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

賣女孩的小火柴天堂


據《晉書》記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時,司馬懿曾經對諸葛亮用兵進行過一次評價,他說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墜吾畫中,破之必矣。”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後,司馬懿觀察諸葛亮遺留下來的營寨,卻感嘆道:“天下奇才也!”

如果《晉書》和《三國志》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都是真的,那麼為什麼司馬懿在諸葛亮生前和死後評價如此懸殊呢?司馬懿在諸葛亮生前對諸葛亮的評價簡單來說就是不懂軍事,在死後卻態度大變,改口稱諸葛亮是天下奇才,筆者結合《晉書》與《三國志》,分析一下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生前嘲諷諸葛亮不知兵,死後卻又稱之為奇才。

我們把《晉書》中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成兩部分看。

第一部分是對諸葛亮用兵風格進行分析,指出諸葛亮志向遠大卻不懂得隨機應變,考慮的方面很多卻缺少決斷能力,喜歡用兵卻缺乏權謀。

第二部分則回答瞭如何應對諸葛亮的進攻,指出諸葛亮即使率領十萬大軍(雖然和即使是又區別的,如果翻譯成雖然,那就是確定諸葛亮有十萬大軍,即使那就是說明諸葛亮未必有十萬大軍,結合同時期東吳大臣張儼在默記中提到的“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再加上在文言文中,雖是即使的意思,不是雖然的意思,可以推斷此處應該是即使),已經到了我的謀劃之中,一定可以擊敗他的。

客觀的說,司馬懿前半部分對諸葛亮的評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兩句對諸葛亮的評價與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的“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表達的意思是類似的。

司馬懿後半部分就純粹是吹牛皮了。據《三國志》記載,最後一次北伐時諸葛亮都跑到距離長安只有數百里的渭濱屯田了,而司馬懿居然不敢進攻在渭濱屯田的蜀漢將士,只是憑藉優勢兵力進行固守,大概龜殼戰術就是他的計劃吧,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率軍追擊,卻又被蜀軍用計嚇退:

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據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死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

司馬懿明明大言不慚的說“墜吾畫中”,結果蜀漢北伐軍是因為諸葛亮病逝撤退而不是被司馬懿打敗,司馬懿明明大言不慚的說“破之必矣”,結果卻讓蜀漢北伐軍毫髮無損的全身而退。

現在回頭看前半部分,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評價真的準確麼?僅僅以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戰爭來看,司馬懿的評價也不準確。第四次北伐,是誰調虎離山奪取隴西小麥?又是誰在滷城被打的丟盔卸甲?是誰在諸葛亮糧盡而退以後堅持讓張郃追擊諸葛亮致使魏國折損大將?第五次北伐,若非郭淮提醒,是誰差點讓諸葛亮“隔絕隴道”?如果諸葛亮用兵真的向司馬懿說的那麼不堪,被諸葛亮打成烏龜的司馬懿自己,情何以堪?

陳壽固然說過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但是唐代著名軍事家李靖卻極其推崇諸葛亮用兵,並且指出“但史官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來反駁陳壽的觀點,到底是另一個軍事家的評價準確,還是陳壽的評價準確,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吧。唐太宗自身用兵如神,身經百戰,他看完《晉書》以後,直接嘲笑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生怯實而不敢逼,死疑虛以猶遁!唐玄宗更是諸葛亮的終極粉絲,直接讓諸葛亮進入武廟,成為武廟十哲之一。

由此可見,司馬懿這句話無論前半部分還是後半部分都是錯的,但是其實很好理解司馬懿為啥這樣說,當時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挑釁,固守不戰,軍心動搖,司馬懿不這樣說以穩定軍心,難道還要說諸葛亮太強了我只能當烏龜,不然就是送人頭麼?而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感嘆,才是他內心對諸葛亮真實的評價。

參考文獻:

《晉書》

《三國志》

《漢晉春秋》


亭殿閣


司馬懿在諸葛亮六伐中原時說過: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諸葛先生有遠大目標,但不識時務,計謀多而寡斷,帶兵卻無權,別看他帶著十萬大軍,在外卻受朝廷猜忌,如此看來,我一定能打敗他的。

那麼,司馬懿點評的對嗎?基本正確。這也是兩個人長期對壘,彼此相知的原因。

首先諸葛亮心懷天下,以曠扶漢室為己任,但不是諸葛亮不識時務,實乃為了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歷史上有那個君王能屈身,三顧茅廬。有那個君王把江山一手託付。

