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與十四弟胤禵為何水火不容?兩人之間有什麼恩怨嗎?

柳侍墨



歷史上雍正與老十四胤禵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並非是那種同父異母的兄弟關係,屬於是最親密的兄弟了。而且康熙帝的那麼多兒子,並非只是他們兩個爭奪皇位,正常來說應該是關係相當不錯,為什麼兩個人是水火不容呢?

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一一道來。

雍正與老十四兩個親兄弟之間的恩怨來源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皇位只有一個,但是兩個人都想坐上,所以只能爭個撕破臉皮在所不惜。

雍正登基以後一直有著篡位的謎團,老十四認為雍正奪取了他的皇位,當然是水火不容了。

而且雖然兩人一奶同胞,但雍正從小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而老十四是由生母德妃撫養長大的。兩人並沒有多麼深厚的兄弟之情,所以老十四會在九子奪嫡時期幫助老八而不是雍正。

我們先來說說兩個人為何會為了皇位搞的水火不容。

康熙有35個兒子活下來的有24個。

九子奪嫡時期顧名思義是有著九個兒子參加奪嫡的。

按理說這麼多人,又不是雍正與老十四兩個人奪取皇位,沒必要搞那麼僵,可偏偏搞到最後還真是他們兩個爭了。

因為九子奪嫡持續了很多年,到了康熙晚期大阿哥永遠被圈禁,太子二次廢禁錮於鹹安宮。(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老八一廢太子以後被康熙深深厭惡,雖然沒有被圈禁,但徹底出局。老三想奪嫡卻沒有能力,康熙也看不上他。

到了康熙五十七年老十四任大將軍王以後,同樣受重用的老四成為了老十四的隱性敵人了。

也就是說到了最後還是這兩個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奪取皇位了。


而且老十四成為大將軍王以後,有種種跡象表明康熙帝有傳位給他的意思,甚至奪嫡無望的老八也開始全力支持他,老十四也自認為是皇位繼承人。

結果出人意料的是雍正登基,有著篡位之疑。

所以以皇位繼承人自居的老十四認為是雍正奪了他的皇位,自然與這個同母哥哥是水火不容。

再說說兩個人的童年。

這世界上分為兩種親情,一種是先天血緣上的親情,一種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諸如夫妻之間的愛情和親情,還有抱養的親情等。

雍正與老十四就是先天血緣上的親情,但兩個人並沒有從小在一起。

年齡差別先不說。

因為雍正是滿月以後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的,而老十四是由生母德妃撫養長大的。

看似一奶同胞,其實差別大了,所以兄弟兩個並沒有什麼親情。

而且他們的生母德妃很明顯就是偏心小兒子老十四,對於從小不在身邊的雍正是極其不喜歡的。

生母的問題,使兩個親兄弟也沒有調理好親情關係,最後只能是漸行漸遠。

所以老十四在九子奪嫡時期選擇幫助老八,而不是自己的同母哥哥雍正。

因為從小不在一起長大的疏遠,還有生母德妃的原因,加上九子奪嫡的天然對抗原因,還有老十四認為雍正奪取了自己的皇位,所以這兩個一奶同胞的親兄弟只能是越來越疏遠,甚至最後水火不容。


宋安之


原因比較多。

一,母親的影響

雍正是烏雅氏的第一個兒子。但烏雅氏原本是孝懿皇后的宮女,所以沒有資格撫育兒子,皇后當然接管雍正。

雍正的第一個弟弟,皇六子後來早喪。烏雅氏又生育十四,此時烏雅氏晉升德嬪德妃,有了獨立撫養權。孝懿皇后死後,雍正只能回到烏雅氏身邊。但顯然,烏雅氏對雍正已經非常冷漠,雍正也不願貼母親的冷臉,雙方關係極為冷淡。十四作為烏雅氏最關注的兒子,當然不會與雍正有什麼好關係。

二,政治局勢變化

雍正與十三關係好,大體忠於太子。

大阿哥也形成強大集團。老八因為出身低也從小被大阿哥母親惠妃撫育,當然投身到大阿哥集團。此後,老八娶安親王外孫女,逐步形成自己的勢力。老九老十加入老八。大阿哥被廢黜,老八因為安親王勢力,老九勢力的支持而順利接管大阿哥殘餘力量形成八王黨。平時親近老八的十四也加入老八黨,自此,雍正與十四成為政治敵人。

