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沒有主見的本質是什麼?

手機用戶8213528886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都與自己的經歷有關,沒有主見的人也是一樣。這類人群往往比較對外界的認知不夠清晰,對自己不太瞭解,甚至對一件事物的觀點沒有特定的認識,就算有,在溝通中也很容易被外界所幹擾。

這與一個人的閱歷、視野、知識結構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個人行為反應而判斷此人是否沒有主見,我舉一個例子:

有的人想詢問朋友的看法,但發現這個人思前想後並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建議時,或者給出的建議模稜兩可時,我們不能確認此人就是沒有主見的。

因為,一個人在知識活躍,看待問題角度多變時,往往要權衡一個最適合對方的看法,在沒有看法之前,不能坦露或表露出來,這隻能說是因為此人較為嚴謹,對詢問著比較負責。

但如果不是這類人,就容易人云亦云,沒有任何的理論根據,一深究還容易不知所措,這就是典型的沒有主見,聽到的全是他人的思維。上班聽同事,下班聽朋友,回家聽媳婦的,就屬於這類。所以,很多人覺得這類人有求必用,就用“老好人”的愛稱來代替了。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這類老好人也不見得是個褒義詞了...

本質,還是心理較為脆弱,遇事不敢做決策,甚至不想承擔這方面的責任,還容易杞人憂天,說風就是雨...

但這類人種從小時候基本都是聽爸爸媽媽話的乖孩子,從此也就養成了依賴的性格,但這樣的環境長大成人,往往都會遇到個人成長中的挫折打擊,但他們的父母一般都是非常強勢且有主見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又是一種家庭教育環境所導致的。

這類人群符合也好,無價值感也罷,都是個人經歷的產物,如果你的朋友中有這樣的朋友,也不用過度擔心,畢竟是一個很好的聆聽者,我們不做任何改變別人性格的事情,也不去強求別人做任何不喜歡的事情。

希望以上內容能給你些許啟發,如果對心理科普、抑鬱、焦慮、成癮、人格障礙等心理引導技術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最近也在舉辦官方抽獎活動,希望幸運的你可以抽到新年解壓工具套裝~~~


霖士心理


沒有主見的人,本質上可能是個討好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好人”。

他們並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是他們習慣於跟隨別人的意見,即便在自己與別人意見不同時,他們也會盡量避免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被問到自己想法的時候,他們常常用“都依你”“我都行”“隨便”來回復。

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生怕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會惹得他人不高興或讓他人受了委屈。因此,在外人看來,他們這群討好者就像是一群沒有主見的人。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變成“討好者”呢?

心理學家們認為,這與他們兒時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關。

許多討好者在小時候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即他們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時,才會感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是不會被拒絕或拋棄的。

這三類父母可能教育出“討好者”。

1. 嚴厲型

這些父母會對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要求也非常嚴格,給孩子立下許多規矩。孩子的腦海裡從小就被釘入了兩張清單,一張上列著“必須做的事”,另一張上則列著“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必須做的事情,未必會得到讚賞;但如果觸犯了禁忌,則一定會被責罰。

孩子不得不在完成必須做的事情的基礎上,拼命去做得更好,去迎合父母的高期待,來討好父母,久而久之,討好成了一種習慣。

2. 自戀型

自戀型的父母很要面子。他們會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樣,在人前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在人前無條件地“保持微笑”。即使孩子白天剛剛在學校被人欺負,如果在晚上的家庭聚會上看起來有些不高興,父母就會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淨在你奶奶/爺爺/叔叔/阿姨面前給我丟臉”。

久而久之,孩子會知道要隱藏自己的感受,而要去迎合周圍人的情緒,去討好周圍人。

3. 脆弱型

一些父母自身的焦慮水平比較高,總是擔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面對看起來焦慮而脆弱的父母,孩子會開始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對待他們,怕他們因為自己的說話或做事而受傷。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且不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缺乏主見,事事順從他人的老好人,那麼請警惕上述這些行為,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教養環境。

而如果你發現自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老好人,不妨從看到這個答案開始,真正地關心自己,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想說什麼。人生這麼短,與其做一個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實的自己。


