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清朝沒有像奧斯曼土耳其一樣被西方列強肢解掉?

EvaLongoria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複雜,但大體也就這幾個。

第一,奧斯曼帝國的位置太差,就在列強眼皮底下。

相比遠在 遠東的中國,奧斯曼帝國是歐洲列強的傳統鄰居。

當年技術不發達,鴉片戰爭時期的郵件和信件都必須通過快船運輸。

從倫敦發一份快信到廣州的英國領事館,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那麼,派兵和運輸糧草自然就更難,所以武力進攻中國並不容易。

但土耳其則不同,它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歐洲土地包括東歐和高加索地區,和列強緊靠在一起。北非的土地也不過和列強隔一個地中海。而地中海在列強嚴重,壓根就不算海。

所以,奧斯曼帝國自然首先遭殃。

第二,奧斯曼帝國的內部結構過於複雜。

比如征服歐洲的東歐,奧斯曼帝國並不是僅僅使用的彎刀,還有古蘭經。

但並不是說,所有東歐民族,比如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願意接受宗教和土耳其的傳統,仍然保留著很多基督徒。

他們大體只是臣服於土耳其而已,實際上持續不斷的發動反土耳其的各種戰爭和暴動。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拼湊在一起的所謂帝國,實際上貌合神離,尤其還存在嚴重的宗教和民族問題。

比如埃及人,在穆罕默德.阿里領導下,直接脫離土耳其窩裡反,差點取代土耳其的地位。

一旦列強入侵,這種帝國就極端容易瓦解。

而大清則要好得多,畢竟主體民族都是漢族,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想要分裂他們並不容易。

第三,奧斯曼帝國是塊大肥肉,人人都想咬一口。

可以看到,奧斯曼帝國的很多地盤,不僅僅非常富饒,還有重要軍事政治意義。

比如土耳其麾下東歐的豐富資源,高加索和北非重要戰略意義,以及中東石油資源和同樣的軍事意義。

土耳其控制著這麼多的領土,就像一塊大肥肉。

關鍵的是,腐朽的土耳其蘇丹無力控制國家大局,那麼自然人人都想咬一口。

土耳其歷史上,同俄、英、法、意、奧匈、西班牙等幾乎所有歐洲列強交戰過。

敵人實在太多,土耳其苦於招架。

於是,經過長達幾百年的戰爭,最終土耳其幾乎瓦解。

本來土耳其的地盤極大,東到中東的伊拉克、沙特,西到歐洲的南斯拉夫、北非的摩洛哥,北到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南到亞丁灣,堪稱世界數一數二的超級帝國,超過700萬平方公里。

到了一戰結束後,土耳其僅剩本土70多萬平方公里,差點就要亡國。

相比起來,中國領土雖也比較富饒,好在距離列強太遠。

真正有資格入侵全面入侵中國的,只是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日本。

其餘英國、法國、美國之流,尚不足以對中國發動長期的征服戰爭。

即便到了一戰時期,從歐洲或者美國運輸一支部隊趕赴中國長期作戰,也是非常困難的,基本的糧食和彈藥補給往往只能堅持幾個月。

第四,滿清其實也被肢解了

外蒙古丟了,遠東外興安嶺丟了。

本來屬於藩屬國的朝鮮、琉球都沒了,名義上的藩屬國越南和緬北領土也沒了。

西藏差點沒了,好在英國和俄國毛子內訌,搞了個《英俄條約》規定保持西藏領土完整,英俄雙方不能吞併西藏。

新疆也差不多,滿清勢力全部瓦解了,靠64歲的左宗棠拼了老命,千辛萬苦,九死一生,這才奪回來。

最後臺灣也沒了,東北淪為半殖民地,靠抗戰用幾百萬軍人的死傷才收回來。


薩沙


首先,主體民族比例太低。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土耳其族佔據的領土面積很小,主體民族人口數量太少。一戰後,民族主義興起,各個民族不再因為同一種宗教、同一個皇帝而組成一個國家,開始以民族為標準建立一個國家,這樣就很難維持統一。


第二,遇到英俄這兩個大BUG國家。

英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必須要佔領埃及蘇伊士運河,不然英國到印度殖民地、東南亞殖民地的交通就會被切斷,得繞道好望角,所以英國就一定要拿下埃及,埃及丟了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北非的領土也就丟了。