此後,老八因犯康熙忌諱被打落塵埃。八王黨搖身一變成為十四黨,與四王黨血拼。老四與十四正式撕破臉皮。


四川達州


三個原因。第一,雖同母所生卻非同母所養,不親;第二,性格不同導致在奪嫡鬥爭中混了不同的圈子;第三,被封為大將軍王后胤禵自認為皇位非己莫屬,接受不了胤禛即位的事實。

首先說第一點,同母所生卻非同母所養。

(胤禛、胤禵生母烏雅氏)

這涉及到清朝的一項制度,就是後宮女子生育皇子時如果位分過低就不能親自撫養皇子,而要由皇帝指派高位分的後宮妃嬪撫養。胤禛和胤禵的生母烏雅氏,在生育胤禛時沒有史料記載她有位分,甚至可能只是一個普通宮女。直到胤禛週歲的時候才晉封德嬪。因此胤禛小時候是被送到當時無子的貴妃佟佳氏(後來的孝昭仁皇后,佟國維之女、隆科多之姐)撫養。而皇十四子胤禵出生時,烏雅氏的身份已經是德妃,正式的一宮之主,可以親自撫養皇子了。故而,胤禛、胤禵雖同母所生卻非同母所養,自然不親。

第二,就是奪嫡大戰中所處的陣營不同。

(十四阿哥胤禵)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同時在母親身邊長大,胤禛、胤禵從小沒有建立起很好的感情,也就各自有了各自的圈子。胤禛低調內斂,城府頗深,早期不顯山露水,後期身邊也逐步聚集了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等親信兄弟。而胤禵則與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交好。而八阿哥胤禩從小又是養在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納喇氏身邊。故他們幾個阿哥結成一黨。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大阿哥胤禔奪因意圖謀害太子胤礽被康熙嚴懲,八阿哥胤禩受到胤禔推薦也遭了殃,再加上群臣推薦八阿哥為新太子讓康熙大為惱怒皇子與大臣結黨營私而要嚴懲胤禩,十四阿哥胤禵挺身而出維護八阿哥,氣得康熙幾乎拔劍砍他,足見關係密切。而反觀四阿哥胤禛,卻在關鍵時刻揣摩聖意,建議復立太子胤礽以維護朝局。兄弟二人一個內斂一個直率,性格不同圈子不同,自然漸行漸遠。

第三,胤禵認為皇位非己莫屬,結果反差太大無法接受。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

胤禵雖然因為維護胤禩差點被康熙砍,但康熙也由此發現了胤禵對兄弟的友愛,從此對其另眼相看。對胤禵的賞賜遠非其他皇子可比。更重要的是,康熙五十七年,胤禵獲封撫遠大將軍,率軍出征青海,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此次出征,胤禵是採用天子親征的規格。雖然胤禵只是個貝子,但出征前享受了超高待遇,所有王、貝勒、貝子、公和二品以上大臣全到午門外送行。康熙還下旨給青海眾蒙古王公,表示胤禵的命令等同於自己所下。胤禵這個大將軍王已經足以讓所有親王豔羨不已。而胤禵出發後,他的幾個兒子也由康熙親自養在身邊,待遇等同親王長子。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年長的幾位皇子,除去已被廢的大阿哥胤禔外,至少還有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等曾跟隨康熙親征準噶爾,但此次康熙卻沒有選他們而唯獨指派胤禵代替父皇出征,這樣的表現,在胤禵看來完全就是“傳位”的表現了。但是最後的結果,康熙死後,卻是四哥登上皇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因此他回京後對雍正極其不滿,處處作對,最後骨肉反目,也就不足為奇了。


伊耆角木


其實也不是水火不容,只不過出現利益衝突時,兩人矛盾激化,如果平時沒啥矛盾的話,兩個人之間的兄弟關係還是挺不錯的!


