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繪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寶塔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紀實

繪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寶塔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紀實

美麗人居環境。

繪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寶塔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紀實

發展特色民宿。

繪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寶塔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紀實

傳統民居改造。

9月3日,群山環繞的寶塔區甘谷驛鎮羅家灣村,一株株山丹丹花迎風綻放,彷彿在歡迎遊客的到來。村民們居住的院子裡都有乾淨的廁所,部分村民家裡還有衛浴間;村委會旁,休閒廣場、便民服務室、紅白理事中心、幸福互助院等便民服務場所一應俱全;村上的汙水通過管網集中收集,由村級汙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村上還實現了Wi-Fi全覆蓋,村民可隨時通過互聯網學習致富新技術……昔日塵土飛揚、滿目荒涼的羅家灣村,如今變成了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好地方。

羅家灣村的變化只是寶塔區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縮影。到過寶塔的人都覺得,在這裡的任何一個村莊,人們都那樣怡然自樂。

延安市委常委、寶塔區委書記劉景堂說:“近年來,寶塔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場硬仗,以全面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美麗鄉村為目標,努力建設具有陝北特色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為寶塔區追趕超越注入強大動力。”

宜居:讓“面子”“裡子”都乾淨

半年前,羅家灣村王慶峰家安裝了無水馬桶,房子周圍沒了異味,居住環境變得乾淨整潔。

“住在這山溝溝裡,沒想到會跟城裡人一樣,用上這現代化廁所!”王慶峰高興地說。

“小廁所,大民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就是為了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無水馬桶能自動抽走臭氣,還能把排洩物無害化處理成莊稼用的肥料,這給引水不便的農村住戶解決了大問題。”寶塔區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局長劉大慶說,“寶塔區通過改村民旱廁、改汙水收集、改破舊房屋、改鄉村陋習、提升基礎建設‘四改一提’工程,讓農村人居環境‘面子’‘裡子’都變乾淨了。”

據介紹,以羅家灣村為試點,寶塔區引進專業汙水處理公司,推進“農村改廁”工程,建成汙水處理站,實現農村汙水無害化處理。並制定出臺了《寶塔區農村衛生改廁導則》,明確規定,旅遊鄉村要修建1—2座水廁,人口較多的村莊修建1—2座公廁,公路沿線的村莊配置雙甕漏斗式廁所,偏遠村莊戶廁全部入院、糞坑密閉。目前,寶塔區新建公共衛生廁所277座、改廁6060戶。

9月3日,在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村民尹治軍家乾淨整潔的小院裡,有一排四孔窯洞,有秋千架、石桌與石凳、石頭打造的魚缸,旱廁改成了水廁。

“環境越來越好了,生產生活都非常方便。”尹治軍笑著說,“村裡還採取‘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辦法,對全村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配備了228個垃圾分類處理收集箱,設置了15個村級收集點,成立保潔隊伍,用保潔車清運垃圾到填埋場處理。村上還設有‘垃圾兌換超市’,村民可以用垃圾兌換生活用品。這樣一來,帶動了村民撿拾垃圾、美化環境的積極性。”

目前,康坪村已建成1座200立方米汙水集中收集處理站,採取微機全自動化控制處理系統,汙水不出村就可以全部處理。康坪村還將全村114座旱廁改造為水廁,實施了天然氣入戶工程,讓村民與城市居民一樣,過上了現代文明的新生活。

在寶塔區,所有村莊都和康坪村一樣,將環境衛生整治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首要任務,全面開展農村垃圾處理、汙水處理、廁所改造,建設清潔家園。“垃圾兌換銀行”在這裡實現全覆蓋。寶塔區為每一戶村民配備分類垃圾桶,並懸掛垃圾分類指示牌,建立了生活垃圾長效保潔機制。“撿垃圾、存積分、兌獎品”增強了村民的環保意識,既節約了環衛保潔成本,又進一步提升了環衛保潔能力,讓寶塔區農村人居環境面目一新。2017年,全區創建清潔鄉村100%,曾經“髒亂差”的村莊變得“水清、路平、燈明、村美”,面貌煥然一新。

