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諸葛亮為什麼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qzuser190404123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斬殺魏延?

千古奇冤大將軍,子午奇謀竟荒廢。魏延字文長,作戰勇猛,精於謀略,善於用兵,縱橫沙場幾十年,威名遠揚。關羽攻佔長沙時,魏延斬殺太守韓玄,投靠劉備。劉備覺得魏延英勇善戰,又懂得兵法謀略,故而任命魏延為牙門將軍,劉備攻取漢中後,命魏延鎮守,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十年曹操不敢正視漢中。

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被任命為鎮北將軍,屢建奇功。但諸葛亮認為,魏延是降將,一直不信任魏延,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死前命馬岱、楊儀等斬殺魏延,魏延被殺,並被認定為謀逆之罪,被夷三族。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在自己死後斬殺魏延,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五丈原魏延又有謀反的舉動,故而將其斬殺。魏延是斬殺其主韓玄而投靠劉備的,古代人背君弒主是罪大惡極之事,因此諸葛亮認定魏延日後必反,並多次提醒劉備,不要重用魏延。諸葛亮北伐,因蜀中人才短缺,不得不重用魏延。

五丈原諸葛亮重病,直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用七星燈續命,傳說只要中間的續命燈不滅,就可以延續生命。魏延知道後,趁著魏軍前來試探劫營,闖進諸葛亮帳中,踢倒續命燈,謊稱稟報軍情,諸葛亮已看出魏延又謀反之心,故而秘密令楊儀、馬岱等設計斬殺了魏延。


其次魏延又極高的威望,在軍隊裡除了諸葛亮,就是魏延的資格最老,因此諸葛亮殺之以除後患。魏延無論是輪功還是資歷,除了諸葛亮無人可比,要在劉備之時魏延就已經是鎮遠將軍,有身經百戰,可以說諸葛亮死後,魏延有能力在蜀軍中一呼百應,無人能與之抗衡。

而諸葛亮也清楚,魏延不會遵守他的遺命——退回漢中,事實也是如此,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仍然要率軍北伐,進攻司馬懿大營。諸葛亮料定,蜀軍必然有一部分會跟隨魏延,一部分跟隨楊儀,這樣蜀軍就會分崩離析,而魏延也會擁兵自重,為了防患於未然,諸葛亮必須殺掉魏延。


再次魏延用兵不按章法,經常冒進,又與朝中大臣不和,諸葛亮認為魏延不死,蜀國必亂。與諸葛連保守的進軍策略相比,魏延善於奇襲冒進,第一次北伐之時,魏延就曾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被諸葛亮當場否決,理由是山路崎嶇,不宜行軍,一但被發現就會全軍覆沒。而魏延非常為之惋惜,認為這是戰勝曹魏最好的機會。魏延用兵冒進,諸葛亮死後,魏延主管軍政大事,必然會把蜀軍代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最主要是魏延和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有過節,尤其是長史楊儀,他主管後勤補給調度,魏延楊儀二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經常吵鬧,有一次魏延用劍指著楊儀的鼻子罵,楊儀死的哭著向諸葛亮投訴,諸葛亮也只能盡力緩和二人的矛盾。但諸葛亮也明白,他一但死後,魏延楊儀的矛盾即可會爆發,楊儀也不能久活,魏延在朝中也會位高權重,甚至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因此為了蜀國的安危和內部團結,諸葛亮要斬殺魏延。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殺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將軍,演義中一出道便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是個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隨劉備南征北戰,並深受劉備重用,乃至超過義弟張飛,從未起過叛變之心。及至到最後,他也沒有北降曹操,東降孫吳,卻被馬岱殺死,還被夷了三族,成為三國時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漢大將魏延。