從政治利益上來看

當時的政治環境比較惡劣,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的環境,皇子阿哥們之間經常和好、交惡,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當時的皇子阿哥群體中主要分為三個派別,第一個是八爺黨,就是以八皇子為首,九、十、十四皇子(雍正的骨肉同胞)為骨幹的利益集團。

第二個就是太子黨,主要以太子和雍正、十三阿哥為主,但是後來我們知道,雍正並不屬於太子的盟友,只不過是太子一廂情願認為雍正是自己的人,後期四皇子雍正一直以孤臣的形象出現,即不黨不盟。

第三類就是閒雜人等,以大阿哥和三阿哥為主。

因此,總的來看,雍正與十四阿哥分屬兩個政治陣營,男人為權力不惜殺妻棄子,何況只是兄弟反目成仇呢!


從成長環境來看

雍正和十四皇子雖然是同一個媽生的,但是雍正出生後一直由皇后撫養,所以雍正和太子關係比較好,十四皇子胤禵則是後來出生由親生母親撫養,二者的成長環境不同,自然導致親情淡泊。


從皇位爭奪的角度來看

由於太子幾次被廢,太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基本為零,八爺黨由於康熙的極力打擊,之後一蹶不振,因此八皇子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因此皇位之爭實則在四皇子雍正和十四皇子胤禵之前展開,由於十四皇子胤禵被封為大將軍王,一般只要被封為大將軍王的皇子基本就是皇帝繼承人,因此胤禵一直認為自己是皇阿瑪認定的繼承人。

但是康熙逝世的時候,胤禵在西北打仗,回到京城後卻發現皇位被自己沒什麼希望的四哥繼承,這怎麼能不讓他苦惱和怨恨呢!!因此兩人之間的矛盾因此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


要怪就怪在幕後控制全局的大boss——康熙!!!,康熙簡直是玩弄權術的老祖宗,把九個兒子玩的團團轉!


青年史學家


雍正與允禵(胤禛與胤禵)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康熙的諸皇子當中,胤禛(雍正)排行第四,胤禵(允禵)排行第十四。

儘管是親兄弟,但是胤禛生下來就送到皇后那裡扶養,而胤禵則是由親生母親扶養,所以這兩兄弟的成長環境不同,胤禛和太子在一起的時間更多,受到太子的照顧也多些,胤禛應該和太子更親近一些。同樣情況的還有老十三胤祥。

於是,胤禛和胤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的心腹,事實上在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胤禛胤祥一直是“太子黨”的成員,被太子視為心腹。

而胤禵則是一直跟著他的八哥胤禩,算是“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之一。

可以說,作為親兄弟的胤禛和胤禩,因為成長環境不同,他們之間的感情並不像親兄弟,事實上,胤禛和胤祥的感情更親密,更像親兄弟。

但是畢竟是兄弟,他們之間的關係在胤禛繼位做皇帝之前,並不是“水火不容”。

屬於兩個不同陣營的親兄弟,相互之間有猜疑,有防備都是正常的。

親兄弟之間反目,是從胤禵作了“大將軍王”開始的,而胤禵這個大將軍王是他的親哥哥胤禛推舉的。

青海羅布藏丹增反叛,清軍打敗,六萬人馬被殲。康熙震怒,欲選派一名皇子委任“大將軍王”,領兵去西北平叛。

在諸位皇子眼中,這個“大將軍王”的歸屬意味著“皇位繼承人”的歸屬。

老八胤禩,老四胤禛都有爭奪這個大將軍王的意思,但客觀的講,能夠勝任這個大將軍王的人選只有兩個——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兩位都是帶兵出身,也都是有戰功的阿哥。

但是,胤祥的生母的家世背景,讓康熙不放心,因為胤祥的生母家族和羅布藏丹增有些“血緣關係”。這樣,老十三就被排除了。

胤禛的師爺鄔思道給胤禛分析了胤祥不能領兵的原因,並建議胤禛舉薦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將軍王。

鄔思道的建議是正確的,從朝廷的大局著想,在大局面前放下個人恩怨,是可以提現胤禛的格局和大局觀,肯定會得到康熙的讚賞。

但同時,胤禛也趁機把年羹堯推薦給了胤禵,由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拿到檯面上的說法是,為了給胤禵更有力的後方支援,保證錢糧供應,背地裡,胤禛和鄔思道是把胤禵的脖子卡住了。

事實證明,胤禛一繼位,立刻命令年羹堯將西北大軍的口糧改為一日一供。胤禵的十萬大軍動不了了。

在胤禵看來,自己被封為“大將軍王”就意味著自己就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他的八哥胤禩甚至是胤禛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胤禵在雍正登基之時,就認定他的親哥哥是“篡位登基”。

