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六运湖:左宗棠西征的驿站

六运湖:左宗棠西征的驿站

驼铃声声 张成林 摄


●文定讴

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左宗棠的壮举:“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光辉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个壮举,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六运湖这个名字是这一壮举的历史见证

1759年,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以“故土新归”之意,将这块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命名为新疆。

当时,清政府在新疆驻扎的兵力只有区区1.5万人,到1866年前后,因兵力空虚,新疆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一个名叫阿古柏的人手中。这个阿古柏系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在英俄的支持下,阿古柏自称“毕杜勒特”,宣布建立“洪福汗国”(也称“毕杜勒特汗国”)。由于清廷此时还无暇西顾,阿古柏窃取新疆长达十年之久。直到1873年,清朝才开始商议是否出兵新疆。

当时的清朝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除西北的阿古柏,东部还面临着从海上来的强敌。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清廷内部倾向于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海防建设。

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力阻出兵西北,他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他的观点就是保东弃西。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声驳斥李鸿章的短视。这个人就是陕甘总督左宗棠。他警告说:“我师退一步,则俄人进一步。放弃新疆就等于自撤藩篱。”他的观点是新疆与海疆同等重要。在左宗棠的坚持下,清廷同意出兵;这也是慈禧太后一生中作出的少有的正确的决策。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

当时阿古柏总兵力为5万人,其中骑兵2万人,另外还装备有1万支线膛枪。而左宗棠的西征军共有兵力7万人,装备了最先进的德制和美制毛瑟步枪,另有数万支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步枪。但粮饷是个问题。从河西运粮到乌鲁木齐路程上千公里,仅运费一项支出就多达200万两白银。而阿古柏的老巢还在1800公里之外的喀什噶尔。

光绪二年六月(1876年7月),左宗棠派提都徐战彪率军5营严守巴里坤到古城子(现奇台)一线,保护运粮大道;派乌鲁木齐都统金顺率军马步兵40余营,进驻济木萨(现吉木萨尔);派前敌指挥刘锦棠率湘军主力25营进驻阜康一带。左宗棠以阜康作为收复乌鲁木齐的前哨阵地。

清军在阜康头工林场处设立校场,建大墩一座,小墩4座,并在大路附近修建侦察敌情瞭望台数个。六运湖二队的“楼楼庄”就是其中的一个瞭望台。民国五年回族移民来到六运湖,他们看到荒郊野外这个奇特的庄院,也不知何人、何时修建,也不知作何用途,更不知为何只有庄院而没有主人。奇怪的是在3公里以外的地方(现黄土梁一队)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庄院,他们就把这称作“楼楼庄”。其实,这都是当年西征军的军事设施。

左宗棠督办的西征军务,号称十万人马,物资供应、粮食转运无疑是个系统工程。《左宗棠评传》记述:西征军粮草主要从甘州、宁夏、包头等地采购,运转路程都在两三千公里之遥。左宗棠制定了节节转运方略,采取官办、民办双管齐下办法运送给养。《左囊公文西北》记载:古城子至乌鲁木齐之间有大车500百余辆,官、商驼8000余峰。这一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马,行驶在天山北坡的古道上,该是何等壮观。阜康一带驻有6个运输队,是西征军后勤物资的集散中心。

人是铁,饭是钢。这6个运输队保证了清军的后勤补给,使西征军顺利挺进、锐不可当,迅速收复失地。当年攻下乌鲁木齐,次年底收复了南北疆,历时一年半,将肆虐西北12年之久的阿古柏彻底击溃,收复新疆。

从此之后,人们把运输队驻扎过的地方称为五运、六运、七运、八运、九运、十运,均成为乡村地名。“九运街”就是西征军第九运输队的驻地,后来人口聚集,成为乡镇;六运就是第六运输队的驻地,六运湖就是靠近第六运输队的一草湖。这里有黄鸭坑的地表水和罗圈沟自然泉水,常年流淌,水草丰美,是西征军各运输队放牧驼、马的好地方。从光绪二年开始,西征军就把这里叫六运湖。

当时的英国人曾这样评价左宗棠的壮举:“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取得的最光辉成就。”也正是因为这个壮举,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六运湖这个名字是这一壮举的历史见证。

1965年5月,有关部门把刚成立不久的六运湖农场改称为柳荫湖农场,好像“柳树成荫”比“六运”更显生机。1973年1月1日,当时的阜康县行文予以纠正,恢复了原地名六运湖。于是,六运湖农场这个名字就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