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

漂亮的學姐


國防永遠是一個國家對外的頭等大事。國防完備制度健全,擁有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國防隊伍對國家是必要的。



而執掌兵權的部門,也就成了國家怒而揮拳時的不可或缺的臂膀。縱觀華夏曆史,軍事權力的首腦機構名稱變化繁多。

秦漢時期,代天子執掌天下兵馬大權的為“三公”中的太尉,到漢朝改為大司馬。後來也有稱大將軍的,他們才是真正兵權的擁有者和指揮者。

隋唐時期正式設立“三省六部”,卻在宋一代因領導者想制衡權臣,分裂權力,設立了“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

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與樞密院。

到明一代,正式廢中書省,朱元璋甚至連丞相這一官職都給踢出了權力機構。六部開始直接對天子負責,可謂是當時中央集權制度的巔峰。

六部分設最高領導人“尚書”以及副職“侍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體職掌,並於歲終進行考績,分其優劣,以行黜陟。


六部官員相對穩定,不得輕易調動,凡有勞績者,則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罷中書省後,即升六部品秩:尚書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為正一品,永樂時復舊),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

也就是說,侍郎這一職是一部的副職分管正三品長官,而且是“堂上官”即能在衙署之大堂上處理重要公務的重要職務,即如今的國防部分管副部長。

兵部作為護國並指揮兵馬大權的機構,其侍郎地位可謂是極高。

在正三品官職中,最有油水的莫過於吏部考功司侍郎(管理官員的績效考核,大筆一揮就能決定一個官員的升貶)、工部營繕司侍郎(負責各種工程建設,貪汙最為嚴重的官職)以及兵部的武庫司侍郎。


兵部在明朝下設四個司:武選清吏司、職方司、武庫司及車駕司。

武選清吏司負責掌考武官的品級、選授、升調、功賞之事,考查各地之險要,分別建置營汛。管理少數民族聚居的土司武官承襲、封贈等事;職方司掌理各省之輿圖(地圖)、武職官之敘功、核過、賞罰、撫卹及軍旅之檢閱、考驗等事。

車駕司管理天下驛站驛馬以及各地軍隊的軍馬,像“孫悟空”曾擔任的“弼馬溫”一般。

武庫司專司軍械的更換,製造,貯藏,以及研發,還有糧草的供應。也就是國家戰略裝備的研發,軍隊糧草供給以及整個部隊的武器配發!

清人筆記《戴鬥夜談》曾記載京師十可笑:

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


可見武庫司的油水之足!武選清吏司侍郎其實也是一大肥差,但不及文官中的考功司,因為武官更看重軍功。

一般來說,兵部尚書(如今的國防部部長)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

而且侍郎這一職務有一大好處是尚書比不了的,即弘治朝之前侍郎可以進內閣,而尚書卻不行。

在丞相廢除後,巨大的工作量壓得皇帝喘不過氣來。終於在後來設置了內閣大學士這一職務,協同皇帝參政議政。

甚至在明一代有幾位不愛上朝的皇帝,當時的政事幾乎都是由內閣批閱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審核蓋章再發出政令。

嘉靖、萬曆兩朝,皇帝不上朝,國家的權力可就是牢牢握在內閣手中啊!


史之策


在清朝,一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巡撫大人(類似於現在的省書記),從二品官銜,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官銜,所以,兵部侍郎比巡撫職位高。(清朝巡撫)


兵部侍郎屬於尚書省的兵部,尚書省是三省之一。尚書省就相當於現代的國務院。而尚書省裡的兵部,就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副部長。在明朝,侍郎官階從二品,到了清朝,侍郎是正二品。


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一,職務是統管整個國家的軍事事務,官銜很高,在明朝時期,這個是正二品,到了清朝官階,上了一檔次,是從一品。

兵部尚書是兵部的老大,屬下包括:2位侍郎,4位兵部主事,2位職方主事,2位駕部主事,2位庫部主事,俗稱“兵職駕庫”。(尚書省架構圖)


兵部侍郎,並不是服侍兵部尚書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聽到兵部侍郎這個名字,就以為是專門服侍兵部尚書的,其實不然!

