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編者按:從7月起,《民生週刊》雜誌推出系列文章,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生工作重要論述體會。今天推出第五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他強調,我們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環境是重大政治問題、重大社會民生問題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親力親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還為生態文明建設設計了時間表、路線圖,到2035年生態環境要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全面提升。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生態文明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從歷史經驗教訓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一些文明的衰落湮滅,都與生態環境惡化、人類無法生存繁衍有直接關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5000多年,與中華文明孕育的豐富生態文化理念與實踐,有著莫大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他說:“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汙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想一想,在現有基礎上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總量增加一倍,產能繼續過剩,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態環境?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所以,我們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僅僅作為經濟問題。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在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確保黨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經過改革開放40年快速發展,我國經濟體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下一步健康發展的短板。各類環境汙染成了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隨著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等等要求也越來越高,老百姓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環境問題成了最迫切的民生問題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底線。”“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生態環境是每個人都離不開,也沒有任何產品可以替代的公共產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鉅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生活工作在生態良好的環境中,讓子孫後代在我們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發展問題上的重大理論創新,生動形象地闡述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理論與思想指引,不僅有重大理論價值,而且有生動的實踐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不斷深入人心,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浙江安吉縣餘村,過去“採石為生”,部分人靠“石頭經濟”發了財,但大部分人卻很窮,生態環境遭受巨大破壞。在“兩山”思想指引下,他們轉身發展生態經濟,實現了生產可持續、生活富裕、生態文明,成為東部發達地區生態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河南新縣地處江淮水系上游,是有名的將軍縣和國定貧困縣,他們結合當地實際貫徹“兩山”思想,“事山如父、事水如母、事樹如子”,把大自然當親人呵護,吃“生態環保”飯脫了貧。貴州荔波縣地處黔桂交界的深度貧困山區,聚居著18萬布水苗瑤等少數民族群眾。過去交通不便,這裡的生態美景和少數民族風情,藏在深山無人知,現在,交通改善,高速公路、支線幹線飛機開通,高鐵也在建設中。交通暢通,深山的自然人文風景一下子驚豔了世人。他們依託美好生態、挖掘獨特民俗文化,打生態牌,一心一意搞“全域旅遊”,今年上半年,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出現“井噴”之勢。

今天,綠水青山已經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自然平臺和前提條件,成了金錢不能替代的剛需。習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許多生態資源豐富但卻相對貧困的地方,在交通條件改善之後,通過對各生產要素的創新性改革,盤活了生態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中保護了生產力,在改善生態環境中發展了生產力。讓“美麗的貧困”變現為“美麗的富裕”,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說,經濟發展不能對資源和環境搞竭澤而漁,生態保護也不能捨棄經濟發展,緣木求魚。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才能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跨越時代的偉大工程,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唯有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才能不負時代使命,不負歷史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