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我接待過的家庭父母們都無一例外地表達了自己多麼多麼愛孩子,關心孩子,對孩子千般萬般好,可見天下鮮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隨後孩子長到青春期了,各類問題接踵而至,讓父母防不勝防疲於應付,不僅是金錢時間上消耗巨大,更嚴重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壓力和家庭的變故讓大家都身心俱疲。目前國內由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導致家庭解體的案例與日俱增。父母們都一致表示:“我們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愛孩子疼孩子呀,一點都沒少呀,為什麼Ta不領情不懂得感恩,反過來要折磨我們呢?我們一點都沒虧待過Ta呀!”是呀,正因為父母的愛一直都保持不變,無論是話語、情感、行為都不曾變過,所以才出現了這種巨大的反差,歸根到底是因為孩子一直在成長,但父母卻停滯不前,所以在新時代下,父母需要讓自己成長為具有發展型思維的父母才能破繭成蝶、鳳凰涅槃、衝出重圍,有機會創造家庭的幸福。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發展型的父母更像是未雨綢繆的軍師,人生路上的引領者。他們專注於對未來的預見和對個體科學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的學習,最不同的是他們要求自己先搞明白一切後在自己身上先做到然後再去引導孩子執行,他們所有的教育行為和理念都是相對超前的,放到孩子身上執行的過程中也是在幫助孩子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積蓄力量和能力,他們從來都不拘泥於當下能看到的和正在做的,其實他們是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寬廣、更長遠的發展。除了孩子本身的知識、能力獲得之外,父母們還要推斷猜想出未來的世界與現在會有何不同,從而分析出未來世界中需要的生存技能,然後應用於當下的教育行為和教育內容中。這類父母更加勇敢、智慧、包容、接納。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而與之相對的是應對型的父母,就像當今國內的大多數父母,他們眼裡只能看到今天的孩子,只能回憶起孩子的過往,卻鮮有看到孩子的未來的。他們每天很忙碌也很焦慮,但多數奔忙解決的是孩子目前的問題,或者是當下發生的某件事。比如今天孩子在學校打架了,父母就會被老師宣去解決今天的事情,比如孩子要上小學了,就只關注擇校的事情。他們從來不會進行系統性思維,不會由一個點想到很多面,也不會由一件事想到更深入的部分,比如說事情的起因、根本原因等,也不會衍生到關於問題如何更有效、科學地解決,很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防止問題再次發生的措施。他們追求的就是表面消停、表面平靜、表面沒有矛盾、現在沒什麼大礙了之類的浮皮。比如現在大多數父母看孩子問孩子最多的第一句話是:“作業做了沒?考試考得怎麼樣?”他們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其他的也不關心,也不考慮,大腦裡的概念就是“只要有分數行遍天下都好走”的絕對化思維。他們無論是知識背景、學歷水平、眼界胸懷都比較狹窄、單一、小。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不得不說這種兩極分化的父母類型的形成是有很多原因的,有先天的因素即大腦的結構、智商,然而更多的是父母們後天的教育學習、思維方式、家庭教養方式、祖輩的知識文化水平、處世方式、自己的學習力等。所以在教育領域中我們通常會說“要想養育出一個貴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寒門再難出貴子”等等比較偏激的話,在條件受限和自己的定勢思維下是真的會出現這種結果的。所以現在很多真心做教育的研究者和執行者才會經常吶喊: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覺醒,起來學習、自我成長。因為這些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比沉睡中的父母們更早、更清晰地看到了真相,看到了未來的後果。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是觀察、研究、見證了的結論。即使不是為了什麼高大上的理想夢想,什麼國家民族的未來,但實事求是地講,應對型的父母的孩子們面對更高風險係數的心理問題、行為問題、學習問題、生活問題、情感問題等等各方各面的問題。從這種遺傳角度講,這就是孩子們的宿命。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舉個例子:在“父母都對孩子關心”這個問題上,應對型的父母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更叛逆,對抗更激烈,親子關係瞬間崩塌,發生各種危險事件的幾率更高,家庭面臨動盪的可能性更高。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像發展型的父母在孩子童年期甚至是嬰幼兒期就在為孩子的青春期到來甚至是青年期的到來做著詳細的準備。孩子嬰幼兒期在基本的生存問題都是問題的時候,他們除了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之外,都需要從頭一點點地練習、認知、熟悉、熟練,最終將一項項的技能掌握才能護住自己的生存權利,在這個相對其他生物漫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撫養者事無鉅細、盡心盡力、小心翼翼地關注和付出。沒有哪個父母提起孩子的小時候沒話說,如果想要說那真是永遠都說不完的,因為那些長大的點點滴滴是那麼地細緻入微、那麼地艱難不易、那麼地令人難以忘懷。就簡單的一個便溺問題、簡單的一個開口說話問題、簡單的一個站立行走的問題,現在想想都是不加思考就可以做到的,但孩子們在剛開始的學習與控制階段父母真是操碎了心,特別是新時代的父母更加細緻了。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但如果隨著孩子的長大,上學了,上初中了,孩子到了10歲、11歲、12歲開始,如果父母仍然對孩子的事情事無鉅細,個個都問,個個都碎碎念,個個都不放心,那麼所有的家庭都會收到一個結果:“爸媽,你們好煩啊,我又不是小孩子了”“你們能不能不要管我了”,還伴隨著重重的關門聲,以及不知道什麼時候情緒被引爆導致的肢體衝突等。父母有時是關心則亂,更多時候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還是之前的孩子,自以為是地認為大人的話孩子就一定聽,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經驗就一定是對的,自以為是地認為我覺得冷孩子也覺得冷。可是父母們忘記了,孩子是你生的沒錯,但面前的孩子除了你能看到長的樣子外,內在的東西都變了,但父母卻一概不清楚、不瞭解、沒有意識到。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比如他們整天在思考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有沒有未來的規劃?他們對自己瞭解嗎?他們對自己的瞭解程度到什麼地步了?他們是如何看待不公平現象的?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客觀而準確的預估嗎?他們的自信勇敢程度到底如何?他們對於學習是如何理解的?他們對於人生又有什麼嚮往?他們對於身體的感知和認知達到什麼水平了?