兵部侍郎,並不是兵部尚書的副手,侍郎的職務不是侍奉尚書大人的,而是和尚書一樣,直接效命與皇帝的。

在明清兩代,兵部官員內部也會有一個值班表,如果哪天輪到尚書值班,但是尚書大人沒有上班的話,那就輪到侍郎全權代表尚書,可以行使和尚書一樣的權利。


兵部侍郎的職責是什麼?權利到底有多大?

尚書和侍郎,在漢代剛設立的時候,職務較低,但是可以直接侍奉皇帝。等到了明朝,六部尚書的權利那是非常大,兵部權利位於吏部之後,兵部尚書以及兵部侍郎的職責是主管國家的兵調,器械,武官任職等等,只要是和用兵有關的大小事務,皇帝必須是先下旨到兵部,然後傳達到下面基層。反過來也是一樣,基層要上報用兵事宜,也必須經過兵部。(調兵)


到了清朝,兵部的權利比明朝時期小很多。兵部尚書和侍郎不能直接給下面下命令。但是兵部侍郎也可以直接上呈皇帝,不用向尚書彙報,也就是說,有關兵部的事情,作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不用服從於尚書,兵部尚書大人管不著兵部侍郎,他們互不相干,只是均攤了兵部事務。


清朝的六部,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就是清政府在六部裡面,分別要設立滿、漢兩個職位,兵部設立1個滿族尚書,1個漢族尚書,2個滿族侍郎,2個漢族侍郎。侍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事務。

所以,在清朝,兵部分為滿漢兩族,官員層次比較複雜,估計職位競爭也大。


文、圖:搞史人

歡迎閱讀,關注。


搞史人


兵部屬於古代政權中央行政權構六部之一,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起源於南北朝時期,那時尚書省、中書省已有尚書、侍郎一職,隋朝時雖有侍郎,但實際只管一司,侍郎也簡稱為“郎”,直到唐朝時改組官制,正式形成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歸於尚書省。

孫廷銓,康熙時官拜秘書院大學士,曾任兵部左侍郎。

作為六部之一的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最高長官叫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尚書的副長官叫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兵部負責一國武事,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兵籍、軍械、軍令、馬政、郵驛等,尚書1人,侍郎2人,分為左右侍郎,左為大,但少數民族政權有例外,比如清朝分滿漢,所以尚書有2人,侍郎4人。

彭玉麟,人稱“雪帥”,湘軍水師創建者,官至兩江總督,曾任兵部右侍郎。

侍郎與尚書均為一部的堂官,各朝代的侍郎品級各有不同,隋唐的尚書正三品,侍郎為正四品;南宋的尚書從二品,侍郎從三品;金朝、元朝的尚書正三品,侍郎正四品;明朝的尚書正二品,侍郎正三品;清朝的尚書從一品,侍郎從二品。

鐵良,清末的練兵大臣,江寧將軍,曾任兵部侍郎。

明清的六部最為完善,可以作重講一下,兵部侍郎在明朝的權利是很大的,不僅管理著全國兵務,有時還要統帥部隊打仗,萬曆時的兵部侍郎可擔任京營戎政,外放也能總督一方,比如嘉靖時,兵部右侍郎張經外調總督兩廣軍務,兵部左侍郎潘珍外調提督兩廣軍務。清朝的兵部侍郎比明朝稍低,本就是個軍務參謀的角色,成立的軍機處又把兵部侍郎有限的權利拿走了,各地巡撫都有加兵部侍郎銜,顯得有些無足輕重。


圖文繪歷史


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副長官,從名字上看,相當國防部副部長,但是實際上比國防部副部長的權力大多了。

在唐朝到北宋前期,兵部侍郎是正四品,正四品只是中級官員,比封疆大吏的品級都低。到明朝,兵部侍郎升格為正三品。

我們以明朝為例子,明朝六部各設尚書一名,左、右侍郎各一名,左侍郎比右侍郎排名靠前,品級都是正三品。明朝很奇怪,尚書可以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侍郎也可以入閣成為內閣大學士。

