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家文化"VS"短工",後者"一個人"就能撐起一家獨角獸

"家文化"是近年來很多公司都在大力建設的一種企業文化,與此同時,"短工經濟"類似的靈活用工模式開始風靡全球,"一個人"就能撐起一家超級獨角獸企業的現象大量湧現。那麼,"家文化"VS"短工經濟",哪個才更適合企業發展呢?

"家文化"勢在必行?

在很多人看來,企業是一個由人構成的、滿足人需要的場所,與家庭的屬性類似。建設"家文化"旨在通過家庭的元素,平衡企業與員工之間因單純契約關係所造成的道德風險較高、員工不安情緒嚴重、企業內部不和諧等情況。

他們認為,在單純的契約關係下,企業與員工之間很可能會因為信息不對稱、契約條文不對等、利益訴求不相同等原因而出現一些道德風險,如股東利用地位及職權欺壓員工,員工不盡職工作等。通過建設"家文化",引導企業與員工像家人一樣互相信任,有效降低道德風險。同時,企業也可以降低因監督員工行為而消耗的管理成本。

而在另一部分人看來,企業以盈利為目標,與家庭追求和諧幸福的訴求截然不同,強行在企業中建設家文化,可能會導致員工危機意識下降、企業負擔加重、裙帶關係盛行等負面影響。如家庭成員關係由親情維持,無法輕易解除,沒有競爭力依然可以生存,這種關係的穩定性與無競爭性可能導致員工的競爭意識、危機意識等下降,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兩種觀點都存在嚴重片面性,一方盲目推崇"家文化",一方簡單粗暴予以否定。但實際上,企業建設"家文化"的重點並不在於應不應該,而在於把握好尺度,不會完全沒有"家文化",導致企業缺乏溫度;也不至於過度推崇"家文化"造成員工狼性不足。

企業用工成本加重,"短工經濟"盛行

在針對"家文化"的討論聲中,"短工經濟"開始逐漸發展,成為企業的新選擇。2009年,Netflix就在其公司文化手冊中發佈了一個信條:我們是一隊人,不是一家人。此後,短工經濟開始逐漸升級,分為勞務派遣、崗位外包等多種類型,成為新型的靈活用工模式。

而從美國巨頭企業的發展史中,我們也能很清晰看到他們從"以保障終生僱傭為榮",到採用靈活用工模式降低運營成本的變化。如汽車製造業巨頭通用汽車,上個世紀初,美國工人經過與通用汽車的鬥爭而獲得一份可以信賴的長久工作,並第一次擁有醫保、養老金等福利。然而,在市場競爭加劇、變化提速的情況下,通用汽車不得不開始縮小員工規模,依賴外包和臨時工,開啟輕運營模式。有數據顯示, 1979年,通用汽車在全球的員工數量達到85.3萬人;但截至2017年底,通用汽車的員工數量僅剩18萬人,且只有7.7萬人為在職員工。

而除了通用汽車這樣的製造業巨頭之外,IBM、蘋果、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也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根據LinkedIn的統計數據,隨著時間推移,美國科技巨頭的員工數量減少,如早期的IBM到2017年時只有38萬人,稍近一些的蘋果與谷歌則分別為11萬、7.2萬的員工,而更近的Uber則僅有1.4萬名員工。對此,專家感嘆道硅谷發展史就是一部充分利用臨時工的歷史。

共享經濟熱潮下,靈活用工模式撐起多家獨角獸

在共享經濟熱潮之下,中國企業更是將"精簡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滴滴的網約車司機、美團外賣的眾包配送員……勞動者通過打零工的形式將個人的閒餘時間、優質服務轉化為經濟收入,共享經濟平臺則通過大量的"個人勞動者"實現服務落地。

於是,我們也可以看見,越來越多的"個人"正在以打零工的方式,撐起一家家數百億美元估值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但對於那些個人服務者而言,共享經濟平臺只是一個技術平臺,而並非僱主。可見,在共享經濟之下,社會用工實現再分配,共享經濟平臺與個人服務者形成一種新型的契約關係,即靈活用工模式。

在靈活用工模式之下,共享經濟平臺可以節省一筆巨大的運營支出。基於此,靈活用工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新選擇。而這也更加符合Netflix所提出的"我們是一隊人,不是一家人"的說法。員工與企業可以成為一個團隊,為共同的目標努力,但雙方並不能像家庭成員一樣,利用終身的、長期的關係實現歸屬感。

這是因為,在現階段的市場下,能夠創造長久、可靠利潤的生意已經不復存在,多數企業的盈利模式不允許他們吸收數量龐大的員工,並給予他們正式員工的福利待遇。以滴滴為例,如果將平臺上幾千萬的網約車司機都納入正式員工範疇,滴滴估計早已不復存在。因此,企業必須壓低開支,尋找新的僱傭關係,靈活用工成為主要趨勢。

在企業的強烈需求之下,很多人力資源外包平臺推出了勞務派遣、崗位外包等靈活用工服務,通過"人才資源池"的方式彈性且高效地為企業匹配合適的人才。而在這方面,金柚網也一直在謀篇佈局,致力於打造人力資源交互創新平臺,為企業提供更加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的人力資源服務。基於此,金柚網推出了金柚幫幫、金柚管家、金柚嚴選等多個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及解決方案,打造了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兼職小時工、勞務工等在內的多元化用工體系。

成立五年,金柚網始終以"平臺+服務"作為首要賦能手段,依託於全國領先的科技研發實力,構建人才儲備"大數據",打造綜合性的人力資源智能化平臺,靈活、自由、精準為企業匹配創新人才、提供人資保障,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