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没有主见的本质是什么?

手机用户8213528886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都与自己的经历有关,没有主见的人也是一样。这类人群往往比较对外界的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不太了解,甚至对一件事物的观点没有特定的认识,就算有,在沟通中也很容易被外界所干扰。

这与一个人的阅历、视野、知识结构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个人行为反应而判断此人是否没有主见,我举一个例子:

有的人想询问朋友的看法,但发现这个人思前想后并没有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时,或者给出的建议模棱两可时,我们不能确认此人就是没有主见的。

因为,一个人在知识活跃,看待问题角度多变时,往往要权衡一个最适合对方的看法,在没有看法之前,不能坦露或表露出来,这只能说是因为此人较为严谨,对询问着比较负责。

但如果不是这类人,就容易人云亦云,没有任何的理论根据,一深究还容易不知所措,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主见,听到的全是他人的思维。上班听同事,下班听朋友,回家听媳妇的,就属于这类。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类人有求必用,就用“老好人”的爱称来代替了。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这类老好人也不见得是个褒义词了...

本质,还是心理较为脆弱,遇事不敢做决策,甚至不想承担这方面的责任,还容易杞人忧天,说风就是雨...

但这类人种从小时候基本都是听爸爸妈妈话的乖孩子,从此也就养成了依赖的性格,但这样的环境长大成人,往往都会遇到个人成长中的挫折打击,但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非常强势且有主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又是一种家庭教育环境所导致的。

这类人群符合也好,无价值感也罢,都是个人经历的产物,如果你的朋友中有这样的朋友,也不用过度担心,毕竟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我们不做任何改变别人性格的事情,也不去强求别人做任何不喜欢的事情。

希望以上内容能给你些许启发,如果对心理科普、抑郁、焦虑、成瘾、人格障碍等心理引导技术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霖士心理”,最近也在举办官方抽奖活动,希望幸运的你可以抽到新年解压工具套装~~~


霖士心理


没有主见的人,本质上可能是个讨好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好人”。

他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是他们习惯于跟随别人的意见,即便在自己与别人意见不同时,他们也会尽量避免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被问到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常常用“都依你”“我都行”“随便”来回复。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生怕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会惹得他人不高兴或让他人受了委屈。因此,在外人看来,他们这群讨好者就像是一群没有主见的人。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变成“讨好者”呢?

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与他们儿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关。

许多讨好者在小时候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即他们只有在和父母的需求和期望一致时,才会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是不会被拒绝或抛弃的。

这三类父母可能教育出“讨好者”。

1. 严厉型

这些父母会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要求也非常严格,给孩子立下许多规矩。孩子的脑海里从小就被钉入了两张清单,一张上列着“必须做的事”,另一张上则列着“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做了必须做的事情,未必会得到赞赏;但如果触犯了禁忌,则一定会被责罚。

孩子不得不在完成必须做的事情的基础上,拼命去做得更好,去迎合父母的高期待,来讨好父母,久而久之,讨好成了一种习惯。

2. 自恋型

自恋型的父母很要面子。他们会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在人前展示出最完美的一面,比如在人前无条件地“保持微笑”。即使孩子白天刚刚在学校被人欺负,如果在晚上的家庭聚会上看起来有些不高兴,父母就会指责甚至打骂孩子,“净在你奶奶/爷爷/叔叔/阿姨面前给我丢脸”。

久而久之,孩子会知道要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要去迎合周围人的情绪,去讨好周围人。

3. 脆弱型

一些父母自身的焦虑水平比较高,总是担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面对看起来焦虑而脆弱的父母,孩子会开始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怕他们因为自己的说话或做事而受伤。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且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缺乏主见,事事顺从他人的老好人,那么请警惕上述这些行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而如果你发现自己是一个没有主见的老好人,不妨从看到这个答案开始,真正地关心自己,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想说什么。人生这么短,与其做一个辛辛苦苦的“好人”,不如做一回真实的自己。


