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土耳其的冰與火之歌(中)

有信仰,並非無所不能

美國媒體盤點世界歷史上十大超級帝國。評價標準中“帝國”必須滿足如下三個條件:

1. 領土廣大;

2. 由多種族多民族構成;

3. 區域內最高政權。

其中,所謂的“帝國”必須被一位皇帝或國王統治過,如美國和蘇聯這樣的現代帝國將被排除在外。

排名第十的是奧斯曼帝國(第一名是羅馬帝國),其徹底滅亡拜佔廷後建立的帝國,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它也是歷史上惟一一個本土與周邊異族長期相連的大帝國,雖然地跨亞歐非三洲,但各個區域都與亞細亞半島連在一起,曾經長期霸佔大半個地中海,以“第三羅馬”自居。

奧斯曼帝國經過200多年的擴展和輝煌,開始走向帝國下坡。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與其崛起一樣,沒落直至最終崩潰也用了200多年的時間。

奧斯曼帝國疆域1683年達到最大,而喪失疆土也從這一年開始。1683年,奧斯曼帝國進攻維也納戰敗。1699年,奧斯曼帝國與荷蘭、俄國、奧地利、威尼斯、波蘭簽訂《卡洛維茨條約》,放棄了對匈牙利的控制。標誌著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開始了帝國的各種狗血征程。

土耳其的冰與火之歌(中)

《資治通鑑》:“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讓我們分析盛極一時的世界十大帝國之一為什麼會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導致帝國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三:

1. 國內政治體制的崩潰;

2. 保守的宗教信仰阻礙現代化進程;

3. 國家管理機制無法適應廣闊的疆域。

國內政治體制的崩潰

最先出問題的是蘇丹的近衛軍——耶裡切尼軍團。類似中國歷史上漢武帝之前御林軍,明朝時叫錦衣衛。蘇丹建立這個軍團的初衷是保衛自己的安全,軍團士兵只對蘇丹負責。蘇丹為了保證軍團對自己的忠誠,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這樣的特殊地位使得耶裡切尼軍團在更換王位的時候甚至可以決定誰是繼承人。他們會要求高額回報以兌換對於某位繼承人奪嫡。後來,軍團甚至以暴力推翻了當權蘇丹的統治。軍團還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向市場上的商戶收“保護費”,腐敗隨處可見,嚴重地擾亂市場經濟。

奧斯曼帝國內部出現了與中國古代一樣的政治格局(類似呂氏專權)——後宮干政。艾哈邁德一世是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的最後一位蘇丹。去世後,奧斯曼帝國進入了一段女性掌權的時期,母憑子貴的蘇丹皇太后會在兒子繼位後,謀劃處死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這些野心勃勃的女人勾結宦官和大維齊爾(帝國宰相)干政,操縱蘇丹。情形同呂雉、東漢竇太后、北宋高太后等等如出一轍。

自1617年艾哈邁德一世去世至1648年穆罕默德四世繼位的這段時期是奧斯曼帝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短短的30年時間裡,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換了又換,從穆斯塔法一世到奧斯曼二世,再回到穆斯塔法一世,緊接著是穆拉特四世,然後是易卜拉欣一世,最後到穆罕默德四世,蘇丹的頻繁變動動搖了帝國的根基。一朝天子一朝臣,政治和經濟制度根本無法落實。

保守的宗教信仰阻礙近代化進程

土耳其的冰與火之歌(中)

研究中國近代史的知名專家,蔣廷黻(1896—1965) 1938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大綱》,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分量卻極重,是這個領域的“開山之作”。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這是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文明、追求富強的進步過程。這些事件的本質都是在中國遇到生存危機時,所進行的各種探索。從救亡、啟蒙、翻身、近代化的探索中,蔣廷黻認為,“近代化”是幫助中國走出危機的最優先級方案。

