色產品;第六操作簡便;第七儲存期長。這可以解決北方地區越冬時候,大雪天畜禽沒有吃的,那麼就用袋裝飼料遠程投放,這個可以作為戰略儲備物資來用。

他說,到貧困縣去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我們的做法就是把企業引入特色小鎮,第二個通過PPP做項目。我們的順序就是打攻堅戰,第一個是設立參謀部,綠維是參謀部做規劃的。偵察兵就是先做農業廢棄物,第二個就是做突擊隊,我們就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最後設立“總攻隊”,還有做“一村一品”全部進村。事實上所有的有機廢棄物都來自土地,理應都回到土地,這是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核心理念。(記者張永黎周曉華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