俄國對領土就更厲害了!看地圖,奧斯曼曾經打到了維也納,差點就佔領了維也納,但奧斯曼失敗了,因為歐洲的火器技術已經開始超過奧斯曼。俄國為了找出海口和奧斯曼打了幾百年,黑海北邊的領土全被俄國佔領,南歐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地區,因為是斯拉夫民族,俄國以斯拉夫民族保護者自居,逼迫奧斯曼讓南歐國家獨立了。

也因此,奧斯曼恨透了俄國,一戰時,奧斯曼站在了德國一邊,因為德國打俄國,奧斯曼也要打俄國搶回領土,結果德國戰敗了,這下好了,協約國一商量,讓希臘獨立了,如果不是因為有凱末爾的上臺打敗了英法軍隊,土耳其現在領土面積會更小。


租房派租房


這和兩國面臨的截然不同的內外環境有直接關係!

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化進程在慘敗中拉開了序幕。此時的清王朝再也不復往日榮光,在列強的打擊下一敗再敗,這激起了列強的垂涎,隨即引發了更加深重的災難。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紀之交,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萬分危急狀況,如無意外,進入20世紀,中國將再也不是領土上的大國。

與此同時,在西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在痛苦掙扎,這個曾經無比強大的國家此時領土正被列強逐漸蠶食殆盡。此時的奧斯曼帝國,被西方稱為“西亞病夫”,和清朝的“東亞病夫”遙相呼應。

1914年一戰爆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一戰戰敗後,土耳其被徹底肢解,只剩下不到百萬平方的國土。

相比而言,清朝是幸運的,如今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清朝的不朽功勳!

為何相似遭遇的兩國會有南轅北轍的結局?

1、清朝更愛好“和平”,割地求和成常態;而政教合一的土耳其好戰,常年戰爭導致國力不支!

鴉片戰爭開始,割地賠款成為清朝外交的主旋律。鑑於逢戰必敗,清朝已經習慣了用割地賠款求和平安穩了。

窩囊至極!為何不打?拼一下即使打不過也雖敗猶榮嘛!

今天的我們看到這段歷史無不對晚清咬牙切齒,因為它丟失的土地,差不多等於整個西歐!

這是無法原諒的行為!但是國家貧弱,哪裡還有其他路可走?清朝每割一次地,客觀上就遲緩列強幾年的腳步,特別是沙俄這個鄰國加服地魔。這種割肉自保的方式讓很多衝突最終以一個相對小烈度的形式過渡,讓我們熬到了民族復興的那一天!

反觀土耳其,這樣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常見的外交形式就是開戰,在歐洲和西歐國家開戰,在黑海和沙俄纏鬥300年,這讓土耳其元氣大傷,土耳其所遭受的戰爭拖累早已透支了整個帝國,崩塌只是時間問題,一戰就是最好的導火索。

割地是恥辱的,特別是奕山等被沙俄一嚇唬就拱手送出百萬土地!但是,這客觀上減緩了清朝的崩潰,加上清朝本身前期擴張的領土就比土耳其大很多,所以清朝能最終保持一個相對完整的狀態!

2、列強需要一個大體量的中國遏制日俄,土耳其正相反,肢解土耳其相當於搬走了絆腳石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最終是被美國攪黃的,美國愛上了玩平衡的遊戲,所以在中國土地上誰也別想一家獨大,於是中國避免了被徹底肢解。

此時的沙俄,正在上演著滅亡前的最後瘋狂,這頭北極熊從新疆到山海關畫出一條線,將以北地區作為勢力範圍,如若成真,今日中國北界將止步于山海關。沙俄的咄咄逼人引起了其他列強的不爽,於是列強開始遏制,默許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將沙俄勢力逐出東北。

但美國和西歐列強也不想日本在中國過分強大,作為海洋國家,日本的海軍很強,在後來的二戰中給美國帶來巨大傷亡,所以必須遏制!所以在日本週邊扶植一個遏制日本的勢力是符合美國及其他西方列強利益的,因此需要保留一個大體量的中國,中國最終得以基本保全。

反觀土耳其,自從土耳其崛起,這個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國家就成為西歐國家東去的巨大障礙,不得已的海路拓展最終促成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所以土耳其始終是絆腳石的角色。此時的土耳其已經失去了遏制沙俄南下的能力,所以肢解是最好的選擇。一戰是土耳其給西歐列強造成的最後一次威脅,也是肢解它最好的機會。