魏延,字文長,河南桐柏人。盤古開天地,“血為淮瀆”,魏延便是“中國盤古之鄉”誕生的英雄,身體裡流淌著戰天鬥地的血液。說魏延頭生反骨,是羅貫中演義中言,史無記載,而且,諸葛亮說其頭生反骨,恰恰這“反骨”表現的,正是魏延對劉備的忠誠。諸葛亮為什麼說魏延頭生反骨呢,因為魏延辦過兩件事,第一件:劉備與曹操大戰時,被追的妻死子失,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意欲襄陽一避,但襄陽守將文聘拒不開門,原來他早與劉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劉備仁德大名,此時正在襄陽,因此私開城門,並與文聘大戰,打算放劉備進城,建一大功。功高莫過救駕,劉備此時並未稱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騎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劉備最落魄時慧眼識主,這份心還不夠真誠麼?

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劉備並未進城,與魏延失之交臂。魏延無奈,失去了在襄陽的這份工作,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韓玄派部下黃忠迎戰關羽,黃忠與關羽本是敵手,但二人卻英雄惺惺相惜,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忍乘人之危殺之;黃忠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卻為報關羽不殺之恩,不忍射之。對於韓玄來說,黃忠顯然有通敵之嫌。大戰在即,與敵人關係曖昧,豈是為將之道。韓玄於是果斷判黃忠死刑,斬立決。此時魏延正在長沙,聽說劉備的軍隊來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機會,因此斬了韓玄,救了黃忠,獻城投降。他雖不是劉備部下,但對劉備的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對於劉備的這份忠心,卻被諸葛亮汙為“頭生反骨”,按諸葛亮的邏輯,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個廢物,是一個昏君、暴君,是一個國家蠹蟲,也應為其盡忠,否則就是“頭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國時代,良禽擇木而棲,臣擇主而事,為選擇明主幾次背叛的戰將謀士比皆是,就連劉備本人也降過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忠義如關羽,也曾投降過曹操,趙雲也曾幾易其主,諸葛亮怎麼不說他們頭生反骨呢?所以,說魏延頭生反骨,實在是先入為主,對魏延的偏見、成見了。

當然,這是我們按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實際上正史並沒有這回事。正史中劉備大軍一到,韓玄太守就投降了。韓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輕於殺戮,眾皆惡之”的昏庸殘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為其“寬厚愛人“,深得民望。韓玄主動投降了劉備,自然關羽與黃忠並未交戰,魏延也並未斬殺韓玄。說他背主賣城,是羅貫中汙韓玄,捎帶腳汙魏延的結果。

比諸葛亮高明的是,劉備是慧眼識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劉備看中了魏延是個人才,破格任用;看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我們分析劉備的用人之術。當初選派漢中太守時,人們皆認為必是張飛,漢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鎮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誠無二,非張飛為何?但劉備不這麼看。張飛好喝個酒,喝了酒又愛鞭打士卒,豈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過因酒醉丟失徐州下邳之過了。最合適的人是魏延。劉備重用魏延,史載“一軍盡驚”。所有人都很吃驚,自然也包括諸葛亮了。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端的是氣壯山河,豪言壯語哉!魏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還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有如蜀漢長城,曹操攻之不動。

