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六運湖:左宗棠西征的驛站

六運湖:左宗棠西征的驛站

駝鈴聲聲 張成林 攝


●文定謳

當時的英國人曾這樣評價左宗棠的壯舉:“乾隆時代以來,一支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光輝成就。”也正是因為這個壯舉,佔中國版圖六分之一的新疆,現在還在我們國家的版圖之內。六運湖這個名字是這一壯舉的歷史見證

1759年,乾隆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以“故土新歸”之意,將這塊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命名為新疆。

當時,清政府在新疆駐紮的兵力只有區區1.5萬人,到1866年前後,因兵力空虛,新疆大部分地區都落到了一個名叫阿古柏的人手中。這個阿古柏系中亞浩罕國軍事頭目。在英俄的支持下,阿古柏自稱“畢杜勒特”,宣佈建立“洪福汗國”(也稱“畢杜勒特汗國”)。由於清廷此時還無暇西顧,阿古柏竊取新疆長達十年之久。直到1873年,清朝才開始商議是否出兵新疆。

當時的清朝正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除西北的阿古柏,東部還面臨著從海上來的強敵。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清廷內部傾向於將有限的經費用於海防建設。

直隸總督李鴻章就力阻出兵西北,他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他的觀點就是保東棄西。

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大聲駁斥李鴻章的短視。這個人就是陝甘總督左宗棠。他警告說:“我師退一步,則俄人進一步。放棄新疆就等於自撤藩籬。”他的觀點是新疆與海疆同等重要。在左宗棠的堅持下,清廷同意出兵;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中作出的少有的正確的決策。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戰略指導思想是“先北後南,緩進速戰”,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敵,最後攻擊南疆的敵軍主力。不輕易冒進,一旦戰機成熟,當速戰速決。

當時阿古柏總兵力為5萬人,其中騎兵2萬人,另外還裝備有1萬支線膛槍。而左宗棠的西征軍共有兵力7萬人,裝備了最先進的德制和美製毛瑟步槍,另有數萬支江南製造總局仿製步槍。但糧餉是個問題。從河西運糧到烏魯木齊路程上千公里,僅運費一項支出就多達200萬兩白銀。而阿古柏的老巢還在1800公里之外的喀什噶爾。

光緒二年六月(1876年7月),左宗棠派提都徐戰彪率軍5營嚴守巴里坤到古城子(現奇台)一線,保護運糧大道;派烏魯木齊都統金順率軍馬步兵40餘營,進駐濟木薩(現吉木薩爾);派前敵指揮劉錦棠率湘軍主力25營進駐阜康一帶。左宗棠以阜康作為收復烏魯木齊的前哨陣地。

清軍在阜康頭工林場處設立校場,建大墩一座,小墩4座,並在大路附近修建偵察敵情瞭望臺數個。六運湖二隊的“樓樓莊”就是其中的一個瞭望臺。民國五年回族移民來到六運湖,他們看到荒郊野外這個奇特的莊院,也不知何人、何時修建,也不知作何用途,更不知為何只有莊院而沒有主人。奇怪的是在3公里以外的地方(現黃土梁一隊)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莊院,他們就把這稱作“樓樓莊”。其實,這都是當年西征軍的軍事設施。

左宗棠督辦的西征軍務,號稱十萬人馬,物資供應、糧食轉運無疑是個系統工程。《左宗棠評傳》記述:西征軍糧草主要從甘州、寧夏、包頭等地採購,運轉路程都在兩三千公里之遙。左宗棠制定了節節轉運方略,採取官辦、民辦雙管齊下辦法運送給養。《左囊公文西北》記載:古城子至烏魯木齊之間有大車500百餘輛,官、商駝8000餘峰。這一浩浩蕩蕩的運輸車馬,行駛在天山北坡的古道上,該是何等壯觀。阜康一帶駐有6個運輸隊,是西征軍後勤物資的集散中心。

人是鐵,飯是鋼。這6個運輸隊保證了清軍的後勤補給,使西征軍順利挺進、銳不可當,迅速收復失地。當年攻下烏魯木齊,次年底收復了南北疆,歷時一年半,將肆虐西北12年之久的阿古柏徹底擊潰,收復新疆。

從此之後,人們把運輸隊駐紮過的地方稱為五運、六運、七運、八運、九運、十運,均成為鄉村地名。“九運街”就是西征軍第九運輸隊的駐地,後來人口聚集,成為鄉鎮;六運就是第六運輸隊的駐地,六運湖就是靠近第六運輸隊的一草湖。這裡有黃鴨坑的地表水和羅圈溝自然泉水,常年流淌,水草豐美,是西征軍各運輸隊放牧駝、馬的好地方。從光緒二年開始,西征軍就把這裡叫六運湖。

當時的英國人曾這樣評價左宗棠的壯舉:“乾隆時代以來,一支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取得的最光輝成就。”也正是因為這個壯舉,佔中國版圖六分之一的新疆,現在還在我們國家的版圖之內。六運湖這個名字是這一壯舉的歷史見證。

1965年5月,有關部門把剛成立不久的六運湖農場改稱為柳蔭湖農場,好像“柳樹成蔭”比“六運”更顯生機。1973年1月1日,當時的阜康縣行文予以糾正,恢復了原地名六運湖。於是,六運湖農場這個名字就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