舉幾個例子: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之前是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隨明英宗御駕親征,那于謙就主持兵部的工作,景泰帝繼位後,于謙成為兵部尚書,正二品。

明朝在地方上也採取分權制,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布政使相當於是省長,從二品;按察使相當於是省紀委書記兼省檢察院檢察長,正三品;都指揮使相當於是省軍區司令員,是正三品。

如此看來,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大於布政使(省長);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小於布政使(省長),和各省按察使、都指揮使平級。

明朝的官職體系在實際運作上比較複雜,就是兵部尚書、兵部侍郎可以掛職,實際上在兵部幹活的部領導只有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但是掛兵部尚書、侍郎銜的可以是很多人。

比如,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平定遼東,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的實際職務是什麼呢?實際職務: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是掛在袁崇煥頭上的虛銜,目的是為了減少干擾,更好地統帥軍隊作戰。

後來,洪承疇、孫傳庭等人都掛過兵部尚書銜,有的一開始是掛兵部侍郎銜,要看形勢輕重,形勢輕一點,就先掛兵部侍郎;形勢嚴重了,就掛兵部尚書銜。


坐看東南了


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那這六部都負責什麼呢?

吏部,主要負責官員的選拔、升遷、考核。

戶部,主要負責人口、土地、戶籍、賦稅等一切跟財政有關係的事情。

兵部,主要負責軍隊及軍人有關的事情,包括打仗,軍械,訓練。

刑部,負責一切與律法有關的事情。

工部,負責與水利,木土建設有關的事情。

禮部,負責教育和與禮儀有關的一切事情。

六部的每一部的主官叫尚書,比如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在清代官制裡面,官居從一品,及協辦大學士,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旗的都統,各省的提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

那六部又是怎麼來的呢?六部來自於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分別是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六部其實是尚書省之下。

其中尚書省是具體的行政機構,所以尚書省下面有六部,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而門下省負責審查詔令,還有封駁之權(即將詔令退回中書省),如果通過了,那就發給尚書省去執行。

到了元與明初的時候,沒有尚書省與門下省,而只有中書省,六部在中書省之下,中書省有左右丞相,比如李善長和胡惟庸都做過中書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就將中書省和丞相一併撤除,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就清代而言,兵部有兵部尚書一名,左右兵部侍郎各一名,顯然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尚書的副職,如果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的話,那麼兵部侍郎就相當於國防副部長了。

兵部侍郎為從二品,而從二品的還有各省的巡撫、布政使,還有副將,可見兵部侍郎的職位還是很高的。


歷史簡單說


侍郎起初是宮廷中的侍從官,東漢以後,尚書檯為政務中樞,其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後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

🍁唐以後,為尚書省所屬各部長官之副。唐代詩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任刑部侍郎,宋代文學家、書畫大師″蘇軾曾任吏部侍郎。如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部級副職。兵部侍郎就是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職務。

🍀🌻🌅👲🌺🍀🌴👲🌻🌺








全峰山


兵部侍郎是三省六部制度下的產物,是六部中兵部的二把手,在兵部中的地位僅次於兵部尚書。

兵部侍郎最早設立於隋朝時期,隋朝時期三省六部制度剛剛成型,兵部尚書的實權也十分有限,兵部侍郎的實權並不大。

到了唐朝時期,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六部的實權開始擴大。唐朝的兵部侍郎是從四品的級別,由於唐朝官職特殊,最高的級別就是三品官,所以兵部侍郎的從四品級別,已經相當於清朝的從二品級別。

而且唐朝的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只要是加上同平章事的頭銜,就能夠成為宰相。


唐朝前期兵部掌握全國的徵兵和調兵權,雖然唐朝兵部名義上擁有軍權,但是唐朝時期還有十六衛大將軍分掌兵權。十六衛大將軍的級別要高於兵部的長官,是唐朝武將能夠獲得的最高職位。