事實上,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歷史上對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劉備稱帝后,加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北方是曹操,劉備用魏延鎮曹操之意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加封魏延為都亭侯。武將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封侯嗎?李廣一生戰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為恥。魏延在劉禪繼位後的建興元年就封侯了,可見朝廷對他的重視,自然這是與其戰功顯赫分不開的。諸葛亮駐軍漢中時,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後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司馬在三國是公府,將軍,校尉的屬官,主軍事,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軍事這個重任交給魏延,應該是對魏延非常倚重的。諸葛亮本人就是軍師出身,他當丞相後,升魏延為“前軍師”,前軍師是幹什麼的,相當於丞相府的參謀長,籌劃軍機。所以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還用魏延的謀。為何封魏延為徵西大將軍?因為魏延率一隻偏師遠征涼州的曹魏大將郭淮,大勝之。郭淮是誰?曹丕深為倚重的大將,曾平定安定羌大帥闢蹄的反叛,威鎮邊疆,胡人視之若神明,後來還打敗過諸葛亮的高徒軍神姜維,但他為魏延所敗,可見魏延軍事指揮藝術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節”之權的,假節代表一種權力與名望,魏延有假節之權,說明不管是劉禪皇帝,還是丞相諸葛亮,相當一段時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與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與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戰略戰術上出現不同。魏延主張出奇兵,諸葛亮主張謹慎穩重用兵。史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魏延只是諸葛亮的參謀長,諸葛亮是前敵司令員,最後的採用權與否決權都在諸葛亮。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議”,魏延非常生氣,深以為恨。他恨什麼,他恨自己是個韓信式的天才,卻在諸葛亮的部下。而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敢大膽用兵,自己又沒有獨立指揮權,專長髮揮不出來,不能施展平生報負。因為路線分歧,魏延與諸葛亮漸行漸遠,乃至到了諸葛亮快去世時,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竟然不請二把手魏延參加,且防備魏延有變,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頗象關羽。關羽是“為世虎臣,剛而自矜”,魏延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實同敗在“自矜、矜高上”。因為這個性格缺陷,關羽有朝廷中沒有什麼好朋友,除了劉備、張飛以外,所以最後他敗走麥城時,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劉封、孟達見死不救,諸葛亮竟也未發一兵。魏延也是一樣,當他與楊儀發生意見分歧時,各自上表狀告對方謀反,但朝中大臣卻沒有一個替他說話的。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這些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忠臣,“鹹保儀疑延”,魏延雖然軍事上行,但在朝中沒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敗,就在於此。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認為自己等來了機會,他是軍事上的二把手,諸葛亮死了,他認為憑自己的資歷、威望、軍事指揮藝術能力,代替諸葛亮的地位理所應當,他這麼認為,很多大將也這麼認為。但最後諸葛亮卻讓他的政敵楊儀自代,這給魏延當頭潑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讓他失去了理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但這時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從,楊儀按諸葛亮臨終前的命令撤軍,魏延卻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從楊儀的命令,而且公開蔑視主帥,“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不但是這麼說的,而且將自己的憤怒落實於實踐,“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魏延雖未投降魏國,但所作所為,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楊儀,那是國家的軍事統帥啊,殺楊儀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軍士們都認為魏延瘋狂了,沒有跟著他造反,所以一轟而散。堂堂大將魏延,最後竟然成為了孤家寡人,被馬岱所殺。

魏延冤嗎?一點不冤。在人生的最後,他因為個人私怨,雖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軍人不執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這樣的軍人,豈不令皇帝擔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滅三族,成歷史最大遺憾。(本文作者:孫玉良 陸棄)


歷史春秋網


大家不要被三國演義小說糊弄了,諸葛亮不會安排一條特別蠢的計策讓馬岱砍死魏延的。事實上,魏延的死是必然的。

魏延、黃忠都是劉表的手下,早年魏延在黃忠手下當副將,協助鎮守長沙。後來關羽智取長沙後,魏延開始在三國舞臺上暫露頭腳,表現的相當不錯,他的戰鬥力也很厲害,等劉備入主成都以後,魏延鎮守漢中,基本和張飛是一個地位。

用有些朋友的話講,魏延是“荊州系”的人。他們出身荊州,等關羽丟掉荊州後,這些人是回不去了。所以不管他們在蜀漢政權地位多高,也都是沒有根的人。

所以只有立下大功,才能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

比如在一個單位裡,一般來說,外地人總是比本地人工作更努力,本地人月入三千,家裡有車有房,活的十分滋潤。但外地人一個月賺1萬,也未必有本地人三千的生活標準。

所以只有魏延才能想出”偷家“的計策,玩斬首行動。

但是,魏延的問題在於,缺乏全局意識。

對諸葛亮來說,北伐曹魏本質上就是一個幌子,目的在於解決國內日益增長的矛盾,以及維繫蜀漢政權合法性的工具。所以五次北伐,雖然打的熱鬧,但是諸葛亮的核心思路都一樣:不死兵,慢慢打。

但是魏延要立功啊!他做夢都想打架。就算曹魏打不下來,收復荊州也行啊!

