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看病一定要找熟人麼?未必

導讀:看病到底需不需要找熟人?比起熟人,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長遠的目光。

中國是一個熟人好辦事的國家,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儒家倫理所提倡支持的社會關係結構,使得國人在辦事的時候,大都會不由自主習慣去尋求熟人的幫忙。

這一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例如:招生旺季,層層人情奔波於各個名校之間;裝修房子,熟人裝修公司加上熟人折扣價裝潢材料……甚至於去菜場買把小蔥買顆大蒜,都喜歡去熟悉的攤主那裡挑上一下,簡單說我們的周邊就是一個熟人辦事的大圈,我們都是圈中那普通一員。

細心發現,這些看上去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情,如果不找熟人,最多的不滿意結果可能就是孩子上了一個普通的學校,裝修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等等,當然,這也只是個假設。

不過有一點可以形成一致的共識,那就是這些事情如果不找熟人自己來進行操作,後面多少還有重起爐灶的時機。然而,有件事情卻有所不同,這便是找醫生看病,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幾乎所有的人都覺得,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交給了看不見的命運之手,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由此看來,找熟人看病是板上釘釘的必經途徑了。

事實上真的如此麼?

No,至少筆者不這麼認為,儘管找熟人看病有時候看上去似乎很方便。醫療絕對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是找了熟人就輕而易舉,更不會兌現包你痊癒的承諾。下面幾點可供大家商榷。

第一點, 從醫者仁心的角度看,沒有必要。

學醫的人,無論他學的是臨床醫學還是基礎醫學或者預防醫學,進了校門的第一課首先就是學習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該誓言歷經風雨,最新修正版本目前是這樣的:"我正式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獻給人類;我將首先考慮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將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和尊嚴;我要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我不會考慮病人的年齡、疾病或殘疾,信條,民族起源、性別、國籍、政治信仰、種族、性取向、社會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我將保守病人的秘密,即使病人已經死亡;我將用良知和尊嚴,按照良好的醫療規範來踐行我的職業;我將繼承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崇高的傳統;我將給予我的老師、同事和學生應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我將分享我的醫學知識,造福患者和推動醫療進步;我將重視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準的醫療;我不會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權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脅;我莊嚴地、自主地、光榮地做出這些承諾"。

誓言內容看上去很多,也比較複雜,但是大致的含義很清楚,就是談一個學醫者的醫德良知。醫生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說它崇高,不是說醫生的社會地位高收入也有保障,而是說它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目標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類(這個地球上最寶貴的財富)的生命健康。

如果你真深入到醫務人員的內心深處,你會體會到他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絕對不是你所想象的收取紅包、回扣、提成之類陰暗的畫面,而是如下種種景象:超聲室幾位年輕醫生用各種探頭加上各種體位的探測,終於在一個全身黃疸的病人的動態圖像中找到了胰腺頭部的腫瘤特徵;外科技術小組在對一個疑似腸梗阻病人急診手術後方才發現是一個不典型的美克爾憩室;心內科一位老專家在眾多聽診雜音中意外的聽到了舒張期奔馬律……

所以可以拍著胸脯說這句話,絕大多數的醫生不會因為病人託了關係找了熟人就給予非常特殊的照顧,也不會因為病人素不相識就降低醫療服務的檔次和步驟,絕對不要迷信諸如不找熟人就會遇見故意在你尚未縫合好的傷口裡少拿塊紗布的醫生此類謠言。

筆者不否認有少部分人格檔次低的醫生會看人看臉再看病還伸手,但是對於有良知的大多數醫生而言,醫者仁心,能夠把病人確診並治癒本身就是醫生最大的榮耀,請務必相信他必會盡心盡力,與彼此是否相熟真的沒有必然聯繫。

看病一定要找熟人麼?未必

第二點,熟人的身份分析大概率事件是增加就醫成本,甚至延誤就診。

找熟人看病,還有兩種情形。第一種是直接方式,也就是找熟悉的醫護人員,有時候也可能是後勤、藥劑師等醫院其他人員。第二種是間接方式,雖然和醫生不熟悉,但是有各種所謂的關係可以利用,也就是中間介紹人串聯。如果是前者可能還稍微好些,起碼交流無障礙,說白了就是花個直接人情;如果是後者就有點繞圈子,這個還是主流,因為畢竟大多數人並沒有直接的名醫資源,因此通過他人再介紹,一是可能還要給介紹人一定補償增加就醫成本(當然也不排除是純人情),二是拐彎抹角醫生也是聽介紹人訴說並不一定真正瞭解你的病情,有時候反而會尋錯科室,找錯方向,延誤就診,就好比年輕女性小腹痛通過熟人直接找消化科主任結果最後還是個婦科問題,來回折騰弄得大家都尷尬,因此這些場外因素也最好提前考慮進去。話題再扯遠點,如果病人運氣足夠好的話,甚至直接在醫院大廳導醫臺分診都不排除比這個有效果的可能性。