由於一戰中不同的站隊,戰敗的土耳其最終遭到了英法等列強猛烈的報復,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也不復存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19世紀中期之後,清帝國的確面臨著巨大的領土壓力。這包括:西南方向的法國,ZANG區之外的英國,新JIANG之外和東北地區的俄國,臺灣等外島方向的日本。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四個字:瓜分豆剖。局勢確實非常危險,整個清帝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

在丟失了大量領土之後,清帝國卻基本保留了主要的邊境格局,並將這種格局傳給了民國。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從清帝國內部來看,清帝國的內部軍事實力始終具有相對優勢。經歷了天平太國之後的清國軍隊實力有了本質提高,所以,在面對邊疆地區的叛亂者時,仍然有軍事實力去平叛,即使這些叛亂者背後都有外國勢力。

典型的就是左宗棠平叛阿古柏的“浩罕國”。

這與奧斯曼帝國那些早就自治了許多年的地方實力派很不同,比如埃及的帕夏,對內仍然只是帝國的臣子,但在埃及他早就自稱王了。奧斯曼帝國無法消滅他。

二是席捲全球的民族主義思潮進入中國還不久,所以在當時的漢族群體中國頗為流行,卻並沒有強烈波及其他邊疆民族。這一點可以說中國是“幸運”的,因為清帝國恰恰是一個少數民族皇室所統治,而廣大漢族是被統治者的國家。

熟悉“新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帝國是一個“二元帝國”,一半是定都北京,主要面向前明故地所統治,頭銜是皇帝;一半是以承德為中心,主要面向滿蒙藏疆等地所統治,頭銜是汗,還兼有宗教頭銜。這兩個層次彼此有交涉關聯,但不能等同。往極端了說,考慮到清帝國皇室的聯姻和宗教情況,清帝國是一個以滿為最高階層,聯合蒙(聯姻)、藏(黃教)共同統治漢人等其他民族的帝國。

在這種帝國結構下,民族主義的影響是占人口多數的漢族不斷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這種民族主義不僅沒有促成了帝國的肢解瓜分,反而在辛亥之後,漢族還要繼續維持周邊疆域的完整。這是非常弔詭的事情。

三是從外部看,清帝國“幸運”的遇到了美國。奧斯曼帝國位於中東,早在16世紀就和法國國王簽訂了協議,在奧斯曼最強大的時候,就曾賜給歐洲一些國家在奧斯曼帝國的治外法權。所以,奧斯曼與歐洲列強捱得太近,英法德奧俄國已經嵌入到奧斯曼的政治經濟社會程度太深,等美國想要參與中東事務的時候,發現已經沒有了自己的位置。

而清帝國,恰恰遇到了美國。美國一方面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對清帝國的行動,但美國作為新世界,與歐洲的舊世界的理念不同,美國主張自由貿易,所以希望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在華取勝。所以,美國反對任何一個國家參與對清帝國的霸佔、肢解,而是主張保持帝國的基本完整,從而更好的和美國做生意,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門戶開放。在美國的推動下,其他列強沒有過於強烈的慾望來肢解清帝國。其中割佔領土最多的是俄國,但俄國割佔的領土與肢解還有距離。其實真正想肢解中國的是後來的日本。


danyboy


清朝與奧斯曼土耳其根本就不是一類國家,情況完全不同。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中國有一個龐大的主體民族存在。無論血緣、文化上的認同這是奧斯曼帝國無法比的。無論你承認不承認,主體民族的存在就是一個國家穩定的最重要基石,如果一個國家存在兩個以上大型民族,就算不分裂也會矛盾重重。如果有外部勢力助推,那肢解是瞬間就能完成的。奧斯曼土耳其就是這麼個原因,帝國內部五花八門。

奧斯曼帝國僅僅只是政治軍事帝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甚至源流上的關係都不大。一旦政治軍事式微,分崩離析是必然的。

西方列強不是不想肢解中國,而是做不到。一是,主體民族很龐大,主觀上沒有分離的願望。拿少數民族裡的極端勢力做文章,其實今天都在做手腳。西方是一個進攻型文化,給別人使跘、製造矛盾是他們的一貫作風。但反過來,你若對印第安人問題指指點點,他們會跳得很高的。高曉松講印第安故事那件事不就證明過了。