從這個時候開始,兄弟二人就開始水火不容了,本來就有的猜忌,再加上八王爺允禩的不斷挑唆,允禵對他這個四哥的仇恨一天天加深,直到雍正把他打發去皇陵陪康熙,相當於“圈禁”,這哥倆的心結就再也打不開了。


步武堂


雍正和十四弟允禵是一奶同胞,但又是奪嫡大戰的勁敵,兩個人水火不容主要是都想當皇帝。

允禵盤裡的菜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身體不好,大臣們擔心皇帝突然駕崩沒有接班人,影響大清穩定,紛紛上書要求立儲,康熙答應儘快選定,然後告訴大家。可是,幾天後康熙又反悔了,說自己身體恢復得很好,不急於確定接班人,他還說,過早公佈繼承人會造成皇子之間的爭鬥。不過他還是向大臣表示,他會為大清選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這時的太子胤礽已經兩度被廢,和大阿哥一樣被圈禁,八阿哥胤禩也被康熙排除在外。當時最有力的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一個是他的親弟弟允禵。胤禛表面上沒有爭皇位的意思,給人的感覺康熙的繼承人非允禵莫屬。

恰恰這個時候,西北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康熙派允禵平叛,封允禵撫遠大將軍王,隆重送允禵出征,朝廷上下很多人認為這是康熙有意選允禵做接班人。允禵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在允禵看來,皇位就是他盤裡的菜。

雍正動了允禵的奶酪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於暢春園,接班人不是允禵而是雍正。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封延信為貝子,帶雍正詔書接替允禵掌管大將軍印信。

允禵和延信見面後,允禵問康熙怎麼死的,又問誰是接班人。延信告訴允禵,是他哥哥胤禛,他正是奉胤禛之命通知允禵回京奔喪的。這時的允禵心情很複雜,他先是懷疑,“怎麼可能是胤禛?明明老爺子有意讓我接班。”繼而是憤怒,“一定是胤禛搗鬼,搶了我的皇位。”允禵逡巡不願回京。



允禵回到京城,在景山壽皇殿拜謁康熙靈柩時,見到雍正,不肯下跪,侍衛拉錫拉允禵下跪,允禵罵拉錫。可見允禵多恨雍正。允禵一定在想:本來下跪的應該是你胤禛,如今你用下流手段搶了皇位,我根本不承認你,甭想讓位我給你下跪。

現有的也都收走

允禵想當皇帝沒當上很失望,懷疑胤禛矯詔登基,搶了本來屬於自己的皇位而憎恨胤禛,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

雍正做得更絕,你不承認我沒關係,我也一樣不承認你。雍正把允禵軟禁在康熙陵寢,美其名曰守墓,後來又將允禵圈禁在景山壽皇殿。先是革去允禵的王爵,降為貝子,再後來連貝子也革去了。你允禵不是不承認我雍正是皇帝嘛!我也不承認你是王,也不承認你是貝子。



雍正收拾完老八允禩,回頭問允禵,你當年不是起誓和允禩同生死嗎?想死的話,可以隨允禩去,想好了回個信。雍正這是向允禵示威。你允禵不承認我這個皇帝沒關係,我可以把你允禵的東西全拿走,連你的小命也拿走,讓你感受一下我這個皇帝的存在。

這就是雍正和允禵之間,水火不容,恩怨不斷的根源。


有得觀史


雖為一奶同胞但不同的際遇導致的分道揚鑣。首先胤禛為太子黨,胤禵是八爺黨,在根本就是兩個利益集團。再者通過推舉大將軍王成功分化瓦解了八爺黨對胤禵的信任,所以才出現死鷹事件,另外推舉年羹堯為陝甘總督抓住了十四爺的命門讓他雖有兵權也無力迴天,只能回京覆命。讓本以為當上大將軍王就能順利繼位的胤禵徹底敗下陣來,仇恨自然水火不容。





給咖啡加點糖1234


因為老十四自幼和老八交好,對自己的親哥哥反而不是那麼親,長大後,老十四是八爺黨,八爺黨與四爺黨本就勢同水火,後來,八爺黨變為十四爺黨,老十四就成為老四皇位最大的威脅人,那麼兩兄弟自然關係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