別鬧了,自從關羽死了,蜀漢就沒想過收復荊州。諸葛亮北伐一般都往甘肅跑,打個天水什麼的。

所以魏延努力的方向就錯了。

但是,魏延不論如何也是一員猛將,諸葛亮總得找到合適的機會處理魏延,比如逐步削弱魏延的兵權,等等。

結果諸葛亮的方案還沒想明白,在五丈原身體狀態忽然惡化。這時候也來不及再想方案了,想辦法殺了吧!

大概就這樣。


酒騎風


  說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的《三國志》裡並沒有此說。

  魏延在劉備集團中算是一員能獨當一面的大將,有識人之明的劉備很欣賞魏延,也深知其才具。比如劉備做漢中王時將治所遷到成都,需要一員大將來鎮守漢中,眾人都以為必然是張飛,但劉備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魏延,擢升魏延為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劉備稱帝以後魏延鎮北將軍,為劉備集團坐鎮北方。

  劉備死後,諸葛亮當政,也深知魏延可用,對魏延也很重用,將其作為先鋒,一度還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大敗魏將郭淮等人後又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所以整個諸葛亮時代魏延也很受重用。

  但魏延和歷史上很多人物一樣,有才具,自負也自傲。史稱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可見其自負不善於團結同事。

  不僅同事,對老首長諸葛亮魏延也敢說三道四。其隨諸葛亮出征伐魏時多次要求率軍萬人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匯合於潼關,但均遭到諸葛亮拒絕。

  魏延私下就埋怨諸葛亮膽小。當時諸葛亮能依仗的文武左右手就是魏延和丞相長史楊儀,但魏、楊兩者關係交惡如水火。

  諸葛亮死前與楊儀來秘密安排自己死後的退軍計劃,擬以魏延斷後,姜維其次。也料到自己死後魏延可能會不聽指揮,並表示如魏延果不聽指揮,就不管他,大軍自行回撤。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不從調遣,並要自己主持北伐大業。更不願意聽從楊儀指揮,於是兩人互相指責對方叛變,魏延搶先帶兵南下阻擋楊儀去路。但軍士們也覺得魏延無理,四散而去,魏延幾成光桿司令,只好逃亡漢中,但為馬岱所追殺。

  所以魏延之死,實非諸葛亮所為,實自取殺戮。


趙燕雲


諸葛亮一直是不怎麼重用魏延的,因為魏延不太聽話,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見。諸葛亮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大小事務都要自己一手操辦,誰要是提出反對意見,他心裡就不爽。


那為什麼諸葛亮在世時,不殺魏延,而要等自己死後才殺魏延呢?

那是因為魏延實在是個有能力的力,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劉備在時,就讓魏延守漢中,剛開始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後又升為鎮遠將軍,都亭侯。打個比喻吧,魏延好比是孫悟空,你得有如來佛才能鎮住他。如來佛要是死了,孫悟空還不翻天。

所以,諸葛亮在時,經常讓魏延打頭陣,當先鋒。諸葛亮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父子時,正是魏延與司馬懿父子交戰,詐敗,成功地把司馬懿父子騙到了葫蘆谷。能騙倒司馬懿父子的,試問天下有幾人?

