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得諾貝爾獎?難道我們的科學實力不是很強嗎?

宇宙觀察記錄


諾貝爾獎除了和平獎和文學獎之外還是很讓人信服的

中國的科學實力不弱,但是也僅僅是“不弱”而已而已。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畢竟我建國才69年,跟美國幾百年的發展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更重要的是諾貝爾獎的側重點是基礎科學領域而不是應用科學領域,而基礎科學領域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只能靠時間去慢慢的積累,69年的積累肯定比不上幾百年的積累。




每年的諾獎周,自媒體和國人們都會義憤填膺的說中國人又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場景像極了痛斥國足沒進世界盃一樣。但是比國足強的是每年我們的自媒體和磚家都會分析我國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雖然每年的原因都一樣,但是要我說:


諾貝爾獎的側重點是基礎科學領域,獲獎者無一不是在某個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的鑽研。基礎科學投資巨大而且不一定有回報,往往幾十億扔進去最後兩個泡泡都冒不出來。而國人普遍又太浮躁急功近利,恨不得今天投資明天出成果,所以基礎科學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的巨大投入是很難被立項撥款的。


其實得不到諾獎跟我們的教育制度沒多大關係,日本也是應試教育甚至比我們還嚴重。可是日本就能18年18個諾貝爾獎,這背後跟日本人的性格是分不開的,日本人可以幾十年一直在一個領域鑽研深,一心一意搞科研不用勾心鬥角。

總之諾貝爾獎的週期是很長很長的,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選一些領域然後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和科研,那麼幾十年後我國的諾貝爾獎也會呈現井噴狀態。


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宇宙觀察記錄


諾貝爾獎是基礎化學科學家,基礎物理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和平工作者以及醫學醫藥科學家有突出貢獻的獎勵和褒揚。諾貝爾獎是全世界每個科學家,文學家,經濟學家,和平工作者的終身追求的榮譽和成就獎。

諾貝爾獎的評委長期被歐美壟斷和把持,而這些評委又對第三世界的國家有偏見,歧視,狹隘,造成了評委無法公正,公平,公開,客觀的擇優評選出最傑出的人才,有失偏頗,公信力也常招質疑。

在民國時期,魯迅就對諾貝爾文學獎嗤之以鼻,認為諾貝爾評委被歐美列強操縱,不值得為此浪費時間。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科技,文學,醫學醫藥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世人有目共睹。尤其是屠呦呦在治療和防治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出貢獻,並獲得諾貝爾醫學醫藥獎。莫言在文學創作也取得了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倆人為國家爭光,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綜上所述,伴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增加話語權。相信中國人將來會獲得更多諾貝爾獎。


用戶1495609362175


諾貝爾獎根本就是西方人的玩意兒,我們一些國人的噴子每天都在說我們中國拿的諾貝爾獎很少,少得很可憐。我又想反過來問他們,你說國人拿的諾貝爾獎少,那你自己怎麼不去拿一個呢?他們真的以為批評國人拿的諾貝爾獎少,得到另外幾個狗噴子他們的附和,這樣就顯得自己比國人高出一等了,甚至自己就成了西方人了,批評國人拿諾貝爾獎拿的少的人是很惹人討厭的。

諾貝爾獎以前我們國家窮的時候,我們高端人才還少的時候還覺得挺稀罕的。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大,隨著國家國力的增強,隨著國家強了之後被西方列強不斷的打壓,我們慢慢就發覺,其實很多西方人提倡的一些精神都是有毒的。比如說奧運精神,其實奧運現在也是充滿了政治色彩的,現在全世界運動精神都成了什麼樣子了?看清楚之後才知道奧運會已經成了西方列強某些人的坑錢的工具。要辦一個奧運會,從申辦到最後辦成要花幾千個億,這完全就不是發揮什麼奧運精神,完全就是浪費金錢,打著正義之名去坑錢而已。

同樣道理,諾貝爾獎也是一樣。發動戰爭的總統竟然可以得到諾貝爾獎。不斷數落自己國家的人,竟然也可以得到諾貝爾獎。我就想問你一下題主,你自己都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你是不是活不下去啦?


中小學英語精修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提一個問題。

中國現在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麼?哪些大學名氣上升最快?相反哪些大學名氣下降非常厲害?

估計絕大部分人回答最熱門專業是計算機技術和應用,通訊技術和應用,工商管理,國際貿易,國際投資,會計學,物聯網技術,互聯網金融,機器人等。

哪些大學名氣上升最快呢?沒錯,上面專業對應的大學比如上海交大,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

哪些大學名氣下降嚴重?沒錯,都是曾經的綜合性名牌大學,比如蘭州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這些大學的特長專業就是數學,物理學,化學等。

而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獲得者全部都是這些基礎科學理論發明者。你去看看楊振寧的物理科學理論發明獲得諾貝爾是什麼物理科學成果?還有居里夫人的兩次諾貝爾獎是什麼物理科學成果?