知我心理学


我认为没有主见的本质可能是不敢有主见,不敢做主见。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这样的人,“有主见”是件有风险,甚至是危险的事。这个可以要追溯到幼年时期的经历。没有主见的人,其性格成因,与其在幼年时期,与养育者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他们的养育者往往是很有主见的,甚至是过于有主见的。因为他们是很有主见的父母,为了维持自己的价值感,就无需一个有主见的子女。他们只需要对自己的主见应声附和,拍手鼓掌的好子女。与这样的父母相处,表面上父母可能会鼓励孩子向自己学习,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主见。但是,当孩子真正把自己的想法或主见表达出来时,父母往往不是报以肯定,而是很多侧重于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幼稚性。更有甚者是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贬低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知道,父母只是看上去很民主,实际上父母需要的不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为了赢得父母的喜爱,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塑造成符合父母潜意识期待的样子——没有主见。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很害怕“有主见”(跟他们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关)。所以他们要极力打压任何“有主见”的倾向,而最方便的打压对象自然是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了,通过不断打压孩子身上任何有主见倾向的想法或行为,就可以缓解压制自己内心对于“有主见”的焦虑。因此,孩子才变得越来越不敢表达主见,成了一个没主见的人。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陈啸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暖心理


一个有主见的人,他必然对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有一套认知,并且相信按这套规则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知道,人只会选择有助于自身利益的选项。如果获取利益的方式在他心中相对清晰稳定,那么他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收效良好后这一正反馈会进一步巩固他的认知。

这样,他就会逐步呈现出一种自信而又从容,进退有度的架式,人们往往会称这样的人很有主见。

而那些没主见的人,心里往往有很多不确定性。

首先,他们不确定的是达成需要的方式。

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需要其实是“让身边的人都喜欢我,认可我”。但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他内心很难形成一套稳定的行为模式,这时,他越想得到,行事时就会越瞻前顾后。


其次,让他们感到不确定的可能是需要本身。

有很多人内心深处其实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需要,比如,很多人既希望工作形式轻松自主又想要高薪稳定,既希望在亲密关系中充满激情又想要安心牢靠,但这二者很多时候是难以得兼的,可他们又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于是在进行选择时便会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没有主见的本质是对自己的需要和达成需要的方式不确定。

而确定是需要勇气的,这不仅是实践的勇气,更是取舍的勇气。要接纳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我们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大庭叶藏,就是典型的没有主见的人。从幼年开始,他不懂得去拒绝别人,只会迎合。当父亲问他想要买什么礼物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是想着父亲最喜欢给他买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是如此,对于别人的各种要求,总会欣然接受,即使内心非常抗拒。最终,他彻底的丧失自我,与社会格格不入,对周边的事物感到恐惧,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从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分析,他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客观上的自我,即当下的状态;另外一个是想象中的自我,即理想状态。没有主见的人,关键在于后者,他们常常对于自己的预期过高,但是又没有能力去达到那种状态。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也开始产生怀疑,内心会产生自卑,不断自责。因此,没有主见的人,其本质往往是内心的脆弱,他们害怕受到别人的否定。


受到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家庭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常常通过自己的权威,让孩子无条件接受父母的意见。但是,这些问题也开始被许多家长意识到,他们开始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因此,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应该太多的去干预孩子的决定,而应该去引导他们。

不过,并不是没有主见的人都是这种心理,有时候他们是为了顾及别人的感受,以大局为重罢了,这是一种善意的妥协。


心伙伴


没有主见的人,使我们常说的软弱的人,他们的性格形成是因为过去经历影响太过严重,失去了对自己意见坚持的信心。

一般没有主见的人可能会有类似的经历:

1、失败经验

有些人生活的经历就是一部失败史,多次的打击,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严重怀疑,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实力,甚至自暴自弃。以至于在后期与他人的合作中从来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从不会和他人据理力争,总是随波逐流,但求没有过失。