主體民族存在的重要性有時是被忽視的,比如開疆拓土。光打下來,控制住並沒有多少用。最關鍵的是移民。因為認同感很重要,所以我才說,雲南納入版圖是從明朝開始,因為明朝才大規模移入主體民族。滿清時代最關鍵的是走西口、闖關東,還有下南洋。主體民族是一個國家的穩定劑。當然,人都是一個腦袋兩隻手,並不是主體民族多特殊。但是認同感是關鍵。我們今天需要重新認識我們的五十六個民族,因為原本就是一體的,只是歷史中走散了而已。比如藏族的鍋莊和苗族的牯藏就是一個文化,漢族的咱、本人這些說法也是,就是顓頊(壯婿)的一種,姑壯。與壯族是一個意思。就連泰國人都可以確定為商代人,屬於楚人。可想而知,建立一個共同的認同感不僅有現實需要,還有祖先源流的背景聯繫。否則你不認同我,我不認同你,有一天,漢族人口真的下降了,會不會被外人攛掇著就分裂了呢?外人當然希望你分裂成無數的小塊。中國今天稍有點起色,你看看他們又是貿易戰,又是製造南海問題,又是要星球大戰。未來還會跳多高,真不好說。


國病


奧斯曼土耳其曾經的輝煌也很耀眼,持續了600多年,陪伴了明朝的崛起與滅亡,也陪伴清朝走完了最後的生命歷程。

面對近代工業革命浪潮時,同樣跟不上時代的兩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和清朝,最後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奧斯曼被列強肢解為40多個國家,清朝則基本保存了疆域。原因何在,爾朱少帥為您道來:

【一、地理位置很重要,地緣政治環境的不同,使得列強對清朝和奧斯曼有不同的訴求。】

國家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就比如日本,面積不大、四面環海、遠離強國。歷史上只有他外出打劫,沒有別人打劫他的機會。美國的位置也絕佳,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打成一鍋粥了,美國政客們還可以慢悠悠討論,咱們要加入哪一邊,才能撈更多的好處呢?

【清朝】咱們老祖宗挑選建立國家地方,地理位置也相當不錯哦。兩面大海,一面大山、一面草原。面積夠大,資源豐富,天敵也不多。這位置,有了發展為大國的充分條件。雄起時,向四方宣揚國威;衰弱時,也可以自保一時。


即使在清朝最衰敗的時候,沒有真正有能耐全面侵佔清朝的國家。那時日本剛剛崛起,有心無力,佔據朝鮮和東北就夠消化好長時間了。俄國陸地距離實在是有點遙遠,只能看著地圖流口水,派遣少量軍隊,蠶食居民不多的苦寒邊疆,已經是極致了。

再看歐美其他列強,千里迢迢跨海而來,短時間打幾個勝仗,訛詐一番還行。想要侵吞清朝,他們還不敢想。

【奧斯曼土耳其】在歐、亞、非三洲交界處的奧斯曼,有著北非、地中海、黑海、巴爾幹半島、波斯灣這麼多世界級的戰略位置,太遭人羨慕嫉妒恨——“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關鍵是,這邊歐洲列強們扎堆存在,按咱們古人的話就是“四戰之地”。

要說列強在清朝存在『重要利益』,那麼列強在奧斯曼就是存在著『核心利益』。英法德俄奧等列強針對地中海和高加索的爭奪,幾次三番大打出手。列強們對於侵略奧斯曼的重視程度遠遠大於對清朝的。主要列強對奧斯曼有著強烈的領土渴望,而對清朝更多的是獲取經濟利益。

【二、清朝有著一脈相承的穩定的主體民族,有著幾千年的相同的文化認同】

【清朝】中華民族以漢族主體、多民族和諧共存,這樣的關係已經傳承幾千年,共同的主體文化認同相當穩定。歷史上儘管分分合合,共同的思想都是大一統。即使清朝最懦弱的時候,也沒有人認為可以分裂清朝;即使推翻清朝後,也沒有發生種族報復。

【奧斯曼土耳其】從一個突厥小部落,遷徙到地中海沿岸,發展壯大成為一時間的地區霸主。一個王朝能夠存在600年的確不短,但是奧斯曼的歷史傳承也就僅僅這600年。

奧斯曼境內種族龐雜,突厥人、亞美尼亞人、波斯人、埃及人、波斯人、亞述人、希臘人都曾經是有過一時榮耀的民族,沒有一個佔絕對主導位置的主體民族。眾多民族臣服於突厥民族的統治下,離心力本來就很強。奧斯曼突厥統治者又採取了不好的民族政策,種族屠殺成為常態,各民族關係緊張。