第三點,醫學的複雜性使得找熟人有時候可能會引發醫療糾紛等棘手問題。

如今的醫患矛盾是醫療過程中的一個大問題,由於當前醫學的侷限性,很多疾病並不能夠在初期階段就能獲得確診,甚至還會誤診。

而且,治療效果也和病人自身的特殊情況密切相關,所以到底病人的預後會怎麼樣,醫生很難作出精確的判斷,只能隨著診療的過程進行預估。因此,從病人踏進醫院大門的時候,規範診療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無論是誰,看病都要掛號,就診都要記錄,檢查都要單子,開藥都要處方,這些都是診治流程之內的事情。不過,有時候熟人看病,或是無意或是貪圖方便,做個心電圖、超聲檢查之類的,大家都是熟人也就馬馬虎虎算了也不收錢了。

那好,如果真的是正常還好說,如果有什麼問題沒有檢查出來,不光對於病人來說有苦難言,對於找的熟人而言也大丟顏面。如果只是個小結石之類的沒查出來問題還不是那麼糟糕,萬一有什麼大紕漏,那就不是簡單的面子問題了。更有甚者,有的醫生抹不下熟人的臉面,懷著幫忙的好心,還會在門診直接開展一些小手術,出了差錯咋辦?病人還有家屬那時候可不會顧上什麼熟人不熟人的,該走什麼程序解決就走什麼程序,沒有規範的醫療過程佐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是沒來由找來的麻煩事兒麼?

第四點,行業的特殊性如此這般也會增加醫生的額外負擔。

大家都知道醫生這個行業一向是繁忙工作的模範,從早上查房到中午換班,從門診看病到手術操作,只要是在醫院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艱辛。有的特殊科室像急診外科或者ICU,醫生甚至在家裡休息都不得安寧,總是會擔心自己剛做過手術的病人出什麼意外,飯吃不香覺睡不好。

所以對於醫生來說,難得的業餘休閒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如果各類熟人無論什麼毛病都通過QQ、微信、短信長篇大論地討論或者直接帶病人登門拜訪,本身對醫生來說就是很麻煩的事情,這樣的情形如是偶爾還可以接受,長期以往肯定是不合適宜的。即使在醫院,醫生處理門診掛號和病房住院的病人也已經是疲憊不堪,很難說有更多的精力來應付熟人拜訪。

所以說找熟人看病,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人情關係,不要站在自己獨立的角度看問題。

我們找醫生看病,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苦痛,如果給醫生帶來莫名的煩惱,相信也不是每個就診者願意看到的,就好比一個考生絕對不願意閱卷老師帶著情緒來給你批改高考試卷一個道理。尋醫看病不是一錘子買賣,要知道很多疾病不是一次就完全解決問題的,這次你覺得方便了,下次還能老於此道麼?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大智慧了,有很多老病號到最後和醫生成為莫逆之交就是很好的例子,開始看病的時候他們並不與醫生相熟。

第五點,從醫療全局環境看,找熟人看病對營造公平的醫療環境有不利影響,對促進醫療體制的改革有消極作用。

正如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所描述的,醫生應該考慮的是疾病本身,不應該考慮病人其他與疾病無關的自身條件,例如貧富美醜等等。

如果極力倡導找熟人看病,又被少數同行默許的話,那麼某些弱勢群體,例如從偏遠地帶或者貧困區域前來看病的病人,很可能在同等就醫條件下享受不到他們應該享有的服務:例如,大家都是在同等條件下掛的號,結果熟人帶進來一插隊使得自己看病的時間被拖延;明明提前住院病情也重,因為沒有床位只好加床,可是等到其他床位空出來了卻被所謂的熟人捷足先登……你也找熟人,他也找熟人,知名度高的醫生整日被所謂的熟人圈包圍,不管醫生是不是內心樂意這樣,起碼預先安排好的門診和手術時間會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本來應該面向大眾化的醫療服務也會大打折扣。

而且,這也會大大挫傷其他普通醫生的工作積極性和自尊心,不利於他們的自身成長,也無助於醫院內部的團結合作。還有人說現在是市場化經濟時代,能夠通過熟人關係找到名醫看病也是個人的本事能力體現,然而西方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優先保障底層人士的醫療權作為起碼的道德準則之一,找熟人看病希望能得到便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咱們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方面不說領先,起碼也不能落後太多吧。

筆者並不否認某些時候找熟人看病可能會帶來一些方便,不過凡事有利必有弊,綜合考慮應是比較合情的辦法。我們不必把尋醫問藥去和其他行業的內部便利作刻意對比,源自本心,自然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