魏延有能力,楊儀呢?也有能力。且楊儀治理朝庭和國家比魏延強百倍。何況諸葛亮很聰明,靠魏延去攻克祁山,打敗魏國也不可能。兩相權衡,諸葛亮決定放棄魏延,保住楊儀,讓楊儀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其實,諸葛亮也捨不得殺魏延,只是告訴費瑋說:“在魏延身邊放個臥底馬岱,如果魏延反,殺之,不反,不殺。”

但是事與願違,楊儀與魏延一向不和,他調魏延兵動,魏延不理他。魏延心想:“當年諸葛武侯我都不想聽,我大將軍豈能聽你的!”魏延不聽話,楊儀小心眼,就陷害魏延,說他擁兵造反。本來魏延性格倔強,做事不懂圓滑,如此一來,也沒人幫他說話。被馬岱偷襲得手。

殺了魏延後,楊儀怕事情敗露,又派人殺了魏延家人,滅了他三族。等楊儀殺光了魏延家人後,朝庭才知道這是個冤案,劉禪也不敢給魏延平反,一旦平反,楊儀這邊又要死好多人。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事不了了之!


老薑聰蒜


魏延曾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不僅沒有進入五虎上將的行列,而且在諸葛亮死後竟被下令殺害,究竟是因為何種原因造成這種惡果,咱們來分析一下。

一、長有反骨

諸葛亮曾說魏延腦後長有反骨,魏延一定會在他死後功高蓋主從而造反,於是給楊儀等人留下密詔在自己死後要將魏延除掉,就這樣魏因為自己天生的長著的骨頭原因被殺了。這種說法看似有理,實際有點荒唐。難道龐統長得醜就沒有本事了嗎?

二、與諸葛亮有矛盾

雖然諸葛亮號召北伐,實則是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他的政策趨於保守。而魏延是北伐的激進派,他是真正的想抗曹,面對強大的曹魏,他主張冒險出奇制勝,這就與諸葛亮鬧下了矛盾。諸葛亮認為自己死後魏延一定會繼續抗曹,會和自己死後要撤兵防守的政策是完全相反的,所以要將魏延殺死,以免魏延成功毀掉自己生前的名聲。

三、楊儀搞鬼

有說諸葛亮生前曾給魏延一封密信,自己死後接替他的位置執掌大權,這被楊儀所發現想奪權,因此諸葛亮死後他誣告魏延要造反想要投魏。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魏延曾帶兵南下,如果想要投魏肯定要北上,他南下就是要誅殺汙衊他的楊儀。但是事與願違,武將終究不敵攻於心計的謀臣,最後被誅殺全家。

對於魏延的死,各位看官什麼想法?探討探討


翡翠原石丁香花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後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個反面角色,雖然他武功精湛,悍勇絕倫,但常懷不臣之心。極善相術的諸葛亮是何等乖覺精細之人 ,他早就看出魏延的腦後長有“反骨”,心細如髮的他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在臨死前將軍權授予長史楊儀,並暗自囑託馬超之弟馬岱,讓馬岱待魏延謀反證據坐實後,將其一舉誅殺。

正史《三國志》記載的魏延出身低微,身為軍中部曲的他隨先主劉備入川,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被升為牙門將軍。後劉備得了漢中,引大軍還治成都,要攫拔一將留守漢中,大家都以為張飛是不二人選,張飛也認為此任非己莫屬,誰料劉備居然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魏延。很早就追隨先主艱難創業,上過刀山,下過火海,自詡為萬人敵的猛將張飛,和被譽為戰神的關羽一樣,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老成宿將。這時關羽正率兵鎮守荊州,那麼,以資格而論,漢中太守一職自然是張飛的了。即便張飛落選,還有“一身是膽”、勞苦功高的名將趙雲,按理說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然而,獨具慧眼的劉備卻破格攫拔了魏延,將留守漢中這一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有人分析,關、張、趙都是衝鋒陷陣的將才,然而,論起奇謀將略來,則遠遜於魏延。所以,在分兵把守漢中一事上,先主棄張飛而用魏延,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韓非子曰:“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此說幾乎是真理。其實,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在知人善任、拔人於微賤上,劉備遠強於諸葛亮。