因此唐朝早期的兵部,更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還沒有達到國防部的級別。到了唐朝晚期的時候,中央統治能力下降,兵部侍郎幾乎成了榮譽性職位。

宋朝的時候,兵部侍郎的級別依然是從四品,由於宋朝時期大臣們能夠做到二品官甚至一品官,所以兵部侍郎在宋朝的實際級別相比於唐朝下降了一級。

宋朝的皇帝為了防止大將專權,將兵權逐步的分化,兵部的作用也被逐漸的淡化。宋朝時期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大臣能夠擁有調動天下兵馬的實權。

宋朝一直重文輕武,為了防止兵部一家獨大,宋朝在兵部的上面還專門設立了樞密院,樞密院的級別要高於兵部,名義上掌握全國兵馬大權。由於兵部實權降低,宋朝的兵部侍郎的實權也大不如唐朝。

到了元朝的時候,樞密院負責掌管全國的兵權,兵部成為了一個後勤保障部門,管理全國的郵政業務、屯田、放牧。

元朝的兵部只是徒有其名,兵部侍郎也只是正四品官員,雖然級別較唐朝和宋朝有所提升,但是含金量遠不如唐宋時期。

到了明朝時期,由於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六部的權力迅速攀升,兵部成為了掌管天下兵權的實權單位,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明朝的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

明朝共計設立兩個兵部侍郎,官職級別是正三品,擁立明代宗的于謙就曾經做過兵部右侍郎。明朝兵權實際掌握在兵部,兵部侍郎的實權在明朝時期也達到了頂峰。


到了清朝時期,兵部侍郎的級別提升到了從二品,清朝是歷朝歷代中兵部侍郎品級最高的一個朝代。由於早期的滿清採取了八旗制度,兵部的作用一直比較雞肋,後來康熙皇帝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才讓兵部有了一定的實權。

然而到了雍正皇帝時期,隨著軍機處的設立,兵部的權力逐漸被軍機處取代。到了清朝晚期的時候,兵部尚書逐漸成為了大臣的榮譽性稱號,地方總督兼任兵部尚書成為了常例。


兵部尚書成了兼職,兵部侍郎的地位則顯得更加尷尬。因為清朝的軍機要事都由軍機大臣處理,兵部侍郎想要管理軍事又不如軍機大臣的級別高,不管理軍事就在朝廷中毫無存在感。

因此在清朝晚期,兵部侍郎逐漸也變成了兼職,往往是一些地方大員的榮譽性稱號。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清政府取消了兵部,兵部侍郎的職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兵部侍郎從隋朝設立到清朝被取消期間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兵部侍郎的權力大小,隨著兵部的權力變化而不斷變化。兵部侍郎權力最大的時期就是在明朝時期,相當於國防副部長。

權力最小的時期是在清朝晚期,這時期的兵部侍郎有職無權,相當於一個沒有實權的軍事委員。


歷史總探長


這就得看什麼時期的,因為不同朝代的兵部侍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總的而言,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位置僅次於兵部尚書。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古代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它所負責的事物就是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不過在明代以前,兵部的職權好沒有那麼膨脹,宋代的時候,兵部不掌管軍政,軍事調度權是握在樞密院手裡。同樣的遼、金、元的兵部也是沒有軍政權,只是負責無關的選取和軍事後勤管理。


清代因為有專門的八旗制度,而且為了強化皇權,所以兵部的職能相較於明代來說也是有所下降,只是管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

這麼一看,只有明代的兵部是權力最大的,堪稱一個完整的“國防部”。

當然這個權力,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大。在土木堡之前,大明的軍務主要由五軍都督府來負責,兵部只是一個執行單位。土木堡之戰後,明代軍事權貴幾乎被團滅,文人集團的實力得到了飛躍式的提高,兵部也就接管了大部分的軍政權。比如北京保衛戰中的領袖于謙,就是兵部尚書。



在明代中後期,兵部在武官的任職上有著很大的話語權。還有兵部大吏可以經略地方,可以說是職權很大了。

而作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他的權力概念是比較模糊的,通常是和副尚書享有同等地位,多數時候是給尚書當秘書,當然也有做地方巡撫或者經略的機會。