奧斯曼境內有伊斯蘭教區和基督教區長期相互敵對,兩教本來就水火不容,成為走向分裂的隱患。

【三、奧斯曼統治者很悲催地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是失敗的一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錯誤地站錯隊,加入了同盟國,並且慘敗,成為列強帝國主義分裂和瓜分奧斯曼的藉口和導火索。雖然奧斯曼的衰亡已經註定,但是深度捲入世界大戰,加速了這個進程。

這時候,“東亞病夫”清朝已經滅亡,“西亞病夫”奧斯曼顧不上默哀他的“難兄難弟”。要說清朝的滅亡是“壽終正寢”,那麼奧斯曼土耳其的滅亡則是“五馬分屍”。


爾朱少帥


這個問題有意思。

從地理上來看,奧斯曼帝國佔據中東,其位置十分重要,鼎盛時期的奧斯曼佔據了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巴爾幹半島等地,幾乎整個黑海都是其內湖可以說幾乎。所以,不管是俄國還是歐洲國家,必然要將其肢解,哪怕他奧斯曼還頂著個西亞病夫的帽子,也要必欲除之而後快。


再者奧斯曼還有大量封建制的殘餘,一個個帕廈控制了相當多的地區,族群矛盾、教派矛盾非常明顯。而且奧斯曼是由蘇丹強行捏合而成的,可以說從他誕生那一天起,就埋下了解體的隱患。
而中國則與之相反。首先,中國地理位置來看,遠離歐洲,也非中東那樣的三大洲交匯點,自然不會引起列強的重點關注。其次,中國對於列強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列強需要的是這個市場的穩定,否則也無法獲利。第三,古典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君主專制制度最大的優點可以保證境內沒有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中央的政令可以貫徹執行;再者,古典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說穿了其內涵就是就是一個領袖(君主),一個導師(孔子),全國上下高度一致。因此,洋人在這個問題上無法在中國複製奧斯曼的那一套玩法,即便是封疆大吏與洋人合作,也無法對中國進行滲透瓦解,因此中國可以避免奧斯曼那樣的結局。所以在從這一角度來說,孔老二可謂是居功甚偉。

當然,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中國古典和近代兩個時期的分水嶺,中國自從進入近代以後,國家觀念從天下觀向主權國家轉變,中國也從一個傳統王朝變成了大清帝國(對外一般叫中華帝國,也就是Chinese Empire,比如北洋海軍就叫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ICN),翻譯成漢語就是中華帝國海軍)。所以朝廷也就變成了清政府,所以辛亥革命也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政府間的交替,清朝以《大清皇帝退位詔書》為法律保障,將帝國的主權、法統完整的移交給了民國政府,其意義不亞於光榮革命,從而也就從法理上避免了分裂之禍。
不過總體來說,辛亥革命依然是中國人送給列強,尤其是日本的一份大禮。畢竟軍閥割據,形同分裂,日本完全可以效仿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扶弱打強,讓中國繼續分裂下去。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這涉及到不少歷史問題,回答這問題之前,我想試問下:中國從古到今分裂過多少次,為什麼最後還是天下一統。


問題其實都一樣,中國自從秦始皇一統之後進行了文字和思想一統,後來雖然中間出現過很多分裂,但最後還是統一了,其實這就要歸功於始皇帝焚書坑儒進行的思想統一,讓大家心裡都有了一個共識,都認同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也有了國家的認同

所以從這時起,不管我們內部有多混亂,分裂有多嚴重。都知道天下分久必合的道理。 而反觀奧斯曼土耳其,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國內民族林立,各自為政,沒有文化,沒有國家認同感,互相攻奸,可想而知後果是什麼。

但反觀我們:無論內部多混亂,內戰打的多激烈,一旦有外敵就馬上團結禦敵,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
所以,不管當時是歐洲列強無法顧忌也罷,還是僥倖逃脫也好。其實,歸跟結底還是需要老百姓的認同,老百姓對民族的認同,老百姓對國家的認同,這樣一旦遭遇入侵,就會共同團結一起抵抗,反之如果沒有這些認同,可想而之後果如何,自然不用多說 ,本來就一盤散沙,外部的入侵其實只是加速了漰潰的速度而已,其衰敗早已註定!!