稱帝不久的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阻,親自率兵東征孫吳,因戰略、戰術失誤,在夷陵被吳將陸遜擊潰,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蜀軍聲勢浩大的東征以大敗虧輸告終,誰知這一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騷亂、反叛、內訌此起彼伏,北邊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犯漢中。魏延統兵有方,謀勇兼具,攻守得當,使得曹軍無機可乘,長期不敢圖謀漢中。魏延在漢中幹得有聲有色,不光讓曹魏不敢窺視漢中,為穩定蜀漢國勢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用事實證明當初先主力排眾議重用自己是無比英明之舉。

魏延的謀略,從他在諸葛亮出兵伐魏時獻出的一條“子午谷奇計”上可見一斑:“魏國的安西將軍夏侯懋,是曹操的小女婿,此人既無謀又無勇,而且納妾很多。你只要撥給我五千精兵,吾等自帶糧草,自秦嶺以東子午谷銜枚向北疾進,不出十日便可抵達長安。好色膽怯的夏侯懋見我神兵天降,必然倉皇棄城而逃。夏侯懋一逃,城中便只剩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了。即便曹丕親率駐紮在魏國東部的兵馬救援長安,最快也得二十餘日才可抵達,丞相你所率的蜀軍主力定可先期到達。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矣”《魏略》。許多後世軍事家對魏延這條奇計推崇備至,認為他對彼時的敵我態勢以及對當地特殊地形的預判與妙用無比精準,假若依其計而行,或能產生事半功倍之奇效,成功的可能性極大。遺憾的是,諸葛亮卻認為此計太過冒險而拒絕採納。

《三國志》裡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魏延並沒有謀反的意圖,他只是對諸葛亮病歿後由楊儀獨掌兵權有些不滿。史載魏延、楊儀一貫不和,二人猶如針尖麥芒,纏鬥不休。而且心氣頗高的魏延認為楊儀不懂軍事,因此他消極怠工,拒絕引兵斷後,並處處與楊儀作對。由此可見,魏延自恃功高,有些捨我其誰的意思,但他反的是楊儀,卻並沒有背叛蜀國的念頭,否則難以解釋他為何不率兵北上投降曹魏,反而南下歸蜀,大概他不過是想沿路追殺楊儀而已。

魏延死了,死於楊儀的栽贓構陷,和腦袋後面長有“反骨”被諸葛亮看破無關。雖然他死在自己人手上,但也必須要蓋棺定論。宣佈魏延罪狀時,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誣他圖謀造反,然後是率部降魏。在彼時,這兩條罪狀隨便哪一條都是要掉腦袋的。其實,這裡頭的疏漏一眼便知。假設魏延真的要降魏,他不向北逃竄,卻偏偏向南折返,須知秦嶺南邊便是蜀境,這明顯有悖常理。陳壽在《三國志》裡寫下了這麼幾句耐人尋味的話:“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這明明是在替魏延鳴冤。即便魏延真的要造反,後被楊儀剿滅,這本是大功一件,誰料楊儀回師後卻並未被重用,最大不過做了一箇中軍師,手中並無實權,而諸葛亮生前的職位卻被好好先生蔣琬承襲。此事確有蹊蹺,楊儀誅滅反賊魏延,不論怎麼看都是大功一件,不賞也便罷了,卻將他排斥於權力核心之外,賜個閒職與他,種種跡象表明,魏延根本沒有謀反。

作為兩朝重臣,魏延一片忠心,一身本領,他的伐魏決心,至始至終是堅定不移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魏延卻不肯全軍退回,還是執意北伐,可見他的意志之堅。他是諸葛亮身後最合適的接班人,假如諸葛亮死後將兵權交給他,或許總不會像蔣琬、費褘、姜維那般因循守舊,患得患失,乃至於徒耗無數人力物力勞師遠征,最終還是落得個徒勞無功的悲催結局。所以魏延之死,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論於公於私來說,他的冤死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圖片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諸葛亮臨終前內心裡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裡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裡十分不安。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

諸葛亮在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破裂,諸葛亮不在了,這個矛盾就有可能瞬間爆發,對諸葛亮來說,為避免日後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須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確支持哪一個。