火器工坊


這麼說吧,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或者次長。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下屬官員,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從周開始,中央行政機構中,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總稱。其職務在秦漢時本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曹漸變為部,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六部,兵部是其中之一。

兵部侍郎,約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次長),始置於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兵部的主官是兵部尚書,侍郎只是其副手,兵部的老大其實是尚書。無論官職和品級尚書都比侍郎呀高上一大截。

但是也有些情況比較特殊,那就是兵部掌握兵權,兵部尚書有時候只是名義上的一個主官,兵權其實是掌握在皇帝和他的親信手中,有的時候兵部尚書只是掛職還有極大的風險,比如兵敗了,要有一個人承擔責任兵部尚書當然是有責任的。

有的時候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只是一個名譽的職務,他們不一定懂得軍務,實際懂得軍務的是侍郎等,也就是說有時候兵部侍郎才是名副其實的老大,但是無論怎麼說兵部侍郎的職務都很重要,就相當於今日的國防副部長,輔助其主官尚書處理部務。其實無論是兵部尚書也好,兵部侍郎也罷,都要聽皇帝的,皇帝一句話可以讓你升職,也可以讓你一無所有。


天楓說


大家看古裝歷史劇尤其看明朝方面總會聽見一個官職,可能只是知道是管軍隊的大官,究竟是個怎樣的官並不知情,下面就來給大家細細講解一下。

想了解這個官職的由來必須要先了解兵部的由來。自西漢以來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的封建帝國中央行政機構,兵部作為六部之一,最早被稱作五兵,最初主要負責軍事防務規劃、軍用地圖繪製、武器儲備等工作,下設若干司。

進入隋唐以後,兵部主要負責軍隊武官的考核、任免,基建和武器保管等方面,相當於我國軍事行政歷史上存在過的“總政”、“總後”和一小部分“總裝”的功能,但兵部並不參與軍事指揮和軍事決策等,因此兵部長官雖然官職大,但是沒有實權。在唐末五代時期兵部的權力逐漸被樞密院侵奪,到北宋前期兵部長官已經相當於虛銜,雖然變法後,恢復了一部分權力,仍然不如之前。元朝兵部的職權已經變成負責後勤方面的工作了。

明清時期是兵部地位達到了最高,在廢除宰相之後,兵部直接歸皇帝領導,成為全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管著全國所有的軍事工作。清末,為了適應現代軍事發展,改兵部為陸軍部,兵部的歷史使命結束了。

再來說說侍郎這個官名,侍郎屬於郎官的一種,在漢代郎官分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早期的侍郎屬於皇帝的近侍,也就是隨從,地位很低。自唐以後,六部都以侍郎為長官(一般為尚書)的副職,職務逐漸提高。其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或者部長。

結合剛才介紹的兵部和侍郎相關情況,再來說說兵部侍郎,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長官,也就是所謂的二把手,隨著兵部的地位其掌握的權力也所變化,前期大部分時間侍郎的職務相當於軍委後勤保障部的副部長,主要負責軍事後勤保障工作。明清時期隨著兵部地位的提高,兵部尚書主要負責全國的軍事領導工作,兵部尚書大體相當於主持日常工作的軍委常務副主席,而他的副手侍郎應該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和國防部部長。

因為涉及全國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因此皇帝實際上兵部的負責人,兵部尚書往往沒有實權,卻是重大軍事行動失敗的承擔者。他的副手兵部侍郎更能處理實際工作,因此反而擁有一些權力。明朝時期還分佈設立了左右兩個兵部侍郎,可見兵部侍郎的職務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比較有名的明朝重臣于謙、袁崇煥都曾經擔任過兵部侍郎。

到了清中後期朝廷開始給重大軍事行動的主將或地方主要軍事將領加尚書或侍郎作為榮譽職銜,並沒有賦予其實際軍事權力,隨著新式軍隊出現,舊有軍事行政體制被徹底取代,兵部侍郎這個影響中國古代軍事史的軍事職務也就隨之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