知我心理學


我認為沒有主見的本質可能是不敢有主見,不敢做主見。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這樣的人,“有主見”是件有風險,甚至是危險的事。這個可以要追溯到幼年時期的經歷。沒有主見的人,其性格成因,與其在幼年時期,與養育者的互動關係密切相關。他們的養育者往往是很有主見的,甚至是過於有主見的。因為他們是很有主見的父母,為了維持自己的價值感,就無需一個有主見的子女。他們只需要對自己的主見應聲附和,拍手鼓掌的好子女。與這樣的父母相處,表面上父母可能會鼓勵孩子向自己學習,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主見。但是,當孩子真正把自己的想法或主見表達出來時,父母往往不是報以肯定,而是很多側重於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想法的幼稚性。更有甚者是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貶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父母只是看上去很民主,實際上父母需要的不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喜愛,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父母潛意識期待的樣子——沒有主見。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很害怕“有主見”(跟他們幼年時期的經歷有關)。所以他們要極力打壓任何“有主見”的傾向,而最方便的打壓對象自然是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了,通過不斷打壓孩子身上任何有主見傾向的想法或行為,就可以緩解壓制自己內心對於“有主見”的焦慮。因此,孩子才變得越來越不敢表達主見,成了一個沒主見的人。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嘯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一個有主見的人,他必然對自己身處的這個世界有一套認知,並且相信按這套規則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要知道,人只會選擇有助於自身利益的選項。如果獲取利益的方式在他心中相對清晰穩定,那麼他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而收效良好後這一正反饋會進一步鞏固他的認知。

這樣,他就會逐步呈現出一種自信而又從容,進退有度的架式,人們往往會稱這樣的人很有主見。

而那些沒主見的人,心裡往往有很多不確定性。

首先,他們不確定的是達成需要的方式。

很多人內心深處的需要其實是“讓身邊的人都喜歡我,認可我”。但千人千面,眾口難調,他內心很難形成一套穩定的行為模式,這時,他越想得到,行事時就會越瞻前顧後。


其次,讓他們感到不確定的可能是需要本身。

有很多人內心深處其實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需要,比如,很多人既希望工作形式輕鬆自主又想要高薪穩定,既希望在親密關係中充滿激情又想要安心牢靠,但這二者很多時候是難以得兼的,可他們又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現實,於是在進行選擇時便會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沒有主見的本質是對自己的需要和達成需要的方式不確定。

而確定是需要勇氣的,這不僅是實踐的勇氣,更是取捨的勇氣。要接納自己不可能什麼都得到,我們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人間失格》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就是典型的沒有主見的人。從幼年開始,他不懂得去拒絕別人,只會迎合。當父親問他想要買什麼禮物的時候,他並不是想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想著父親最喜歡給他買什麼。在上學的時候,他也是如此,對於別人的各種要求,總會欣然接受,即使內心非常抗拒。最終,他徹底的喪失自我,與社會格格不入,對周邊的事物感到恐懼,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從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分析,他將自我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客觀上的自我,即當下的狀態;另外一個是想象中的自我,即理想狀態。沒有主見的人,關鍵在於後者,他們常常對於自己的預期過高,但是又沒有能力去達到那種狀態。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的想法也開始產生懷疑,內心會產生自卑,不斷自責。因此,沒有主見的人,其本質往往是內心的脆弱,他們害怕受到別人的否定。


受到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的影響,許多家庭不注重對孩子的獨立人格的培養,常常通過自己的權威,讓孩子無條件接受父母的意見。但是,這些問題也開始被許多家長意識到,他們開始採取正確的方法去教育他們。因此,作為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該太多的去幹預孩子的決定,而應該去引導他們。

不過,並不是沒有主見的人都是這種心理,有時候他們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以大局為重罷了,這是一種善意的妥協。


心夥伴


沒有主見的人,使我們常說的軟弱的人,他們的性格形成是因為過去經歷影響太過嚴重,失去了對自己意見堅持的信心。

一般沒有主見的人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

1、失敗經驗

有些人生活的經歷就是一部失敗史,多次的打擊,會讓他們對自己產生嚴重懷疑,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沒有可以解決問題的實力,甚至自暴自棄。以至於在後期與他人的合作中從來不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從不會和他人據理力爭,總是隨波逐流,但求沒有過失。