說到諸葛亮多謀這應該是公認的,但他謹慎小心也是被後人詬病,有時謹慎小心是一種好的行為,但總是在機遇面前縮手縮腳就不應該了。有時機遇可遇不可求。比如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奇謀,諸葛亮應該讓魏延去大膽嘗試。

帶兵多而無實權,說的是劉禪對丞相諸葛亮的掣肘,總是懷疑丞相擁兵自重,總是怕丞相廢了自己。當然,劉禪的擔心不無道理,說到底還是君臣之間不信任造成的。宦官黃皓自然看到了這一點,從中挑撥離間。

常言說的好,能夠解讀一個人,往往是你的對手,兵家言,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


秉燭讀春秋



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諸葛亮因其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受後人追捧。曾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多次對峙,雙方互有勝負,但以亮勝多敗少。二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迎良才,一個善攻一個善守,看上去司馬懿十分被動,然而卻大有玄機,他們都十分了解對方,也許這就是彼此制勝法寶。

234年,諸葛亮隔著渭水與司馬懿對峙,然而卻因常年征戰操勞,一病不起,最終病逝在北伐的戰場上。有人說司馬懿是最終的贏家,他終於耗死了諸葛亮,贏得北伐戰爭的勝利,也有人說諸葛亮生不逢時。然而司馬懿本人對諸葛亮又有怎樣的評價?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精於算計,用兵如神。司馬懿在北伐的戰場上,曾多次被諸葛亮打敗,基本都是因為中計。演義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中,就有典型的例子。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出祁山,分為三寨。司馬懿卻令郭淮孫禮去守武都陰平,郭淮孫禮誇讚司馬懿足智多謀,然而半路上被諸葛亮包圍,二人只能棄馬爬山而逃,因為武都和陰平早就被諸葛亮取得,司馬懿再一次失算。


司馬懿又令張郃,深入敵後,乘機偷襲,然而早被諸葛亮料到,中了蜀軍的埋伏,張郃死戰得脫,魏軍大敗,死傷無數。司馬懿知道後,靈魂未定,聲稱諸葛亮神機妙算,非常人所能敵。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忽見張郃、戴凌狼狽而來,告曰:“孔明如此提防,因此大敗而歸。”懿大驚曰:“孔明真神人也!不如且退。”即傳令,教大軍盡回本寨。


除此之外,在一百零四回,殞大將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喪膽中,更有死諸葛驚走活仲達之說。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卻秘令姜維斷後,蜀軍退回漢中,姜維利用諸葛亮的木像瞎跑了司馬懿。事情是這樣的,司馬懿見一斗大的將星墜落,知道諸葛亮很有可能病死了,夏侯霸引軍到五丈原前去查看,得知蜀軍已經撤退。

司馬懿於是令魏軍全力追擊,他引軍在最前面。追至山腳下,突然山後一生炮響,伏兵皆出,樹影中飄出諸葛亮的中軍大旗和木像,姜維大喝:賊將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計也。司馬懿大驚失色: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魏軍丟盔棄甲,落荒而逃,相互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這一段,司馬懿隨未曾對諸葛亮發表評論和看法,但死狼狽逃竄的表現,已將諸葛亮用兵如神的形象烘托的淋漓盡致。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里,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


其次司馬懿稱讚諸葛亮事必躬親,恪盡職守。諸葛亮確實盡職盡責,蜀漢後期,大小事務都要由諸葛亮處理。北伐期間,諸葛亮基本都是親自勘察地形,制定作戰計劃,據說杖責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報奏諸葛亮。

最後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與司馬懿隔著渭水對峙,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糧草,引誘司馬懿中計,一把火差點讓魏軍全軍覆沒。司馬懿從此閉門不戰,無論蜀軍如何挑戰都沒有用。


一日諸葛亮突發奇想,將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讓其穿戴,這是在羞辱司馬懿。然而司馬懿並沒有上當,而是親自穿上了衣服,而且問部下是否合身,魏將都十分惱怒,唯獨司馬懿笑而不語。又問起諸葛亮的日常,使者說諸葛亮晝夜不辭勞苦,盡心盡責,司馬懿對諸葛亮也是十分敬佩。演義中這樣記載:

