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讀書|我們為何都成了“過勞族”?

讀書|我們為何都成了“過勞族”?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週刊加星標!

健身教練說,他們每天上午十點上班,晚上十點下班,平時也很少有休息日,今年元旦只放了半天假。公司白領也是忙得昏天黑地。日本學者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一書中說:一般來講,過勞現象在藍領工人中比較普遍。而近年來,白領職場也淪為血汗工廠。某大型電器公司員工,連續無休地工作了280天;某網絡公司員工,負責通信機械維護,一天24小時隨時會叫他過去。1989年,日本過勞死人數有17000人,死於交通事故的有11086人,因過勞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因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

读书|我们为何都成了“过劳族”?

在美國,最能代表過勞的職業是律師和實習醫生。日本的實習醫生上班很累,很容易出現過勞死。1998年日本一個實習醫生因過勞而死,年僅26歲。“一個人如果一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一週工作超過50個小時,是不可能擁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算一下你一週的工作時間?

2002年1月,《牛津英語詞典》在線版增加了一萬多個新詞,其中之一就是來自日語的karoshi(過勞死)。這意味著過勞死這一現象並非日本所獨有,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森岡孝二說,過勞時代出現的原因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四大變化:全球資本主義、信息資本主義、消費資本主義和自由職業者資本主義。

跟大部分人有關大概是中間的兩個資本主義。單純為了滿足生存需要,並不需要工作很長時間。在原始時期,人類並非把所有的活動時間都用在狩獵和採集食物上。靠狩獵為生的人們通常勞動一兩天,然後休息一兩天。澳大利亞原住民一天勞動四五個小時,剛果的桑人一週只勞動一天半到兩天。中世紀英國農民每年的節慶日佔一年的近三分之一時間。

读书|我们为何都成了“过劳族”?

由於工資不是根據勞動時間,而是根據勞動成果來計算,再加上移動辦公日益普及,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技術進步應該減輕工作量、縮短工作時間,然而,實際上它卻增加了工作量、延長了工作時間。”2002年,一篇報道說,普通員工平均每天收到61.5封電子郵件,每天要用4.2小時處理郵件。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大概為6.8小時。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據推算有700萬美國人即使不坐班也要定期查看跟工作有關的電子郵件。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如果工資率足夠高,員工可以減少工作時間,享受更多的閒暇。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在日本,幹部比一般員工的工作時間多100個小時。高收入階層比低收入階層的工作時間更長。這部分是因為消費方面的攀比心理。

读书|我们为何都成了“过劳族”?

當今社會,人們進行社交和競爭的場所從狹隘的鄰里擴展到了職場社會和健身房、美容院以及各類為娛樂活動修建的商業設施。男人也好女人也罷,只要經濟上有些富餘,就會在吃穿用度的每一個方面攀比,自己用什麼東西、在哪家餐廳吃飯、假期去哪兒玩、孩子在哪個學校上學。在這種消費環境下,人們不認為生活樸素是美德,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哪怕工作再累、工作時間再長,也會通過加班或者回家工作,儘量多掙些錢。

在消費主義時代,人們永遠覺得收入不夠花。“人們消費越多就越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貧窮。因為隨著消費的增多,慾望也在膨脹,想要的東西越來越高級。對於低收入群體,如果經常買不起想要的東西,就會產生無能、無奈、失落和絕望的感覺。”

读书|我们为何都成了“过劳族”?

有人可能會說,工作除了帶來收入,還能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那麼,有人會因為喜歡工作、認為工作有趣而長時間埋頭工作嗎?森岡孝二指出:“那種經常工作到深夜、幹起活來不要命的工作狂是存在於大部分職場的。但是這些人之所以能夠玩命地工作,也是因為僱主歡迎或者允許他們這樣做。如果辦公室19點鎖門,員工就不能再加班了。在這種情況下,員工或許會把工作帶回家做。因為如果不這樣做,工作就會越積越多。”

過勞時代是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造成的,這意味著要想避免過勞,就得對抗資本主義,這對個人來說毫無希望。所以作者給出的一些防止過勞的對策有些痴心妄想:“一年要有一次連續休息一到兩週的假期;儘量不要加班,如果工作過重,向工會或公司要求改正;如果因工作而感到窒息,要設法另謀職位。”其中最有意義的是你要覺醒,要認識到“自由時間比收入更重要、實現自我價值比出人頭地更重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在工作之外尋找生存意義”。

大家都在看

【民宿,遠方亦故鄉】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