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山西第一鎮風水塔屹立400年 明清官員人數超70縣被譽“九州針都”


有句話說,“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的山西省擁有數量眾多的文物古蹟。位於山西澤州縣境西北部的大陽古鎮,古稱陽阿,曾經是“秦皇置縣,漢主封侯,西晉設郡”之治所,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大陽古鎮擁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青石板鋪就的古街兩旁官第、商宅、寺廟、樓閣佈局嚴謹、星羅棋佈,完美地融為一體,被稱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並於2011年11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豐富的礦藏使大陽成為我國冶鐵業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是兵器的重要產地,古籍中記載可斬斷牛馬的陽阿劍就出產於此。明代手工制針業在大陽崛起後,不但壟斷了中國製針市場,還遠銷伊朗、伊拉克等中亞各國,古鎮也被譽為“九州針都”。


坐落在古鎮東南角一塊磐石之上的天柱塔,高108尺,為九層八面青磚砌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建造工期長達27年。民間相傳,天柱塔是大陽古鎮與30餘里外的渠頭村兩地百姓風水斗法的遺蹟,400餘年來古塔至今完好,無半點風化。

自天柱塔建成後,大陽村百業興旺,文昌武興,而塔尖所指向的渠頭村卻五穀欠收,人丁不旺。因為渠頭村有硯臺閣、洗墨池等古蹟,村民認為大陽天柱塔就像一支大筆,蘸盡了渠頭村的墨池,於是渠頭村民在村東頭修造了一座太陽迎壁,寓意要燒掉天柱塔的筆尖。

大陽村民得知消息後,也連忙召集能工巧匠在塔尖上打造了一口鐵鍋,並在鐵鍋上扣了大缸以保護筆尖。自此,大陽村仍文昌武興,渠頭村也日漸興旺,如今兩村還互通姻親,皆大歡喜,這神奇的傳說也給天柱塔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大陽、渠頭兩村的鬥法使大陽鎮在明清兩代出仕為官者多達150多人,人數超過了周邊70餘縣,而渠頭村也號稱“金磚鋪地、富甲澤潞”,留下了“有官不到大陽誇,有衣不到渠頭亮”的民間歌謠。

俗話說“世上不少百歲人,山中難覓千年樹。”大陽古鎮吳神廟裡一株800多年樹齡的古油松,樹身猶如一條矯健的行龍,被村民稱為“千年龍樹”。令人稱奇的是,此樹曾經枯萎,如今又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