宜業: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

寶塔區委、區政府把農民增收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核心內容,與產業扶貧結合起來,培育壯大蘋果、蔬菜、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去年以來,引進陝果龍頭企業創建萬畝示範園區2個,蘋果面積突破50萬畝,果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通過“黨支部(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推動農民、集體、企業三方聯股聯利聯心,所有貧困戶實現“產業就業+‘三變’改革”和“兜底保障+‘三變’改革”百分百全覆蓋。

“以前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如今不用出遠門也能有收入。”寶塔區甘谷驛鎮代家溝村村民李剛說。李剛前幾年外出打工時手臂受傷,失去收入來源,他家一度成為村上的貧困戶。手臂養好後,李剛一家從山裡搬到山外,住上漂亮的新居,並且以不到成本五分之一的價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蔬菜大棚。“我現在有7座蔬菜大棚,大棚裡種的西紅柿年產量1.5萬公斤,收入不錯。”李剛說,在甘谷驛鎮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的妻子也在鎮幼兒園找到了工作,一家人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在寶塔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培育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2008年,在河莊坪鎮政府的支持下,河莊坪鎮趙家岸村薛永強申請了5萬元無息貸款,去西安學習了一個多月的蘑菇種植技術,開始建大棚種蘑菇。第一年他種了7000袋蘑菇,2009年收入3萬多元。之後幾年,薛永強種蘑菇的技術越來越精湛,並加大了資金投入,擴大了種植規模,2017年,薛永強僅種蘑菇就收入近20萬元。

“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我想繼續擴大產業規模,同時,帶領村上年輕人和我一起種大棚蘑菇,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薛永強自信地說。筆者採訪時看到,薛永強住在一套上下兩層16間嶄新的房屋裡,房子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24小時有熱水。客廳綠植茂盛,家電、傢俱一應俱全。

宜遊:特色旅遊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寶塔是一個讓人來過一次還想再來的地方,因為這裡承載著故土的鄉愁,也承載著鄉村的自信。

沿著柏油路前行,一排排灰白色調的窯洞整齊地排列在山腳下,路兩旁栽滿了翠綠的松柏,休閒亭子、親水平臺、公共廁所等分佈有序。民宿小院是用石頭堆砌的圍牆、木頭做的院門,年代已久的石碾子、喂牲口用的石槽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這是9月3日,筆者在康坪村看到的鄉村畫面。

康坪民宿小院負責人白建國說:“以前,村上環境不好,都是土路,垃圾也很多,一下雨就出不了門,外面轉一圈回來鞋上全是泥。現在,村級路都是水泥路,很多城裡人來這裡旅遊休閒,農家樂生意特別紅火。”

通過統一實施房頂處理、窯麵粉刷、院落硬化以及改水、改廁等工程,康坪村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積極盤活閒置土地,以窯洞入股分紅的方式,與旅遊公司合作打造特色民宿項目,闖出了一條以民宿旅遊推動產業發展、農戶增收、村集體壯大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寶塔區重點發展以休閒、觀光、採摘、垂釣為主的鄉村旅遊和城郊經濟,按照“大寶塔、全域遊”構思,將鄉村旅遊與休閒採摘、健康頤養、研學培訓、民俗體驗相結合,探索促進城鄉關係、人與自然關係不斷改善,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發展有機融合,引導農民通過土地農房入股、個體經營、文創產品加工、就近打工等,拓寬就業和增收渠道。

同時,寶塔區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與民宿產業相結合。與攜程、途家在線等互聯網民宿領跑企業合作,加快實施萬花生態民宿區、棗園廟溝休閒民宿、秋水田園民宿等項目,僅今年,新增民宿床位1000多張,其中70%為農民農房改造。寶塔區萬花山鄉佛道坪村通過引進企業入駐、市場化運作,已成為集吃、住、遊為一體的具有陝北特色的精品鄉村休閒度假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