奧斯曼帝國落後的原因在於未完成近代化,並且保守的宗教制度,嚴重限制了“近代化”改革。

奧斯曼土耳其人擁有深厚的伊斯蘭傳統。奧斯曼帝國曆任蘇丹都是伊斯蘭教的忠實信奉者,蘇萊曼一世甚至將自己視為伊斯蘭教的聖戰者。伊斯蘭教法也一直是奧斯曼帝國進行統治的依據。在奧斯曼帝國的早期,伊斯蘭教對於帝國的統治做出過積極的貢獻。在奧斯曼帝國佔領的巴爾幹半島曾經盛行一種基督教異端,觀點與《古蘭經》大同小異,認為耶穌只是一位先知,這使得奧斯曼帝國在當地的統治沒有遭遇太大的抵抗,甚至出現了大批基督徒轉信伊斯蘭教的現象。

然而,在帝國後期。伊斯蘭教阻礙了奧斯曼帝國進入現代世界的絆腳石的角色。18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曾在宗教界的壓力下關停了數學和機械學校,宗教保守主義人士認為這些技術的發展源於人們對於安拉秘密的窺探,而這樣做會被安拉懲罰。1774年慘敗俄國使奧斯曼帝國內部產生了要求改革的嚴重呼聲,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意識到奧斯曼帝國首先需要向西方學習,建立一支新型軍隊,但是國內的宗教保守主義者卻一直在試圖阻撓,他們厭惡來到奧斯曼帝國幫助進行軍隊改革的西方人,認為這些信奉基督教的人來到土耳其的目的並不單純,即便那些皈依伊斯蘭教的西方專家也被奧斯曼帝國的宗教保守主義者視為機會分子。這種想法也使奧斯曼帝國錯過了改變落後境地的好機會。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例子是伊斯蘭教教法禁止收取利息,嚴禁放高利貸,而這同樣使以投機為主要獲利方式的資本主義無法在奧斯曼帝國獲得生長的土壤。

廣闊太疆域,國家管理跟不上

元朝疆域過大,為了管理龐大的國家實行了創新的“行省制度”。雖能有效管理各個地區,但是相對的皇帝的中央集權少了,朝廷無法直接明瞭的知道各區域的狀況,叛亂和自立為小朝廷的情況會比較多。

從地圖上看,奧斯曼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廣闊領土並非連成一片,而是被黑海、紅海、地中海等幾片水域割裂開來。面對如此廣闊的疆域,除了中心地區布爾薩省之外,奧斯曼帝國在其他地區的領地主要由當地的族長統治,帝國政府根本不可能在當地實施有效的管理,一些地方只是純粹的軍事佔領,政治文化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地處歐洲的巴爾幹地區的領地,本身就位於另一個文明圈,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治理結構,為日後的紛爭埋下了隱患。距離中心地區較遠的本國屬地,尤其是巴爾幹半島的藩屬國不安分,總想尋求獨立。而資本主義在歐洲國家的發展,使其對外擴張的需求日益膨脹,奧斯曼變成走向衰弱的肥肉,這些國家一門心思想要侵吞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擴大自己的利益。

1、奧斯曼帝國與俄國開戰

土耳其的冰與火之歌(中)

《1788年12月17日奧恰基夫的勝利》,描繪第五次俄土戰爭中俄軍攻陷奧恰基夫要塞

這對宿敵前前後後打了十幾場仗,主要的爭奪點是黑海地區的權益。18世紀中葉,在葉卡傑琳娜女皇的主持下,俄國迅速崛起,但奧斯曼帝國沒有及時意識到這種情況,直到俄國吞併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克里米亞,並把手伸向了黑海之時,蘇丹穆斯塔法三世才意識到俄國的不軌之心,並與之發生激戰,這一戰便是6年。這場戰爭以1774年簽訂的《庫楚克開納吉條約》告終,俄國打通了黑海出海口,而此前的黑海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湖,奧斯曼帝國會對經由黑海的貿易活動收取大量稅收。

2、奧斯曼帝國與拿破崙在埃及開戰

土耳其的冰與火之歌(中)