諾貝爾經濟學獎基本上100%是美國人獲得。你去看看有沒有什麼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互聯網金融什麼的,基本上都是經濟學原理。哪怕金融學方面獲得諾貝爾獎也是金融學方面的開創性理論,沒有什麼應用金融學之類。

國內無論從大學研究還是企業技術開發,基本上都集中在應用。

中國的專利說句不好聽的話基本上都是沒有多大用的應用技術專利,沒有什麼原創性理論發明。比如歐美髮明互聯網,騰訊或者阿里巴巴在別人facebook,亞馬遜的基礎上搞個深度開發,這種專利的根基還是別人的,你最多就是個應用開發而已!能獲得諾貝爾就奇怪了!

而國內優秀的大學生基本上都去好就業,好賺錢的大學和專業去了。直接後果就是川大的數學和高分子化學專業慢慢走向沒落,蘭州大學和吉林大學也類似。狀元都學工資很高的應用專業技術去了。

哈佛有個華裔經濟學家說現在美國的著名高校經濟學教授和金融學教授基本上停止招大陸留學生。因為他們說這些大學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畢業後基本上都不再從事經濟學研究。要麼回來進銀行,要麼回來進政府機關。所拿的高文憑說白了就是為了找個高工資工作而已,浪費時間培養!


思考的辛巴


自然科學諾獎平均得獎年齡在60歲,中國六十歲科學家成果要在三十年做出來,三十年前這批科學家要博士階段,而我們三十年前高考才剛剛開始十年,屠呦呦的諾獎也是六七十年代的成果,所以核心問題是有諾獎資質的成果在那個年代我們人才太少,但我預言二十年後,中國得諾獎也會是常態。


水果菠蘿來一個


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存在爭議,科學獎(物理,化學,生物)是公認的最高榮譽,他們一個個發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1物理學獎:人太多,就說一些他們的成就,射線,磁場,氣體,輻射,光電效應,電子波動性,中子,質子,正負電子,共振核屬性,宇宙輻射,半導體晶體管,霍爾效應,量子理論,磁流體,超導,宇宙微波,衰變,激光,石墨,二極管。

2化學獎:糖類,電離,惰性氣體,各種新的元素髮現這個包含太多,放射,原子量,血紅素,維生素,裂變,色譜,分子軌道,酶催化,核酸,DNA,光合反應,化合物,ATP,準晶體,蛋白質。

3生物獎(生理,醫學獎):瘧疾,狼瘡,免疫,血管,臟器移植,抗原體,肌肉代謝,胰島素,麻痺,維生素B1,消炎,染色體遺傳,貧血症,呼吸酶,神經衝動,人工基因突變,黃熱病疫苗,心臟導管,神經抑制,遺傳信息編譯,腫瘤病毒,克隆,原癌基因,朊蛋白,核磁共振,幽門螺桿菌,免疫缺陷病毒,溶酶體,青蒿素。

4今年的物理學是宇宙行星,化學是鋰電池,生物是氧氣和細胞。

這些都是我查閱資料寫的,我本人也不瞭解科學,文化不高,因此我挑一些和生活相關的來說,上面哪些領域基本上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創造的,或者是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其實很多人物出現在我們初中,高中,大學,的課本上,也有一些科學家沒獲得獎但是也很偉大,比如牛頓,他那個時候諾貝爾獎還沒有誕生。這些科學家的貢獻有的直接就能服務於人類,有的提供了理論知識,從而誕生了很多工程機器。

每次看一些評論,總是在噴,大家不用理會,大多數是噴子,水軍,我國也有一些傑出科學家,但是很多是偏工程應用,而非基礎科學,像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這些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愛國科學家,給我國帶來的貢獻是巨大的,每個人應該尊敬他們,學習他們。但是他們的導彈,原子彈,雜交水稻,卻不是他們第一個發明的,都是國外的,而哪些發明者也沒有獲得獎,我國在之前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那次應該是最接近的,但是是團隊貢獻,人太多,一般都是少於3個。

我相信諾獎的評委還是很公正的,像屠呦呦先生都不是院士,人家都直接給你,還是很有慧眼的,很多人都是葡萄酸,諾獎是發現,驗證,少則10年,二三十年常態,四五十年的也有,所以一般都是老頭,或者中年大叔,你類比一下,我們國家的發現發明和這些獲獎的人比較會咋樣,對比一下,另外每年發獎前中國一些獲得提名,或者可能獲得的人都新聞媒體爆料,更何況是獲獎的,莫言屠呦呦獲獎後,那一段時間媒體都是新聞,誰都是因為自己國家有這種優秀的學者科學家而驕傲,我相信今後我國會有更多的人獲獎,在重量頭物理化學方面也會有的!


張大爺的表哥王大爺


對下文禁言的“博客”有:

科學網、中國地學專業論壇、中國教育新聞網、

支持下文被關閉的“博客”有:

中國地學探索論壇、中國教育在線。

支持地質學理論和物理理論創新的有:

今日頭條、齊魯網、大眾網、新浪網等等!