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在司馬懿看來,諸葛亮是恪盡職守的,他對於諸葛亮的的忠誠也是大家讚賞。而從司馬懿至死都沒有當皇帝,可知他也是想效仿諸葛亮,但其子司馬昭弒殺曹髦,其孫司馬炎僭越稱帝,也司馬氏的謀反之心公著於眾。無論如何,司馬懿還是感嘆諸葛亮的擔當和能力,經常誇讚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如果你問的是歷史的話,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剛交鋒前非常看不起諸葛亮,按照他的原話,他是這麼說的:

帝弟孚書問軍事,帝復書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晉書》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比自己差遠了,雖然有精兵十萬,不過如此。

但是當自己的宿敵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態度有了改觀:

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國志》

司馬懿一生挫敵無數,諸如公孫淵,孟達,但是隻有與諸葛亮交鋒的時候,只能縮在城裡任由諸葛挑釁,所以總的來說,司馬懿是非常敬佩諸葛亮的。

以嚴謹的態度探討歷史,以通俗方式講述歷史,歡迎關注本頭條號,每天上午八點準時更新。


猻芬克斯沒有謎


司馬懿一開始是比較忌憚諸葛亮的,諸葛亮成名較早,早在三國未定之前,名聲早已遍佈天下。

諸葛亮協助劉備戰周瑜鬥曹操,在劉備佔領川蜀以後,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司馬懿才開始引兵打仗,雖然司馬懿在軍事上有雄才大略,但畢竟沒有實戰經驗。

在和諸葛亮對戰過程中,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採取保守戰術,一方面是因為司馬懿生性謹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忌憚諸葛亮,深知諸葛亮擅長使用計謀。

空城計一戰,諸葛亮獨自一人在城樓撫琴,司馬懿引兵至城下卻被嚇退。司馬懿終生一次為恥,穿女人衣服都沒有覺得如此被羞辱。當然正史中諸葛亮並沒有空城計這一段,是作者杜撰的。

上方谷一站,司馬懿被困火海,諸葛亮本以為可以就此結束北伐戰爭,怎奈天降大雨,諸葛亮因此病逝。

司馬懿對諸葛亮既有敬畏也有忌憚。司馬懿稱諸葛亮這種人:活著可恨,死了可惜。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有軍事雄才大略,魏國有此人,北伐便很難成功,稱司馬懿為:天下第一守將。

兩大軍事家、謀略家,是千年難遇的對手。


羅丹1號街


諸葛亮說過司馬懿:天下第一守將!怎麼理解這句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因為堅守不出,諸葛亮後因為糧草不濟不得不退回蜀中,魏臣大都說司馬懿一仗沒打就擊退了諸葛亮,其實是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的缺點,在謀略上贏不了諸葛亮,但是抓住諸葛亮的弱點:糧草和大忠,善加利用,一連幾次逼退了諸葛亮的北伐,對此諸葛亮本人也是頗多無奈,一肚子計謀,無奈司馬懿總是堅守不出,活活把諸葛亮耗死了


零時迷子90917338


諸葛亮本身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之所以在諸葛亮的空城計下退卻不是怕埋伏,而是怕兔死狗烹,所以他要養寇自重。在有,司馬懿並非不敢與諸葛亮一決高下,如果孤注一擲,己勝則被魏帝和曹氏一族所殺!己敗,也免不了一死,就算僥倖回到洛陽,也會死於非命。所以當時司馬懿無路可走。就算自己打敗諸葛亮,攻陷蜀國,也免不了被殺(鍾會與鄧艾為例)。而如果熬,不光熬死諸葛亮,更把曹氏一族所依仗的軍隊,車馬,稅賦,甚至反對者全部收為己用!讓自己在不利中慢慢扭轉劣勢,慢慢的讓人心傾向於自己,慢慢的得到戰場上所不能得到的一切,最終,發力,取代曹魏。所以,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海洋377791


棋逄對手,將遇良材。相互敬佩,互贊不異。孔明兵少將寡,,千山萬水出征,糧草運輸困難,宜捕捉戰機,速戰速決。由於抓住戰機,多次取勝,但未傷到魏國的基礎。司馬隨多次戰敗,自嘆不是孔明對手,只有小心防守,拒絕出戰。終由以守為主,把孔明耗死在五丈原。兩人都是人材,一個善攻,一個善守,在歷史演出一段精彩的畫面。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諸葛亮火滅司馬父子未果而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並不是個人仇怨的慨嘆,而是司馬父子的存在使得諸葛亮伐魏成為渺茫。這足以說明孔明發自內心地把司馬懿看作能力等同於自己的對手!


手機用戶20585944316


諸葛亮實乃我對手也!三國志記載原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