2、強勢父母

有些人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中,在家裡沒有發言權,父母左右著他們的生活,任何人生的重大決定都由他們的父母參與。對於一個從沒有自己決斷過的人,自然也是缺乏主見的。

3、不在乎

許多人不願意成為意見領袖或者不願意表達自己與眾不同觀念,是因為完全不在乎,沒有進取心,能夠依附他人完成事情就好,他們不在乎事情結果如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從中取得成長。

以上均為每日談心·心理諮詢師四四原創


每日談心


沒有主見的本質一定程度上來源於懦弱,懦弱可以追溯到小時候生長的環境。受到周邊人的影響,包括成長時候受到嚴重打擊的人,性格更容易懦弱,造成對很多事情不敢下決心的情況。因此,這種沒主見類型,是受生長環境影響所產生的。其中,還有一部分人,是不夠自信,導致表達上唯唯諾諾,這個多加訓練是可以改正的。這個不能說是沒有主見。



可能有部分人會認為,一個人有沒有主見,跟性格有關。其實,這種認解未必正確。是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有主見一點。但其實是,內向型的人更容易推動世界。是的,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感興趣的事情上行動。而這些思考的則將改變世界。所以,沒主見是單純的沒主見,真的和性格無關。


最後,沒有主見的人,更傾向於討好別人。以獲得一份安全感。但我相信,當你的能力到達一定階段,那怕你的聊天都是引章據典。那也是優秀的。因為,有主見的人未必成功,而是大家對你能力的信服。


by創可貼


這個問題比較哲學,那就用哲學的方法回答,沒主見的本質是堅守主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沒有主見本身就是一種主見,當然這種主見是以否定的態度默示的,是掩藏在長久的堅持之中的,是不易被洞察的。

總會有不少的從眾者,這些人看似沒有特別獨特的見解,甚至缺乏個性,但這種態度卻是最安全的生存策略,它給了外部一種信號,即不想做出不同凡響的事情,也不想有任何為人先的嘗試。原則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在別人身後默默跟隨,風險永遠最低。

這種態度也是保守主義的特徵。


Seth13


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我們與社會主導的傾向性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因此許多情況下,我們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隨著大流,但是這樣會讓我們失去主動性和自己的個性。沒有主見的人,常常會跟隨他人的腳步行事,缺少對於事情的獨立判斷。

沒有主見的本質,是因為個體本身存在這些因素:

整體把握能力和判斷能力差

整體把握能力是指以靈活性、責任感等態度來面對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判斷能力是指運用智慧以及合理的價值觀去評估局面。一個人之所以沒有主見,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和事情的判斷能力差,沒有信心去把握事情整體的發展,並且不願意去思考,由於家長錯誤的教育模式,已經使得他們習慣於這種不去獨立思考的處事模式。

自我價值感低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從眾性強。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當這個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個體很可能形成差異的人格,例如會過度的依賴,過度的去討好,也可能形成過度的自卑,從內心裡認為自己是不行的,因此他們不會也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意見。

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是指確立目標,並且克服困難完成目標的心理品質。意志力高的人能夠有意識的確立目標,並且去支配自己的行為。而意志力低的人,受暗示性特別強,遇到難題不能做深入、細緻的分析,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跟隨他人的腳步去行為。

歸根究底,沒有主見的人,本質上就是缺乏獨立思考,感知能力差以及自我價值感低,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體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發展。


心理學充電時間


經常聽到別人說,你沒有主見。那麼,什麼是主見呢?

主見,主,代表自己的意思,見,見解,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看法。沒有主見,也就是沒有自己對於一件事情或者是事物的認知和自己的見解。沒有主見的本質是對事物嘗試過少。

沒有主見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今天,隔壁鄰居拜託你去照料一下寵物,你去了,忙的不可開交,自己手頭上的事情還沒有展開;明天,領桌同事要你幫忙做下資料,於是你岔不開面子,花了不少的時間去處理這些資料,自己手頭的工作被推遲進展,自己也得不償失。這些都是沒有主見的泛表現。其實,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那麼,你想被這種情境困住麼?肯定不想!

那麼,如何有主見呢?

首先,保持一顆持之以恆的求知慾,多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以培養自己的興趣。只有對事物感興趣,才能對這個事物有想法,才能有見解。

其次,多去與他人溝通。只有互相交流想法,才能對於事物有更深的見解。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