1798年7月,拿破崙率領法國遠征軍進攻埃及

1789年,年輕的拿破崙率軍入侵奧斯曼帝國在非洲的固有領地——埃及,開啟了“東方問題”。東方問題是指近代歐洲列強為爭奪奧斯曼帝國及其屬國的領土和權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國際問題。自拿破崙入侵埃及開始,歐洲各國開始從垂涎奧斯曼帝國的領地逐漸發展到採取實際措施,或是直接與奧斯曼帝國爭奪土地,或是鼓動奧斯曼帝國的領地獨立。當時奧斯曼帝國任命的埃及總督是穆罕默德·阿里,他在埃及建立了專業化的海軍和陸軍,吸引外國商人到埃及發展工業,可以說,那段時間,埃及是奧斯曼帝國最有生命力的部分。1831年,埃及在法國的支持下入侵奧斯曼帝國的安納托利亞地區,但在俄國的干預下,阿里被迫撤軍。1839年,阿里率領軍隊捲土重來,並在尼濟普戰役中獲勝,奧斯曼帝國被迫承認默罕默德·阿里為埃及的世襲長官,埃及由此獲得了事實上的獨立。

3、希臘地區爆發起義

1821年,在俄國的支持下,希臘地區爆發起義。希臘自1460年就處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亡國之恨一直埋藏在希臘民族主義者的心中。經過11年的反覆,迫於英法俄三國的干涉,奧斯曼帝國終於在1832年接受了一個由德國人擔任國王的希臘王國。

4、克里米亞戰爭爆發

1853年,東方問題的一個高潮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戰爭的導火索是聖地耶路撒冷之爭。當時,耶路撒冷是奧斯曼帝國在巴勒斯坦的一塊屬地,東正教和天主教都在爭奪這裡的管轄權。而其背後的俄法兩國也在暗暗較勁,信奉天主教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首先挑起了事端,要求奧斯曼帝國蘇丹賦予其保護聖地的權利,為此,支持東正教的俄國非常憤怒,也對奧斯曼帝國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奧斯曼帝國拒絕了俄國的要求,隨後兩國陷入戰爭,之後英法兩國為了維護自己在地中海地區的利益,避免俄國南下,共同對俄宣戰。經過殘酷的現代化戰爭,俄國於1856年戰敗。

戰火不斷,拖垮了奧斯曼帝國的財政。1875年,奧斯曼帝國財政破產,由於無力償還英法兩國的債務,奧斯曼與一直以來的“盟友”關係惡化,開始尋求新的結盟夥伴,而這個夥伴就是當時勢力不斷擴張的德國。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政變,希望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國家,曾邀請德國派遣軍事代表團協助奧斯曼帝國改革軍隊。

1912年,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地民族主義興起,巴爾幹半島諸國開始對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奧斯曼帝國戰敗,喪失了除埃迪爾內之外的全部巴爾幹半島上的領地。

5、錯得離譜的戰略同盟

一戰爆發後,鑑於同德國的同盟關係,奧斯曼帝國選擇與德國站在一起。然而戰爭的結果證明奧斯曼帝國的選擇不僅錯得離譜,還加速了自己的滅亡進程。勝利的協約國希望瓜分奧斯曼帝國,這個情景與歐洲列強瓜分近代中國極其相似,英法意三國各自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希臘人也在英國人的支持下侵佔了土耳其的部分領土。至此,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歐洲國家終於找到了名正言順的理由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遺產,延續了近600年的大帝國就這樣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走向了崩潰。

奧斯曼帝國國內政治體制的運轉失靈損壞了帝國根基,而國內的宗教保守主義又使奧斯曼帝國錯過了走進現代世界的好時機,過於寬廣的疆域更是使帝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奧斯曼帝國在1699年之後陷入了衰落,直到一戰之後徹底崩潰。

中國清朝的近代史何嘗不是一部被列強瓜分的血淚史。

回到《中國近代史大綱》,蔣廷黻認為:近百年來,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近代化問題,近代化程度決定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十九世紀中期,中國的國門被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失去了優越地位,而且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面臨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中國能不能近代化?蔣廷黻認為,近代化主要是科學化和機械化,還包括民族主義。近代化的早晚快慢以及實行的程度是決定近代國家命脈的重要因素。從日本、俄國和土耳其的例子,可以看出,近代化史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近代化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一個國家要實行近代化,前提條件是國家要統一,政權要集中。

回到今天,統一主權的現代化進程,才能唯一決定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

明天講述最後一節,一戰後,土耳其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