金童希瑞


對於為什麼中國人很少得諾貝爾獎?難道我們的科學實力不是很強嗎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中國籍科學家很少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事實,不是我國現有的科學實力水平不強,而是我國申報諾貝爾獎相關事項的透明度不高,前沿科學突破性成果者缺乏渠道、平臺和氛圍。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我國經40年來的改革開放,在科學領域中衍生出一大批尖端科學研究的佼佼者,在許多世界頂級前沿科學課題方面,已有突破性科研成果,由於我國科學界在申諾這個問題上還未完善,有些保守思想,還一直處於透明度不高的現狀,對於哪些已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的持有者來說,由於土壤氛圍不較,沒有明確渠道,沒有可認證的展示平臺,他們只能花些錢在相關雜誌或報紙上發表,或在國外雜誌上發表成果,發表是發表了,但該重大科研成果還是沒有獲得相關權威的認定,只會形成一個科學界的新聞吧了!最終還是會把這一科研成果放在了自己的“陳列館”之中而顯得無任何價值意義。這是科研突破性成果持有者目前的普遍現狀,也是他們無可奈何的心聲。


因此,我向我國科學界提義,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科技強國,振興中華。》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全面改革開放。迅速向全國所有科研人員大力宣揚獲諾的相關知識,明確申諾程序和渠道,設立國家前沿科研成果年度頂層可認證展示平臺,提升申諾透明度,為全國科研人員提供可申諾土壤與氛圍,全面促進我國前沿科學突破性的迅猛發展。

只有如此,將不會錯失尖端科研成果,我國今後前沿科學領域的科研突破人員,獲諾獎的機率和係數就會大大增加。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或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可閱讀到我相關科學領域前沿上千個的原創答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抄襲可恥。)


地外天使


這跟諾貝爾獎的立獎原則有關。(這裡只討論諾貝爾科學獎)

諾貝爾獎章

諾貝爾獎注重基礎科學成果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設立起,就主要頒發給在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三個學科的基礎科研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他們開創新的理論與方法去解釋世界,為學科的發展奠定根基;或是用巧妙的實驗去發現、驗證重要的科學現象。

楊振寧、李政道被授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科學界長期缺席諾獎,恰恰證明了我國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能力缺失。任正非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國家和大型企業都要大大加強對基礎科研的支持與投入。確實,我們已經擺脫了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不能再將一批又一批最聰明的大腦全部調去搞工程、搞應用,這會讓我們逐漸失去對未來最根本的創新能力。

諾貝爾獎注重對全人類的貢獻

中國唯一一位“土生土長”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是屠呦呦。但為何在她獲獎之前幾乎沒人知道這個名字(至今百度百科竟依然沒有屠呦呦的詞條)?因為她的科研成果對全人類的意義遠勝於對中國人的意義。青蒿素作為抗瘧特效藥,每年拯救上百萬人的性命,而我國隨著衛生醫療水平的逐步增強,已基本擺脫瘧疾的威脅,但貧窮落後的非洲則不然,這裡是瘧疾肆虐最嚴重的地區,每年感染人數甚至過億。青蒿素的發明,大大降低了瘧疾的致死率,對於非洲人民而言,它與青黴素、阿司匹林都是同等重要的藥物發明,屠呦呦獲獎也就實至名歸。

屠呦呦於瑞典皇家學院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長期以來,我們對科學家的家國情懷要求過高,習慣以他們對祖國的貢獻衡量他們學術成就的高低,甚至在理論物理界擁有極高成就的楊振寧,被國人質問“當初為何不回國”長達半個多世紀,今天還有許多人抓著這不放。讓我們來對比一下愛因斯坦的際遇:他是猶太人,出生於德國,大學前往瑞士並取得國籍,後返回德國。在納粹上臺後,移居美國並更改國籍,再未踏入德國一步。以色列建國後,作為猶太人的他也沒有前往這片聖地居住,終老在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按他的話來講,就是“自己是這個世界的公民,只是選擇居住在一個充滿自由氛圍的地方。”如今,德國政府大樓卻赫然印刻著愛因斯坦的名句(寫了啥自己查)······

屬於全世界的愛因斯坦

其實,最純粹與高尚的科學,一定屬於全人類。自由、包容、平和的學術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大科學家。


則之鍊金術師


諾貝爾獎基本都是基礎科學領域,而現中國更多的是追趕當初落下的差距,和大力發展應用民生科技。基礎科學是需要大量的人才累積,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作為後盾,而且越早進入,你獲得的東西越多。而在各個領域國外基礎學科基本都領先咱們這是鐵定的事實,但沒事我們現在也在加強對基礎科技的研,究基礎科學可不是為了得諾貝爾,而是造福萬民,早期的落後雖然蛋疼也不是我們願意,但客觀事實不能改變,但這並不影響現在的我們用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它們。只有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識才是我們的,我們不可能奢望洋鬼子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