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路橋區“少年司法一體化關護”工作上央視

2019-04-02 11: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沈雨露 金晶 黃超傑

3月30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調查》欄目,專題報道社區社工工作,肯定了路橋區人民檢察院引進天宜社工,助力轄區未成年人幫教矯正工作,構建“少年司法一體化關護”機制的積極探索和成功經驗。

路桥区“少年司法一体化关护”工作上央视

溫情辦案之路

2013年,路橋區人民檢察院成立全市首家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後更名為“未成年人檢察部”,簡稱“未檢部”),始終踐行“辦一個案子,救一名孩子”的承諾,共辦理未成年人案件800餘件400餘人,為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保護救助未成年被害人、促進迴歸家庭社會作出努力。

採訪過程中,未檢部主任馬靈劍講述了涉罪未成年人小趙的案件。小趙剛出生就沒了母親,父親終日酗酒賭博。爺爺奶奶去世後,8歲的他從河南流浪到台州,在街頭又流浪了8年。

辦案過程中,馬靈劍發現趙某隻有在餓肚子的時候才去偷東西,且不像其他罪錯未成年人一樣隨時攜帶凶器。“他說自己是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愛,如果去偷東西,把別人的父母弄傷了,那他家裡的小孩該怎麼辦?和我一樣麼?”簡單的話體現了小趙純良的本質,馬靈劍拋開了檢察官的身份,一路幫助小趙迴歸社會。正是受“小趙們”的啟發,2013年開始,路橋區人民檢察院著手探索少年司法溫情化辦案之路。

6年來,路橋區人民檢察院以打造“專業化引領、社會化保障、溫情化融合”的少年司法體系為目標,解決幫教專業化和幫教力量不足的問題,創建“黨委政府主導、檢察機關推動、職能部門聯合、專業組織參與、社會力量協同”的少年司法一體化社會關護體系,提升強化少年司法的專業化、社會化和溫情化水平。先後獲評全國未成年人創新實踐基地、全國青少年維權崗、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等3項國字頭榮譽及20餘項省市級榮譽。

“工作中,榮譽、表彰固然令我們振奮,但更欣喜的是看到一個個孩子迷途知返,一種種親情關係修復,一樁樁社會矛盾化解。這說明專業化、溫情化、協同化的做法是符合少年司法精神的。”馬靈劍說。

撐起法治的綠蔭

目前,路橋區少年司法擁有14名“愛·傾聽”心理工作者、30名“曙光”志願者、108名未保工作者、16名基地幫教人員、5名司法社工奮鬥在未檢一線。這些機制和隊伍的建立,為深化司法工作藉助社會力量長效機制建設,從而實現刑事司法體系之間、司法體系與社會支持保障體系的無縫鏈接作出了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6年來,路橋區人民檢察院院未檢部3次榮立三等功,所辦案件連續4年獲評全省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精品案例。“少年司法一體化關護”機制被確定為2017年全市政法工作重點創新項目,2018年全市楓橋經驗重點創新項目,獲評“全市解放思想優秀典型案例”。

2018年3月,少年司法社工(天宜社工)入駐我區,開始個案的關護探索,實施一年以來,有效破解幫教實踐中的脫節、封閉、斷續等問題,成功幫教16名大學生迴歸大學;順利結束考察50餘名附條件不起訴對象,無一重新犯罪;前後修復了親子關係70餘起,為40餘名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經濟救助,改變了少年及家庭的命運。

“我始終相信,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之一就在於如何對待孩子,讓受傷的花兒重見陽光,讓迷途的少年們早日回家,是所有奮鬥在少年司法工作一線的守護者的期待。為了守護青春和明天,基層實踐保護性司法的工作一直在路上。”馬靈劍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