浮游上青天


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上:

英國要控制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確保自己東方的利益,控制地中海的島嶼作為自己在地中海的據點。

法國要控制敘利亞、黎巴嫩、耶路撒冷等,因為那是十字軍夢寐以求的地方,歷史上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曾經佔領過這裡,主力就是法國人。

希臘人要尋求獨立,恢復拜占庭的榮光。

俄國人和土耳其是死地,黑海沿岸、高加索地區以及巴爾幹幾乎是全方位的衝突。

所以奧斯曼土耳其對西方列強來說是有直接利益需求和領土需求的,加上歷史上奧斯曼和西歐在地中海的爭奪和衝突、伊斯蘭和基督教之間的衝突,所以很難保全自己。


在大清這裡:

對英國開始:大清遠離英國本土,人口眾多,英國控制困難,其次英國自身已經進入新的殖民模式,並不再一味追求土地和人口(維護殖民地的負擔太重)轉而追求貿易權。所以對英國來說,對大英開放貿易又不具備威脅的大清就是最好的。

對法國來說:和英國利益基本一致。

對德國來說:我雖然是新來的,但至少要追上英法的利益。

對美國來說:你們這群老牌列強都是強盜,不應該搞殖民,但是貿易特權我也要...

對俄國來說:想吃掉新疆、想吃掉蒙古、想吃掉外東北。成功了不少,最終被日本人阻擋了進一步下嘴。

對日本開始:中國是我的勢力範圍,要把你們都趕出去,但是我底氣不足,拳頭不夠硬,西方列強都反對我。只吃掉臺灣和東北,東北還不被承認,很煩。


所以首先的原因實際上大清最大的優勢是距離歐洲列強太遠,體量太大,他們無法下嘴,土耳其距離西歐就太近了。

實際上瓜分大清的狂潮是在日俄之間,他們還為此打了一仗。因為他們近!

俄國刮分了吃掉了大清約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不包含策劃獨立出去的蒙古國,想想如今中國才960萬平方公里。吃掉的也不少了

其次日本崛起後和俄國是競爭關係,清朝的外交有一定成果,那就是讓日俄打了起來,避免了被進一步刮分。

最後,一戰站隊成功,回收了列強絕大部分特權,拿回了德國的租借地。二戰讓日本侵佔的地方全吐出來了。所以最終大清丟失的領土基本只剩下沙俄侵佔掉的那些了以及被策劃獨立出去的外蒙。


茗居楓海


簡單地說,清朝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國土緊湊的中央集權國家,而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清朝內部不存在離心傾向,故不容易被被肢解,而奧斯曼帝國治下的民族,尤其是歐洲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強烈要求民族獨立,加上奧斯曼帝國靠近歐洲,此種獨立意識更容易被大國推波助瀾地利用,大國本身也要通過掠奪奧斯曼帝國擴大自己的版圖。

先從國家性質上看。雖然我們經常說清朝是帝國,其實真的不是,它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除了蒙古部落因為算是清朝的統治同盟享有一些特權和自治外,其他地方都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在中國內部,沒有分裂的因素。太平天國那麼多年,南方成為一片孤島,但是依然沒有分裂。奧斯曼帝國是一個真正的帝國,在它的統治核心小亞細亞和安納托利亞高原之外,它統治著北非,中東,東南歐,有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希臘人,韃靼人等等。這些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文明,有的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帝國。處於少數地位的土耳其人,面對如此眾多的民族,自然沒有能力去同化和實施中央集權的統治,所以,其帝國範圍內的各民族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宗教,這就為日後的獨立打下了伏筆,一旦機會成熟,加上外部勢力的煽動,帝國就雪崩式地瓦解了。

除了國家性質不同,還有一個因素也影響到了兩國的前途,那就是地理位置。清朝距離歐洲十萬八千里,想肢解,即使有心也無力。而奧斯曼帝國,本來就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強大的時候可以欺負歐洲國家,直到1683年,土耳其人還曾經包圍維也納,16~18世紀,抵抗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和東南歐的擴張始終是歐洲政治的重要議題。但是,18世紀以後,走向衰落的土耳其與崛起的歐洲狹路相逢,無論是沙皇俄國,還是奧地利,還是英國,都把奧斯曼帝國當做好吃又易吃的肥肉。它們一方面鼓勵東歐北非的民族獨立,另一方面直接犧牲奧斯曼帝國擴張自己的領土和勢力範圍。幸好沙俄與英國在黑海海峽問題上針鋒相對,奧斯曼帝國才苟延殘喘了那麼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