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休息,打开票务软件,挑选一部可以和家人分享电影,似乎已经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普遍操作。
在这些可供选择的电影中,9.9元、19.9元的票价琳琅满目,那么选择一部既实惠又喜欢的影片再好不过了。
但是,最近多方途径得知,电影局即将下达“新规”。从10月1日起,有关部门将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
如此,意味着9.9元、19.9元的票价将会消失。
2014~2018,
四年“票补”画上句号
票补,意为片方和票务平台共同承担一部分票价,让利于普通观众,以期取得票房和观影人次上涨、口碑相传的效果,进而撬动市场,赢得更大的票房数字。
而这个产物,其实在好莱坞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它生于2014年,当时也是猫眼、格瓦拉等头部平台快速崛起的时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争夺用户数量,“线上”票补成功促进了用户下载、注册、购票一系列行为。
(数据表格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当初,“线上”票补的流行使大量观众涌进低价票的市场,并带动影片预售票房大幅上升。如《心花路放》就是中国首部预售过亿的电影,互联网入场让许多传统电影公司看到希望。
到2015年时,线上“票补”疯狂扩张。《天将雄狮》《小时代4》等影片的“票补”金额都有所上涨,片方看到“票补”能够带来的利益链,电商平台和片方之间的利益对赌也越发复杂。
那年,中国电影票房为440亿元,其中有30亿到50亿元的比例是来自票补。票房确实对拉高票房起到重要作用,但其中虚高泡沫也有不少。同时,电商票务平台火热繁荣,抛弃线下选择线上购票的观众越来越多。
自古就有物极必反的道理,2016年粗放型的“票补”果然有所缩减,这个时候,口口相传的“口碑”作用、电影KOL的评析占据一席之地。简而言之,即便前期“票补”得很厉害,如果内容不行还是会大跳水。
随后到了2017年,电商平台烧钱补贴得过于厉害,只有淘票票在亏损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强化补贴攻势以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
而“票补”的主力军继续往上游推动,电影片方在宣发影片、扩大市场、吸引人群的道路坚持不懈。
有数据表明,去年
票务平台投入的“票补”大概不到8亿,但片方投入“票补”超过12亿。春节档、国庆档、贺岁档等重要假期,我们可以看到9.9、8.8、6.6元等超低价电影,怪诞得甚至超出想象,就有观众晒出淘票票上的购票记录,“5块8的《空天猎》,空调房睡一觉都回本了……”
疯狂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需要停下来冷静。今年“票补”迎来终结,其实早在春节档前就有预示。
当时的“限补令”,要求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春节档期间,各大片方将联手限制票补——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在补贴的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部影片不得超过50万张。
稍加限制,缓和“票补”过头带来的市场不公平竞争,让排片率回归到良性竞争的起跑线上,也给小成本影片、文艺影片吸一口气的机会。
直到如今,“票补”时代终于即将迎来终结。
“票补”没了,
到底是一件好事坏事?
新规之下,票务平台仿佛面临着被“围剿”的压力。
今年4月,淘票票总裁李捷曾表示,“票补绝对不能成为电影竞争地唯一武器,但在短期内没有办法消失,我们不赞成马上取消票补”。但仅仅半年过去,这件事就成真了。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没办法买到低价票是最担心的问题,想看的电影票价过高,有可能导致那些冲着低价票去电影院的人直接放弃。
有网友表示,“可能看的不会那么频繁了,有些不去电影院也一样能看的就不去了。”也有学生党说,“以后可以少一个约会项目了。”
减少观看电影的人次,是“新规”之后最直接的反应。但线上没了“票补”,并不代表着线下不会有优惠活动。
比如,影院推出会员卡折扣活动、电影票+小食优惠价,“价格战”依然会在各大影院间线下进行。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驱除“票补”这个怪胎性质的行为,对于整个电影行业都会起到净化作用。
以往“票补”所引发的恶意竞争、幽灵场、假票房,甚至影院会有“吃票补”的行为,都会有所遏制。电商票务平台、片方宣传方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将会促进行业回归良性的状态。
而大量票补作用下,影响影片排片率,进而操纵前期票房的情况也会有所改善,让电影回归“内容为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让小成本、文艺类型的电影也争取到发光发亮的时间,这种内容硬杠硬的形势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这四年间,想要带领票务平台走进大众视野的“票补”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接下来就是把票房交还给市场的时候了。
閱讀更多 影視熱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