楊儀和魏延各有優劣,他們對蜀漢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於性格,還有就是爭權,對此諸葛亮應該很清楚。魏延的優勢是軍事才幹突出,對漢中的情況熟悉,又是劉備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楊儀的優勢是長期跟隨諸葛亮,行政才幹突出,諸葛亮更放心。

選接班人不是選最可愛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選最可靠的、最不會產生的變數的,所以諸葛亮肯定更傾向於選楊儀。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持楊儀的佔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禕、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持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

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

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

所以,諸葛亮放棄魏延並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兩難之下的痛苦決擇,諸葛亮必須為北伐的數萬蜀軍將士選擇一條最可靠、最保險的道路。

後面發生的事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接到諸葛亮去世並要求退軍的命令後,第一個反應是不能退軍,因為諸葛亮雖死,但他還在,他要領著大家繼續跟魏軍打。

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會封鎖不住,蜀軍本來士氣不就高,後勤壓力也大,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對蜀軍又會造成新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帶領大家戰勝魏軍實在談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種冒險。


南門太守


魏延怎麼可能會是諸葛亮殺的呢?

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被楊儀以謀反的罪名殺害的,但是,這並不是諸葛亮提前謀劃的呀。

諸葛亮多麼英明的一個人呀,魏延再不濟,他對蜀國還是絕對的忠誠的。這一點諸葛亮肯定也是心知肚明的。

再說了魏延一直都是主戰派,尤其是北伐曹魏,他曾經還向諸葛亮提出過子午谷奇謀,很顯然魏延是有滅魏國的熊心壯志的。

但是,很不巧的是,諸葛亮沒有采納魏延的計謀,但是,還是委任給魏延北伐的重任,雖說魏延跟著諸葛亮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成就,但是,漢中這個險要之地,也沒有在魏延手中丟失,他還是守住了。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說魏延是諸葛亮殺死的呢?

原因是諸葛亮臨死前有交代,關於魏延的事情,諸葛亮瞭解魏延的為人,魏延一直都是一個很擰的人,死腦筋,上了戰場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就是因為魏延的這個性格,所以,諸葛亮料定自己死後,魏延肯定不會退兵的。

所以,諸葛亮就告訴楊儀等人,說,若是我死了之後,你們就不要北伐了,為了自保,最好是撤兵。

撤兵的時候,可以讓魏延斷後,若是魏延不聽從調遣,那你們也不用管他,你們自己帶著人馬走就可以了,至於魏延,是生是死就由他了。

諸葛亮並沒有說若是魏延不聽從調遣,就殺了他這句話呀。

到了諸葛亮一死,楊儀要班師回朝了,他就告訴魏延斷後。

當然,楊儀是派使者來告訴魏延的,魏延一聽果然火了。

諸葛亮死就死了,不是還有我魏延嗎?為什麼他死了,就不去完成統一大業了呢?

還有更讓魏延氣憤的是,楊儀竟然讓我魏延給他斷後,他楊儀算老幾呀,老子怎麼會給他斷後?

因為這件事沒有談妥,導致了魏延和楊儀之間的矛盾。

結果魏延也不去打魏國了,更不是給楊儀斷後,他竟然帶著自己的部下,跑到了楊儀的前面,然後阻止楊儀撤退,因為魏延走在了前面,所以,他們經過大橋時,把橋都給拆了,把路也給毀了。

就這樣楊儀寫了一封信給後主劉禪,大致意思是說,丞相剛死,魏延就謀反了。

劉禪剛接到楊儀的這一封信,緊接著他就又收到了一封來自己魏延的信。

魏延的信是告楊儀謀反的,這一下劉禪的頭大了,到底是楊儀謀反了,還是魏延謀反了?