等等,這些內容應對型的父母不會過多思考甚至也從未認為這還是個問題。他們從未關心過,也不知道該怎麼關心。但這些內容確實是青春期的孩子們大腦裡猛然飛出的一連串一連串的問題,他們急需要弄明白這些問題的答案,但由於經驗受限,環境受限,人際圈受限,根本無處去尋找答案,再加上青春期生理的變化,還有在青春期孩子眼裡父母那些拙劣的行為言語表現讓他們沒有耐心,更易怒,更難以控制情緒,更加思維偏激甚至是避世,與之行為也會發生巨大變化。這種內心的矛盾衝突像毒癮一樣纏繞著孩子們。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發展型的父母一般在童年期、幼兒期就會教會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自我認知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想方設法讓孩子早點獨立,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人格上,都把他們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儘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允許他們犯錯、胡思亂想、爭辯、提問,表達,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思考,他們有了自己一套認知自己、認知世界萬物的思維模式,同時也擁有了勇氣、自信和各種能力,再面對青春期甚至是未來的種種未知時便會更加感覺有自信應對,對事物發展有掌控感,有解決難題的能力和勇氣,更重要的是他們一路走來都有父母的信任和支持。這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最有力量的鎧甲和翅膀。於是孩子能靠自己的力量順利度過那些坎,即使有點困難,也會通過努力、嘗試、跌倒、站立、反思、繼續而讓自己重新上路,在此過程中,他們非常確信父母一直在自己身後看著自己,如果自己一旦需要,父母也一定可以幫到自己。

要想青春期的孩子不把家拆了,就做這類父母吧,雖然很難!

雖然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也是不盡相同的,但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及身邊的人都能朝好的方向發展,對於孩子,期望更是高,但世間美好的一切似乎都需要用善良、堅持、正確的方法去親手創造,即便是彩虹也是雨後天晴之後才能看過的,即便是風平浪靜也是需要經歷暴風驟雨的洗禮,自然現象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塑造和成長呢,需要的付出和經歷的就更多了。希望父母們都能成長為發展型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