2、强势父母

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父母左右着他们的生活,任何人生的重大决定都由他们的父母参与。对于一个从没有自己决断过的人,自然也是缺乏主见的。

3、不在乎

许多人不愿意成为意见领袖或者不愿意表达自己与众不同观念,是因为完全不在乎,没有进取心,能够依附他人完成事情就好,他们不在乎事情结果如何,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能从中取得成长。

以上均为每日谈心·心理咨询师四四原创


每日谈心


没有主见的本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懦弱,懦弱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生长的环境。受到周边人的影响,包括成长时候受到严重打击的人,性格更容易懦弱,造成对很多事情不敢下决心的情况。因此,这种没主见类型,是受生长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不够自信,导致表达上唯唯诺诺,这个多加训练是可以改正的。这个不能说是没有主见。



可能有部分人会认为,一个人有没有主见,跟性格有关。其实,这种认解未必正确。是的,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有主见一点。但其实是,内向型的人更容易推动世界。是的,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感兴趣的事情上行动。而这些思考的则将改变世界。所以,没主见是单纯的没主见,真的和性格无关。


最后,没有主见的人,更倾向于讨好别人。以获得一份安全感。但我相信,当你的能力到达一定阶段,那怕你的聊天都是引章据典。那也是优秀的。因为,有主见的人未必成功,而是大家对你能力的信服。


by创可贴


这个问题比较哲学,那就用哲学的方法回答,没主见的本质是坚守主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没有主见本身就是一种主见,当然这种主见是以否定的态度默示的,是掩藏在长久的坚持之中的,是不易被洞察的。

总会有不少的从众者,这些人看似没有特别独特的见解,甚至缺乏个性,但这种态度却是最安全的生存策略,它给了外部一种信号,即不想做出不同凡响的事情,也不想有任何为人先的尝试。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在别人身后默默跟随,风险永远最低。

这种态度也是保守主义的特征。


Seth13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我们与社会主导的倾向性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许多情况下,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随着大流,但是这样会让我们失去主动性和自己的个性。没有主见的人,常常会跟随他人的脚步行事,缺少对于事情的独立判断。

没有主见的本质,是因为个体本身存在这些因素:

整体把握能力和判断能力差

整体把握能力是指以灵活性、责任感等态度来面对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判断能力是指运用智慧以及合理的价值观去评估局面。一个人之所以没有主见,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和事情的判断能力差,没有信心去把握事情整体的发展,并且不愿意去思考,由于家长错误的教育模式,已经使得他们习惯于这种不去独立思考的处事模式。

自我价值感低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从众性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当这个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个体很可能形成差异的人格,例如会过度的依赖,过度的去讨好,也可能形成过度的自卑,从内心里认为自己是不行的,因此他们不会也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意见。

意志力薄弱

意志力是指确立目标,并且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力高的人能够有意识的确立目标,并且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而意志力低的人,受暗示性特别强,遇到难题不能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跟随他人的脚步去行为。

归根究底,没有主见的人,本质上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感知能力差以及自我价值感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个体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展。


心理学充电时间


经常听到别人说,你没有主见。那么,什么是主见呢?

主见,主,代表自己的意思,见,见解,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看法。没有主见,也就是没有自己对于一件事情或者是事物的认知和自己的见解。没有主见的本质是对事物尝试过少。

没有主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今天,隔壁邻居拜托你去照料一下宠物,你去了,忙的不可开交,自己手头上的事情还没有展开;明天,领桌同事要你帮忙做下资料,于是你岔不开面子,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处理这些资料,自己手头的工作被推迟进展,自己也得不偿失。这些都是没有主见的泛表现。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那么,你想被这种情境困住么?肯定不想!

那么,如何有主见呢?

首先,保持一颗持之以恒的求知欲,多去尝试新鲜的事物,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才能对这个事物有想法,才能有见解。

其次,多去与他人沟通。只有互相交流想法,才能对于事物有更深的见解。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