劉禪開始召集部下商議這件事,結果大家都覺得魏延謀反的概率大。

就這樣劉禪下了剿滅魏延的旨意。

不過話又說回來,魏延真的有謀反嗎?他若是真的謀反的話,他就直接北上去投靠曹魏了,他為什麼還要往回撤呢?

魏延的這種表現,根本沒有謀反的意思呀。

很不湊巧的是,楊儀帶著的大軍終於和魏延相遇了,這時候雙方都是虎視眈眈,大有大幹一場的氣勢。

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惋惜。因為王平的一句話,把這個局面給打破了。

王平對魏延說道,沒想到丞相剛死,屍骨未寒,你魏延就要謀反?

就是這句話,魏延的部下才知道,原來是魏延要謀反了,結果他的手下全部放下了兵器,不抵抗了。

魏延一看大勢一去就逃跑了,結果他被馬岱追上,並殺害了。

魏延的死絕對是一個冤案,但是,絕對不是諸葛亮殺的。


史學達人


魏延之死雖然不是諸葛亮生前的刻意安排,但卻和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但在用人上卻有兩處嚴重失誤。一處是重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另一處就是沒有處理好魏延和楊儀之間的關係,導致魏延和楊儀這兩位出類拔萃的人才在諸葛亮死後發生內訌,雙雙覆亡,甚為可惜。

在演義中,魏延是個反面角色,他最大的特徵不是出色的軍事本領,而是腦後的“反骨”。在羅貫中筆下,魏延等同於反賊,所以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他不順眼,甚至在五丈原七星燈續命的時候,魏延踢翻了燈臺,所以諸葛亮臨終前託付馬岱妙計斬殺魏延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正史中卻不是這樣的。

正史中的魏延在荊州就跟隨了劉備,他憑藉出眾的能力從基層一步步做到了漢中太守,是個實打實的實力派。諸葛亮是很欣賞魏延的,所以在227年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將魏延納入丞相府,魏延成為諸葛亮最為器重的的將領。不過這丞相府中還有一人深得諸葛亮器重,他就是楊儀。魏延衝鋒陷陣,楊儀處理政務,兩人如果能精誠團結,諸葛亮會省心不少,但這兩人卻是水火不容,讓諸葛亮十分頭疼。

魏延是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的,並得到劉備的重用,所以有些狂妄,有時難免目中無人,盛氣凌人,出口成髒,這非常正常。而楊儀雖然能力突出,但卻是個刺頭,經常和同事合不到一塊,來到丞相府後,楊儀經常和魏延發生衝突。發展到最後,楊儀和魏延在會議上相互謾罵,甚至於拔出刀劍,直要來個你死我活。

下屬發生矛盾,領導自然要出面協調。劉備是這樣處理刺頭楊儀的。當得知楊儀和同事劉巴幹不到一塊,劉備將楊儀調離了尚書檯,給了他一個弘農太守的閒職。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衝突,也可以讓楊儀冷靜思考自己的錯誤,不失為一個妙招。而諸葛亮作為領導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於不作為,放任兩人矛盾持續激化。到臨終前,諸葛亮知道他死後沒人能鎮的住魏延,所以說你們不要管魏延,由他去吧。如果諸葛亮能把楊儀或者魏延之中的一人儘早調離丞相府,我相信兩人的悲劇是不會發生的。

那麼魏延自己有責任麼?這是肯定的。魏延之死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如果他能把性格收斂一點,把姿態放低一點,讓態度和藹一點,也不至於在最後和楊儀的鬥爭中眾叛親離,只憑王平一句話就讓身邊的士兵作鳥獸散。他自己只能帶著兒子灰溜溜地逃亡漢中,被馬岱擒殺,三族夷滅。魏延被殺,楊儀踩著魏延的首級破口大罵,還朝魏延吐口水,說看你這雜碎還敢再作惡!一代名將落個如此結局,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當然楊儀的結局也不好,他因為嫉妒蔣琬接班諸葛亮而心懷不滿,屢次惡意中傷蔣琬,最終下獄,自盡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